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案例分析介紹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現,結構不平衡、政策性障礙、供需資訊不暢、就業觀念陳舊等。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案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大學生就業難案例分析篇1

  安陽工學院文法學院孫夢濤是一名準畢業生,大學四年狂攬65個證書,可如今憑藉著這麼多的優勢,卻找不到一份稱心工作。

  眼看著還有20天就要畢業了,孫夢濤數了數大學四年所獲得的證書,這65個證書攤開一地,足足佔了5平方米,摞起來也有1.3米高。

  這些證書都是怎麼得到的,孫夢濤坦言,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證書”水到渠成就來了。在這些證書中,國家職業資格類證書6個、國家級榮譽證書5個、省級榮譽證書15個、市級榮譽證書8個,校級榮譽證書27個,坐擁4次獎學金,並且連續兩年綜合成績全專業年級第一。孫夢濤望著這些證書,有說不出的成就感,他覺得證書能證明他的能力。

  經過三個月的創業摸索,孫夢濤發現自己在創業方面還欠缺經營經驗,便重新有了去企業工作的念頭。從今年3月份至今,他投的簡歷有50餘份,卻沒有收到過一回面試通知。他糾結了,自己獲得了那麼多有含金量的證書和榮譽,自己的本科學歷也符合企業的招工要求,為何會這樣?

  大學生就業難案例分析篇2

  戴佳佳是西南大學大四學生,自我評價成績中等。“同學們去年就開始找工作,我頂著壓力考研。”戴佳佳說,“結果我連面試都沒進。”為此,戴佳佳不得不加入求職大軍,但奔走一段時間下來,依然無果。

  戴佳佳的遭遇,只是眾多高校畢業生求職遭遇的縮影。

  在考研失敗後,3月底,戴佳佳找同學要了簡歷模板,花580元買了套正裝,加入求職大軍。“前後跑了17場招聘會,簡歷只投出去5份。”她說,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她只要得到訊息,就要跑去碰碰運氣,“可能是自身能力和專業受限,感覺連人家的應聘門檻都夠不上”。

  拿著簡歷投不出去,戴佳佳覺得是自身的問題。她從人才市場出來後,直接去了培訓中心,花1800元報了一個“會計與文員集訓班”,希望快速掌握辦公室文員的基本要領,再殺回人才市場。戴佳佳說:“還有不到一個月就畢業了,壓力前所未有的大。”

  而戴佳佳的遭遇,只是眾多應屆大學畢業生求職過程的縮影。

  大學生就業難案例分析篇3

  08屆畢業生小王來自雲南羅平,直到當年3月份他還未落實工作單位。筆者去參加國家醫藥管理局的供需見面協調會,順便將他的應聘材料帶去幫他落實單位。剛好羅平有一家制藥廠要他,專業對口,又是家鄉,然而他本人的擇業意向卻是:單位地點必須在昆明市,至於到昆明的什麼單位、具體做什麼工作都無關緊要,除此以外,什麼單位都不考慮。在這種心態下,結果自然難以如願。

  小王的思想在當前畢業生的擇業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畢業生過於嚮往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鄉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們只注重經濟文化發達、工作環境優越的一面,而忽視了人才濟濟、相對過剩的一面,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從而導致主觀願望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這樣過分看重單位所在地的畢業生不在少數。根據筆者對本校98屆畢業生的抽樣問卷調查,在衡量單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時,有92%的畢業生要選擇效益好、工資高的單位,超過85%的畢業生要求單位地處大中城市,願意到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的畢業生僅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