大學生就業難的文章

  目前,我國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滯後,普通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就業渠道狹窄,職業定位存在偏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天之驕子”到跌落凡塵的一聲嘆息

  大學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身上罩著太多太多的光環,然而自1998年我國高校實行擴招起到現在,就業難一年勝過一年。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正式承認,現在大學生的定位為普通勞動者。眼下,新一輪的大學考試就要開始,又有一大批畢業生即將走上社會,找工作成為當務之急。大學生就業難又一次成為一個較為澀重的話題。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進行了下面的採訪。

  教育與現實脫節 學無所用

  今年26歲的小陳畢業於西安某大學,離開學校已三年了。畢業後,當她信心滿滿地回到家鄉赤峰準備就業時發現,情況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容易。手拿大學證書的她發現適合自己的崗位不多,在人才市場她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她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最後她進了一家報社,當了一名實習記者。做記者很辛苦,每天要東奔西跑採寫稿件,糟糕的是一篇幾百字的訊息她好幾天才能拿出來,這樣自然拿不到多少薪水,幹了幾個月之後,她只有自動辭職。

  劉先生是一家電腦專賣商店的部門經理,他告訴記者,去年一個大學生前來應聘,沒想到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他連一臺電腦都組裝不了,還不如從社會上找來的小青年利索。劉經理感慨地說,真不知道他在學校四年學了什麼,學校又教給了他什麼。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由於有些大學的教學內容,幾乎不針對當前的政治經濟現實,學生經過大學數年的學習之後,對於現實社會的狀況仍然是十分隔膜,這嚴重不利於學生的就業。教師的知識結構仍然是非常陳舊,授課內容政治化空洞化。這一現象尤其在文科班學生中較為常見。某礦負責企業宣傳的一位部長告訴記者,去年他單位來了一名大學生,應聘宣傳幹事,可是連一個起碼的簡單告示都寫不出來。面對這樣的孩子他只有苦笑。

  部分學校的教育與現實嚴重脫節,學生畢業後學無所用,出來的幾乎都是廢品。

  要求有工作經驗無形設定門檻

  要求有工作經驗是幾年來一直限制大學生順利就業的主要因素,這一特點在人才市場很明顯。記者在幾次大型人才招聘會的現場看到,絕大多數用人單位在不同的崗位後面都註上了”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字樣。一位畢業於內蒙古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告訴記者,招聘會上有幾家很不錯的單位,但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雖然有的單位也會接收我們的簡歷,但面試的機會幾乎沒有。工作經驗成為了我們就業的門檻。無奈之下,為了不讓白跑冤枉路,就隨便亂投了幾份簡歷。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平均每個應屆畢業生都至少參加過3至5場人才招聘會,但成功的卻是為數不多。

  心往高處想 人往低處走

  今年27歲的李然來自農村,2002年考上了大連一所大學。儘管當時,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19%,但是對李然來說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4年大學生活,李然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過著“三點一線***課堂一宿合一食堂***”的生活。

  和高中時對大學的想象很不一樣,等到李然上大學時,有關大學生跌落凡塵的故事已經遍佈於社會。從殺豬賣肉,到賣冰糖葫蘆、烤羊肉串,”天之驕子”的光環已經不再惠顧這一群體了。

  李然說當他拿著四年的青春夢想和父母的血汗錢結成的大學畢業證去應聘的時候,他沒想到現實遠比傳說中來的嚴酷。他苦笑著對我說,他萬萬沒想到一個大學生的實際價值只值一個月800塊。父母每年拿出一萬四五供他讀書,四年下來,他的工資是每月800元。這已是相當優惠的價格了,你沒有工作經驗,幹不幹?你不幹有人幹。李然說,他一直瞞著父母,沒敢告訴他們自己每月只拿800元。他在飯館打工的妹妹每月還開800元呢,而且三餐免費。李然說,雖然自己現在的工資每月已經漲到了1200元,可是扣掉物價上漲因素,與以前比並沒有太大變化。他說現在連女朋友都不敢談,他的狀況養不活一家人。

  我市某大學畢業的曹磊告訴記者,相對於一些對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既無社會人脈,也沒有權力授予的社會位置,他們的機會只能依仗市場型進入這一條通道。而目前留給這些年輕人的市場通道還很狹窄。對於應聘者來說,每月一千二三的工資標準在我市是較普遍的,沒有特殊變化,只能拿這些。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可以隨著國家工資調整漲工資,而像他這樣的應聘者,在過去的稱謂是臨時工,是不可能奢望有漲工資機會的。扣除個人應繳的養老保險部分、醫療保險等,每月拿到手的不足千元。以目前的消費水準,這樣的工資僅夠維持最低生活底線。曹磊說,他看不到未來。想到南方去闖一闖,一想到哪都不容易,也就只好作罷。

  同樣境遇的胡曉說,現在她對報紙上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大學教育:“收費精英化,就業大眾化。”支出與收入不成比例。

  高知——一個新的失業群體

  48歲的鄭旭華是毛紡企業的一名技術人員,是一名老牌大學生。自1998年從企業下崗後,一直處於失業狀態。不是他不想工作,而是一般企業大多把用人年齡卡在35歲以下,加之毛紡企業少,離開本行業他的知識就沒了用武之地。無奈何,他成了一名“老待業青年”

  現在有些單位不知出於什麼考慮,一些45歲年富力強的中年人,特別是知識階層,正是經驗豐富出成績的時候,卻被婉令退休了。這些人淪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失業者,被邊緣化了,不能不說是社會的一種損失。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還有一些剛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大學畢業生成了失業人群中的新成員。

  小馬是河北某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因為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單位賦閒在家已經有三年了。他母親告訴記者,家裡人為這事都快急死了。問其原因,答待遇太低,工作不理想。

  待業者小黃說,我都覺察不到自己還是什麼大學生。但實際情況是:當他們聚集於一起,他們更容易對自身的命運與境遇進行反思,更容易也更渴望在這個社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最初,找不到工作,人們把注意力的焦點集中到他們自身問題上——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不一而足。但是,當他們形成一個群落,每個人都發現原來不僅僅是自己沒有工作,空讀了幾年大學,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這個時候,對於群體的思考就開始了。

  這是一個需要引導的群體,儘管還沒被擺在檯面上,理應引起重視。

  大學生淪為普通就業者

  小湯畢業於一所本科大學,因一時找不到工作,農村出身的小夥子幹過業務員、發過小廣告,什麼掙錢幹什麼,工作的隨意性很大。

  大學生畢業之後從事普通職業,甚至從事某些低收入職業,原是正常的,大學生們自己大約也不再以“天之驕子”自居了。不過,這些大學畢業生畢竟還有一些希望,他們與一般的平民不同,接受過一定教育,最希望有一天能夠向上流動。對於已經投入了大量精力、資金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這原是正常的希望。而只要有這樣的前景,那大學剛畢業時期從事低收入職業,就不會成為問題,反而可能成為一筆寶貴的人生經歷。真正令人擔心的是,目前從事低收入職業的大學畢業生,在現實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動的機會似乎不多,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似乎正在認識到這一點。相對整個社會來說,龐肖揚、小湯們並不是社會中的赤貧者,但和在平均社會生活線下的群體相比,他們內心的衝突和煎熬或許來得更激烈更痛苦。

  誰對應聘者負責

  23歲的季鵬程來自翁旗烏丹鎮北大廟村,就讀於湖北省長江工程技術學院,將於今年7月畢業。他因找工作誤入傳銷團伙的陷阱,跳樓逃跑時不幸摔傷,至今病情仍不樂觀。為了一份工作,一個對生活充滿了信心的小夥子竟上當受騙,一顆純真的心受到了摧殘和褻瀆。儘管這是赤峰學子發生在外地的故事,但反思我們的招聘制度,是不是也存在著不小的瑕疵?沒有任何背景的學子除了校園招聘會、人才交流市場和網際網路,還有別的更多的渠道選擇就業嗎?我們的就業渠道能否再寬泛點,能否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根據2006年12月份中國社科院釋出的“藍皮書”《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07年,中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將超過2500萬人,而新增的就業崗位加上自然減員一共只有1000萬個。而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11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調查表明,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僅佔新增就業崗位總量的22%,但在2007年,有495萬高校畢業生等待就業。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今年還沒有確切的數字可供參考,估計會更嚴峻。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當我們興沖沖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當我們不到結婚的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當我們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沒有洋房汽車娶不了媳婦。當我們沒找物件的時候,姑娘們是講心的;當我們找物件的時候,姑娘們是講金的。”現在的大學生這樣調侃他們的際遇。每代人都會有不同的坎坷,只不過情況不同而已。

  中國科學院釋出的調查顯示,我國子女教育費用在居民總消費中佔第一位,超過養老和住房。安居樂業老有所養是我們的期盼,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們把這份期盼讓給了兒女。儘管國家規定大學不再擴招,可仍難以阻擋國人的上大學情結,父母拼了命也要供子女上大學。可上大學之後呢?為了我們和我們的後代,真該好好想想了。

  :大學生就業難的是窮家子弟

  每年這個時候,畢業的號角一吹響,有關大學生就業的問題都會引起社會的一番關注,而在我們現今的社會,大學生的擴招,最吃虧的是那些努力讀書,原本成績好,但又無背景的窮人家孩子。而最受益的是那些不學無術的浪蕩子弟,他們學問不見得見長,但拿了同樣的文憑,憑著父輩的餘蔭混進單位裡謀職位。我曾經說過,現今中國教育模式,如果再這樣下去,高等學校裡窮學生將越來越少,其實這個問題,近幾年已經突出的很明顯,一幫不入流的靠金錢,靠權勢的子弟霸佔了中國一流教育資源,教育拜倒在金錢和權勢的腳下,不能不說是國民的悲哀!

  我們現今經常感嘆,人才的凋零,而一邊卻濫竽充數的高校越蓋越多,越蓋越豪華,收費越來越高,而窮學生是越來越少,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事情,有人說了,高校越多,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越大,國民的素質也跟提高,難道說不是一件好事。從表面看,的確是如此,然而,諸君要知道,並非人人都適合接受高等教育,對現今一些大學生來說,是在浪費金錢和時間,問他在大學裡學到什麼?除了泡了幾個美美,結交幾個富家子弟引以為自豪之外,其餘的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可炫耀的了,只不過是佔據名額罷了。我這麼說,不是貶低當今社會的大學生,而是這種現象的確是存在的,望各位大學生見諒,我也希望各位在心裡問問自己,在大學期間,你們學到了什麼呢?

  對於大學生在多還是在與精,一直是一個存在爭論的問題,有人說擴招讓很多原本沒機會上大學的人提供了機會,讓是人才的得到充份的展示。有人說大學生氾濫是現今社會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的罪魁禍首,大學門檻低,而濫竽充數的人也就趙來越多,當然,在這個世上,只要有爭論,是很判斷是與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不過有一點,目前中國的教育出現的對立矛盾也是時代的無奈,也是大學生畢業後得不到公平競爭的源頭。這裡面,諸君要知道,原本大學生招的人數有限,以高分取生,一些平日付出努力應該得到回報,而現今大學擴招,產業化,使得一些不學無術子弟混水摸魚,一些實在不行,就乾脆拿金錢堆進去,好歹也混個大學文憑過來!結果,那個寒窗苦讀的窮家子弟,畢業後,四處謀職,而權貴階層的子弟,靠金錢,依父輩,輕而易舉走上仕途,繼續發揚先輩的豐功偉績,可謂是當今不公平現象之一。

  如今畢業了,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找到買家,將自己賣出去,以往仕子,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而今日,我們畢業的大學生,又賣與誰家呢?一般來說,我們的社會大學生就業難,是指窮家子弟,你可曾聽說某長之輩家的大學畢業生在勞務市場找工作的沒有。所以,在我認為,現今我們國家的教育方式,培養的是一幫不學無術,跟權利打交道的傢伙,而那些真正埋頭做學問的人被排擠在外為生存四處找工作,也算是一大特色!

  :大學生就業困難怎麼破,寫給還在努力的孩子們

  據說今年是最難就業季,七百多萬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平均工資的心理底線不超過5000元。在校園中穿梭,忽然發現平時衣著隨意的孩子們,突然間收拾得如同在珠江新城沉浸已久的白領,在師弟師妹們豔羨的目光中奔走於各大招聘會。大學雖然是研究高深學問的象牙塔,但大部分的孩子還是要面對就業的壓力和社會的挑選,想想這個,也就不難理解大學教育中的實用主義的功利了。

  對於招聘,面試和就業我實在沒有什麼經驗可談,但聊聊大學裡除了認真讀書還能如何培養自己的品質和素質,這個我還是可以說兩句的。畢竟在授課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可能可以為同學們未來走向職場,提供一點思考的素材。所以這篇文章,不是寫給馬上要走向職場的同學,而是那些還在大學裡努力的孩子,希望可以給你們一點鼓勵,一點啟發。

  ***一***立身之本,誠信為上

  我在上課時發現一個蠻有意思的事情,有個別同學知道我在第一節點名,那點完之後課間十分鐘就跑掉了,後來我改成第二節課點名,然後她又改成第一節缺席第二節再來上課。也許她覺得人那麼多老師未必會認得我,可惜的是,我早已記住了她的名字。雖然不至於針對她如何如何,但至少在我印象中,這是個不誠信的學生,我很難與她建立起互信的關係。

  晚清名臣李鴻章曾經做過曾國藩的幕僚,當時年輕貪睡的他為了躲避每天雷打不動的曾國藩幕府早餐會,就故意託詞身體不適意圖矇混過關。可曾國藩堅持他不來就大家都不要吃,最後李鴻章不得不急急忙忙地趕過來聚餐。曾國藩語重心長地說了句:“少荃,在我這裡,唯有一個‘誠’字。”李鴻章大感羞愧,從此不敢再有此種毀信之舉。

  是的,這是小事,來與不來,其實老師也無法強力約束。不過若因為了應付老師點名而選擇性出席,恐怕就有違教學本身的初衷,也產生了一種道德約束上的僥倖心理。如果以後你也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是否老闆沒來的時候你也可以選擇曠工?或者是人在心不在,隨意怠工拖延?這恐怕就不是一個逃課的問題,而是個人對待不得不肩負的責任的誠信問題了。

  我們社會當中的大部分人,恐怕都不得不從事自己並不太感興趣的工作,恐怕都得去做一些自己本來並不太情願做的事情,但既然肩負了這樣的責任與任務,便應該有高度的誠信感去完成這些事情,而不是想方設法去逃避責任或者規避管束。習慣都是日久天長所形成的,你可以選擇逃課,未來也許你也會選擇以類似的態度去面對所有的問題。

  其實,你不願意來,你不願意做,可以直接說,但不要用一種功利主義的態度去面對教育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我們大部分的普通人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只有明白“立身之本,誠信為上”的道理,才會在內心中去約束自己,做好該做的一切事情。同樣,如果今天你給老師留下一個不誠信的印象,你同樣有可能,在明日給你的上司,留下類似的印象。

  所以,不要和我扯一堆教學質量學習興趣之類的理由,你只要直面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是否能夠認可這種行為是理所當然還是自欺欺人,就已經足夠了。路是自己選擇的,要過好這一生,道理其實也是很簡單的。

  寫完這段話的時候,看到同為小學生父母的葛老師發的一段話,深有感觸,轉載一下與同學們共勉:“二年級的小學生,除每天早八晚五的學校學習,回家完成作業外,還有英語口語20分鐘,國學打卡10分鐘,鋼琴打卡40分鐘,讀書30分鐘,有甚於此的苦讀生活至少還有10年。我的學生們,你們也是這麼一天天一年年過來,如今心智成熟、體魄強壯到了大學,就是為了看心情逃課?就是為了課堂上睡覺、玩手機?就是為了和老師們討論遲到幾分鐘才算遲到?該教育反思的歸教育,該你們反思的歸你們。正青春,當自立!”

  ***二***細節決定成敗

  我發現,很多孩子上了大學之後,變得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高考的時候每個細節都摳得一清二楚,在上大學後反而隨心所欲,毫無約束。

  我常常在課堂上舉兩個例子,提醒同學們一定要注意細節的問題:第一,寫文章每個自然段開頭空兩格,這是小學一年級就教過的事情,可是大學生寫論文,連這個最基本的規範都沒有。大學教授淪為語文老師,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第二,同學們給老師寫***,沒有主題,沒有抬頭稱呼,沒有正文,沒有落款,交作業就是一個附件,連兩句客氣的話都不願意說,我真懷疑現在的大學生都忙到沒時間打幾個字嗎?

  在社會行走,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你才有竄得更高的可能。也許你是官二代,也許你是高富帥,當然也許你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但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在誰的身上都是適用的。這句話的真諦其實只有兩個字:“用心”。如果你足夠用心在自己的學習上,那基本的語文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如果你足夠用心在對待他人上,那就懂得要換位思考,想想老師或者老闆收到你的郵件時會是什麼感受,你就會斟酌字句,思前慮後,而不是隨意而行,馬虎了事。

  人與人之間的天賦差異的確存在,但是否用心可以彌補許多天賦上的不足。例如你去參加研究生面試,如果事先了解報考的學院有哪些碩導、他們有什麼著作文章、甚至於他們的師承關係,然後在面試的時候把你的瞭解和老師們聊一下,未必體現出你的學術水平,但可以拉近與老師之間的親切感,讓老師們感覺到你是有做功課做準備的。同樣,你去企業面試,在之前做足對企業及企業文化的瞭解,再加上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專業知識,肯定是有所裨益的。在網際網路時代,所有的細節都可以通過搜尋和超連結獲知資訊,只要有心,你都可以看得到。

  另外,在個人行為上多點用心,不僅體現你的個人素質,也可以幫助你在他人心裡建立起正面的形象。例如守時,例如出電梯時幫別人按住開啟鍵,例如在交談時看著別人的眼睛、多用一些敬語和客氣的詞語,這些都不是花費力氣的事情,但時間長了,別人必然能感受到你的內涵,你才會獲得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

  ***三***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很多同學在大一剛入學的時候,師兄師姐們都會語重心長地告訴你,要認真學習、不要逃課、多讀點書、多參加社團活動、早點做好人生規劃之類的話,聽得你一愣一愣地,雖然有點不知所然但又有點熱血沸騰。

  相信我,師兄師姐們基本上是把他們沒有做的事情,告訴你得去做一遍。當你開始大學生活的時候便會發現,自己會慢慢被環境磨滅了雄心壯志,開始覺得逃課缺席無所謂、考試及格就萬歲、大三大四才發現、四年光陰全報廢。然後你再回過頭去語重心長地教育剛入學的師弟師妹,要認真學習、不要逃課、多讀點書、多參加社團活動、早點做好人生規劃之類的話……我常常覺得,歷史是有迴圈的。類似的經歷,我也曾經有過,而現在我也看到這一迴圈依然在校園中不斷上演。

  青春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但青春最容易會揮霍的也就是時間。既然辛辛苦苦擠過了獨木橋,你可能覺得有了放鬆享樂的理由,但其實換個角度想想,考上好的大學也意味著你獲得了比同齡人更高的起點與基礎,那為什麼不珍惜時光,好好做些自己想做和該做的事情呢?無論如何,把時間都花費在睡覺、打遊戲和追各國電視劇上,我覺得是有點可惜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不少同學往往把課餘時間拿去遊玩,而把做作業的時間,放在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上面,而判斷的標準,就是自己認為的“有用”和“沒用”。其實不妨想一想,如果只是為了學一門手藝,又何須辛辛苦苦地考進個985或者211的高校呢?藍翔技校就可以滿足你的要求了。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的演講詞中,就把這個道理解釋得一清二楚,可惜的是不僅是我們的同學,甚至是我們一些老師和教育行政管理者也沒能想清楚。所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出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學要培養的首先是完整的人格和對世界合理的理解,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聯絡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會用實用的標準去判斷自己在大學做的事情,你自然也就難以確立底線思維和細節考慮,而大學也就失去了大學本身的意義,與一般的教育培訓機構無異了。

  梅貽琦先生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這些大師並非單指活著的院士專家,還有那些留存在圖書館中大師們的著作,人類文明的傳承就在這樣的空間中超越了時間的侷限從而獲得永生。所以大學裡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還可以把時間浪費在與前賢先哲對話的過程裡。是的,它不會給你帶來實質的經濟利益,但這是“人”的培養過程,是內心道德與素質的養成過程,也是引領你的外在行為的根本原因。但如果你只是為了實質利益而讀書,那恐怕也就很難接近這樣的一種境界。

  ***四***道理都是廢話,實踐才是王道

  說到底,讀了大學必然要走向就業,但讀大學不是僅僅為了就業,而就業更不會僅僅根基於你在四年裡學的專業知識。正常人格的養成、對自我行為的不斷反省與改進、持續學習的能力、明確的目標和持之以恆的努力、與人為善的處事之道等等,都是大學四年裡可以修煉的技能。用人單位最後選擇你,不是因為你是一臺僅有技能的機器,而是因為你是一個完整的“人”,你是一個有自覺有增值潛能的人,你是一個在工作與交往中能夠給自己和給單位帶來持續增值的人,這才是最關鍵的。

  學過許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打破這樣的困局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切實去實踐。把你知道的道理,一樣一樣地去做,儘管慢,但它最後一定會引領你走到你想要的地方。老祖宗很早就告訴我們“事在人為”,你一定要努力,但一定不要著急,更不要因為著急而急於尋找捷徑。世界上最近的那條路,往往就是那條你一開始覺得很難的那條路,堅持走下去,你一定可以找到你想要的風景。

  我的導師曾經送給我兩句話:“置身須向最高處,舉首還多在上人”。前一句說的是立意要高,後一句說的是危機意識,而二者實則是辯證統一的:當你把自己置身於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目標上,自己的奮鬥不再僅僅是為了房子票子車子妻子孩子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迫切的危機意識,而不斷地催促自己抓緊時光去追逐那個立意更高的目標。或許,所謂的“後上人”其實只有一個,就是你自己——今日之你有沒有比昨日之你進步,明日之你有沒有比今日之你努力。到最後,和自己較勁,才是讓自己不斷向前奔跑的動力源泉。

  所以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你能克服了自己的弱點,世間又有什麼問題可以難倒你呢?所謂的就業難,也不過是你必然要跨越的一道小坎罷了。因此王陽明早就指出了最好的辦法,那就是“知行合一”,立意高、肯實踐,我想沒有什麼會成為你真正的障礙。

  願以這樣一篇小文,和那些奔跑在追求自己夢想途中的孩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