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多媒體課體會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以供大家學習。

  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一***

  閱讀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下面結合筆者的一些教學經驗,就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讀書訓練為重點

  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如《蘇州園林》一文,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從課文內容看,蘇州園林的設計複雜了,有現代氣息,但缺少典雅、淡秀。葉聖啕是從遊覽者的角度寫的,能不能從園林的四季來變化來寫?我想更能突出蘇州園林的自然美。”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問題。在學生學習時,教師應鼓勵其提出一些問題,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內容。

  2.課堂多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個體讀書思考,教師多一些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做些指點和個別交流。

  3.課文要進得去也出得來,不要讓學生整節課都沉浸在情感的激動中,需要“跳出”課文來看課文,推敲推敲詞語,領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

  4.教給方法,指導閱讀。興趣雖然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動力,但是隻憑興趣而毫無目的,是絕對不行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會讀,還要讀得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1***情感閱讀。我們教材的課文大多是名篇,朱自清的《背影》體現父子情感,文章的最後寫到父親的最後一次來信,“舉箸不便,惟膀子疼痛,我在晶瑩的淚光中,看見了父親的背影”。讀到這裡你會想到什麼?說說你的感受。學生會產生共鳴的。

  ***2***對比閱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兩文,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從文體、寫作手法、人物心理、主題思想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這樣會收到很好的閱讀效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發出感言,魯迅不愧是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能看透當時的社會,用筆作為戰鬥的武器,打破封建觀念,衝破束縛,激發人們創造新生活的鬥志。他是一代文豪,是文學巨匠。學生能有這樣的感言。是對作品進行對比閱讀,理解較為透徹。

  ***3***聯想閱讀。學生在預習課文時,筆者常問學生一個問題。你讀了本文想到了什麼?我們現實生活是這樣嗎?教學《傅雷家書兩則》,問學生會想到什麼,有學生說,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家長制的教育方法。傅聰真幸福,有一個開明、把自己當朋友的父親。這些感言是在閱讀中理解了文章內容,產生聯想後才會發出來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聯想閱讀不能忽視。

  二、始終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意念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是學生在個體閱讀以後交流感悟體驗的時候,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所說的內容,諸如意思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創意,至於語言表達得如何就不計較了,有時還以“你懂是懂的,就是說不清楚”。二是在閱讀文字的基礎上拓展閱讀時,有時利用文字表達上的含蓄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詮釋、去補充,或展開想象去豐富。教師在處理這一環節時,往往時間倉促,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活動時間。這樣,拓展性閱讀只是一種而已。加強語文意識,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樹立“無時不語文”的思想,時時處處都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

  三、適時巧妙開展活動

  1.配樂朗誦。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他們有興趣的朗讀,我們結合新教材上的“唐詩精華”單元,讓學生回家準備配樂朗誦,在配樂朗讀之前,我們先對學生進行了配樂的指導:歌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

  2.美讀,即表情朗讀。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請學生朗讀,比照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

  3.分角色朗讀。它有利於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當然,分角色朗讀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可讓個別男女生分角色讀,可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分角色讀。這種朗讀方式對於課文中有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

  4.誦讀,即背誦。新教材七年級第一學期的課文安排,裡面有很多課文是古詩文,而且相當一部分是要求背誦的。所以,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後,我們要求學生背誦語段或全篇。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四、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訓練相結合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採用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雙線結構,但以讀促寫,以寫助讀的思維很明晰;在閱讀的過程中安排片斷作文,在寫作指導的同時又顧及課文。編者意圖是很明顯。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用讀寫結合的方法來促進讀促進寫。“寫”對“讀”有著重要意義,無論是模仿性的寫還是創造性的寫,它的前提都是認真審讀原文、段,弄清原文所用的表現形式與主旨意圖,之後才能加以仿寫。與此同時,仿寫能引發學生對作者寫作心態和運思的揣摩,促進對課文和寫作兩方面的感悟。因此,寫的進一步提高,自然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而閱讀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進了寫的能力的進一步加強。

  五、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新課程標準裡說得非常精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或者搞一些基於閱讀訓練的活動,通過活動激勵學生閱讀,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生活處處皆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滲透學法;在指導學生自學中注意讓學生領悟學法;在理解的基礎上注意引導學生歸納學法;在課外閱讀中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學法。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二***

  閱讀是心靈的門戶,記憶中的一切經由選擇性注意之後,由閱讀進入我們的心靈。有句話說的好:“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可見,閱讀與做人也是密不可分的,在當今資訊社會,閱讀是獲取資訊和更新知識的基本途徑,我們必須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重講解,輕閱讀”的現象。而且,在語文學科建設中,長期存在著沒有閱讀學的尷尬局面,這與時代的發展與要求明顯不相符。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教會學生怎樣在閱讀中獲取資訊,加以提煉、分析和綜合,來解決實際問題,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須。

  為了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我們必須十分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十分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參與。而且目前由於種種原因,我們農村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閱讀需求不高,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寫作,升學成績,乃至以後的做人。為此,我想談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

  一、什麼是閱讀教學

  閱讀,一般指看或者讀別人寫的文章。人類自從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了閱讀活動。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閱讀如同衣、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通過閱讀,可以吸取人類幾千年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可以憑藉書本知識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擴充套件認識領域;可以吸收和傳遞文字資訊,與他人交流,與社會溝通。

  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和識字、 聽話、說話、作文教學既有密切的聯絡,又有明顯的區別。著重於“理解”,是和說話、作文教學的不同點;著重於“書面語言”的理解,是和培養聽話能力的很大不同。

  二 、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一種活化大腦的重要途徑,既可以開發人的潛能,激發人的興趣,又可以增長人的見識。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則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閱讀可以獲取資訊,可以去認識世界,可以怡情,可以博採,可以長才,喜好閱讀的人獨時不覺得孤單,喜好閱讀的人與人相談時出口成章,而且處理事情能力較強。

  三、 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閱讀能力的提高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由淺入深,逐步推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很多學生對閱讀課外名著缺乏興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童話的心理,讓學生養成坐下來喜歡讀的習慣,其次,利用名著的通俗讀物或是介紹名著的精彩片段等方法,添補空白,激發學生繼續讀下去的慾望,從而引導學生閱讀整部作品。

  2、學生的自由讀與教師的指導相結合

  學生在閱讀中由於受自身條件的限制,難以持之以恆的閱讀,此時離不開老師及時的指導。通過指導閱讀,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能夠長期的、持久的讀下去。

  3、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閱讀

  讓學生兵教兵,一個學生把自己讀的著作講給其他同學聽,這樣每人講一個,久而久之就是一筆巨大的 財富。同時,有的同學要想比別人講的更加精彩就要讀的更加深入,當然對其他的同學的影響也就更大。於是,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慢慢的,也就得到了共同的提高,興趣也就更濃了。

  4、精讀與泛讀相結合

  學生初次閱讀名著時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因此,在閱讀指導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原著進行精讀。精讀要求“循文入義”才可逐步達到“意會、神會”的境界。即要求學生做到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表達方式、總體佈局、熟悉文學作品的大意,記憶其中重要的部分,同時又要讓學生能抓著中心,細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讀書筆記。中學生對原著的內涵不太容易弄懂,所以在指導閱讀時,就應該運用泛讀的的方法。泛讀是一種略觀大意,知其梗概,不究其深意的閱讀方法。泛讀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泛讀書的書名、作者、前言;然後是略讀正文,瞭解章節名稱、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標題和能反映書和文章的內容的字、句、段落;最後細讀自己所需要或感興趣的內容。還可以提供名著的縮寫本和改寫本讓學生閱讀。因為兩者比原著更通俗易懂,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內涵等更容易理解。

  5.要多讀.多想.多做讀書筆記

  首先,要多讀。讓學生讀一些名著,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性地讀一些健康有益的書。現在我們有些中學生喜歡讀書,但是他們讀的有些書是不健康的。其次,要多想。每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要教給學生想一想從中我學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什麼啟發感受,及時總結方法、經驗。如果只讀不想,那讀再多的書也是沒用的,只能是浪費時間。再次,要做讀書筆記。記書中的好詞佳句;記書中的感人之處;記讀後的感受;記作者的寫作方法、選擇材料等等。筆記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的一環。

  四、如何進行閱讀課堂教學

  閱讀教學最主要體現在語文課堂中,而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是文學作品,利用這些文章,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必須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我認為有幾點:

  1、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文章時整體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內涵,學會略讀。

  所謂的整體把握和感悟,就是要求學生在自學文章時,首先要弄懂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弄清文章的結構,深入理解文章結構之間的關係。可採取分組討論、複述等形勢。

  所謂略讀就是大略地讀,也就是博覽群書,瀏覽涉獵。秦牧對“略讀”也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略讀就是有點像鯨的吞食,張開大口,喝進大量海水,然後嘴巴一閉,留下小魚小蝦,而讓海水汩汩地從鯨鬚裡流掉。

  2、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與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區域性突破。學會設疑,釋疑。

  所謂區域性突破,就是要再深入進去,把握每一段各層次具體寫的是什麼,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各層次之間關係是怎樣的。可採取分組合作、討論等形勢。

  3、另外,閱讀課堂教學要“重讀”、“重創”、“輕講”。

  “重讀”即重視朗讀和默讀。還要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重創”即重視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一致的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豐富的聯想,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所表達的豐富的思想內涵。從而學會閱讀。

  “輕講”即少講。老師的作用是啟發引導。在學生髮表個人意見之後,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總結和概括,不要先入為主,讓學生從閱讀中感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