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的幾大原因

  小編導語: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今年大學生就業困境尤其明顯。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進行分析,認為大學畢業生的供需失衡、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就業觀念誤區等都是造成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必須在政府、學校、大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關於大學生就業難,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這是高校擴招導致的。其實,這個說法似是而非。研究者曾以23—25歲的個體為物件,考察大學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差異。調研結果表明,對於一個大學畢業生來說,如果不上大學,其失業率會更高,勞動參與率會更低。也就是說,高校擴招並沒有使得個體就業狀況變得更糟糕,相反,它改善了青年就業的狀況。就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近十幾年之所以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

  從不同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狀況看,大致可以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兩類,主要市場工資高、工作環境好、就業穩定、可以享受社會保障,並有較多的培訓和晉升機會;而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上,工資低、工作條件差、就業變動性大,培訓和晉升機會少於主要勞動力市場。由於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存在,勞動力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之間流動時,往往需要跨越各種制度障礙,工作轉換成本很高。很高的工作轉換成本無疑會減少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轉換次數,提高其保留工資,因為他一旦接受某個工作,尤其是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則有可能會被“固化”在那裡,從終身的收益考慮,他自然希望自己工作的起點工資越高越好。因此,許多大學生把東部地區和大城市視為自己就業的首選目標,並且寧願短暫地忍受失業以等待這些地區的就業機會也不到西部和農村工作。

  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形成了以中低端製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一直偏弱,僅佔國民經濟比重的40%多,遠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50%—60%的水平,更低於發達國家70%的水平。低端製造業對人才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對較低,就業主力軍自然以進城務工人員為主,無法為受過更多教育的大學生提供適合的崗位。而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是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陣地,研究表明,國內第三產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帶動70萬個就業崗位。近幾年,媒體屢屢炒作大學生就業競爭不過農民工,其根源不在於大學生,而在於產業結構更有利於農民工,而非大學生。這從反面說明,調整產業結構,拓展第三產業,能夠釋放大量的就業崗位,推動大學生就業。

  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

  我國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應試考試。應試考試使很多學生都成了書蟲,他們整日停留在書海中,以期啃透每一個知識點。高校中出現了很多“學霸”,這就是一個問題。很多學生都以能夠掌握更多的課本知識為榮,當然學生以學習為榮是非常好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進步,並不是讓學生去複製知識。所以在創新教育和全面教育方面,我們做的是不足的。我們的教育模式是非常傳統的,面對市場變化,我們必須適當改變教學模式。

  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觀念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和觀念,不是太適應。大學現在主要是重知識培養,但是輕能力的鍛鍊,所以有學歷沒能力,有文憑沒水平這種情況還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大學生在就業的時候,比如,有的大學生,甚至於一般的公文都寫不太好,有一些工科大學生,一般的圖紙可能看不太懂,這樣就業可能就比較困難了。與此同時大學生的觀念能力,觀念也不太適應,都想到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大單位去就業,不願到小企業,基層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