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毛細血管瘤的最好方法

  毛細血管瘤是血管瘤的一種,較為常見,屬於血管畸形,由擴張和增生的毛細血管網構成,至於新生兒出現毛細血管瘤後要如何治療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毛細血管瘤的病因

  一、遺傳原因

  毛細血管瘤多是先天性的,一般一出生就會有,據研究發現,可能與其遺傳因素有關。基因可能會造成血管畸形,導致血管的細胞及組織結構的分佈發生異常變化,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二、營養因素

  胎兒在母體內或者出生後營養不良,可能會導致血管的發育出現殘缺或者畸形,導致血管肥大或者堵塞堆積,最後形成毛細血管瘤。

  三、意外損傷

  母親在妊娠期間或者分娩期間,胎兒或嬰兒受到了驚嚇或者機械性損傷也是造成毛細血管瘤的病因之一。由於意外的損傷可能會導致母親正常的組織受影響,而嬰兒受損傷的血管會逐漸發生變形,或者形成阻塞,最終形成血管瘤。

  四、孕期保養不當

  母親在妊娠期間受到化學物質、藥品以及輻射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也有可能會導致嬰兒出生後出現毛細血管瘤。

  毛細血管瘤的症狀

  1、新生兒斑痣:又稱橙色斑,常見於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面,輕壓即可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無需治療。

  2、葡萄酒色斑:多見於面部,少部分位於軀幹或四肢,呈淡紅至暗紅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變範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不會自行消退。

  3、蜘蛛形痣:細小如針眼,多見於面、臂、手、軀幹部。

  4、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塊,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並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面板3-4毫米,鮮紅色,表面呈許多顆料狀,類似草莓而得名。

  5、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病變:多見於鼻腔粘膜,其次為面、舌、脣、手指等,擴張的毛細血管主要位於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僅有一層內皮與表皮相鄰,病灶直徑一般為1—3mm,不規則,平坦或隆起,紅色或紫紅色,加壓時顏色變白。

  

  對於毛細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尚存在爭議。

  1.觀察

  發展較慢或靜止,不影響視力或外觀,可不予任何干擾,靜待其自行消退。

  2.皮質類固醇療法

  腫瘤發展較快,可口服或腫瘤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採用長效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40~80mg和速效的倍他米鬆***betamethasone***6~12mg混合液,注射於腫瘤內,1~2次腫瘤可完全消退。用地塞米松代替倍他米鬆有同等療效。口服皮質類固醇也可達到治療腫瘤目的,但長期應用可引起全身併發症。

  3.硬化劑瘤內注射

  用於腫瘤較小的皮下病變,常採用5%魚肝油酸鈉或50 %尿素瘤內注射。也可採用瘤內注射無水酒精0.5~0.7ml於病灶中央,施行1~2次據稱腫瘤可全部消退。另外,熱凝也可應用,但應避免形成面板瘢痕。

  4.抗癌藥瘤內注射

  應用平陽星4~8mg與地塞米松混合,瘤內注射,可使腫瘤消失。

  5.冷凍和鐳射照射

  應用於表層病變。

  6.放射治療

  小劑量放射治療對防止腫瘤增長,促使病變萎縮有肯定的效果。淺層病變應用軟X線、深層病變應用60Co或加速器照射。

  7.手術切除

  毛細血管瘤無囊膜,與正常結構界限不清,且手術出血較多,廣泛切除易損傷功能結構,除非以上方法不能實行或無效才考慮手術切除。手術要注意保留重要正常結構,如腫瘤邊界未能完全切除,在手術床上冷凍可避免復發。如存在美容問題,留待以後解決,有些病例在生長過程中可自行改善外觀。

  毛細血管瘤預後

  取決於患兒的病變程度。新生兒斑痣、草莓狀毛細血管瘤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顏色會越來越淡 。鮮紅斑痣、葡萄酒色斑顏色隨著患者的年齡增長由淡紅到深紅甚至暗紫色,未經治療終身不退,特別是在面部,因為影響美觀,使病人產生心裡煩惱和思想負擔,對嬰幼兒的成長心裡發育造成很大影響,對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不便,有的甚至造成性格孤癖、內向、極端等。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化膿性肉芽腫病變表面容易發生潰瘍引起出血,創面難癒合,愈後留疤痕等危害。

""的人

1.血管瘤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2.毛細血管瘤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3.小兒血管瘤最佳治療方法

4.混合型血管瘤最佳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