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中耳炎如何治療

  小兒急性中耳炎的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通暢引流及病因治療。那麼有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慢性中耳炎區域性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根據不同型別採用不同方法。

  1.單純型:以區域性用藥為主。流膿停止、耳內完全乾燥後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1區域性用藥:按不同病變情況選用藥物:①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 氯黴素液、氯黴素可的鬆液、3%潔黴素液、1%黃連素液等,用於鼓室粘膜充血、水腫,有膿液或粘膿時。②酒精或甘油製劑,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黴素甘油等,適用於粘膜炎症逐漸消退,膿液極少,中耳粘膜水腫、潮溼者。③粉劑,如硼酸粉、氯黴素硼酸粉等,僅用於穿孔大、膿液極少時,有助於幹耳。

  2區域性用藥注意事項:①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可用3%雙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後用棉花籤拭淨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②抗生素滴耳劑宜參照中耳膿液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適當藥物。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用於中耳區域性可引起內耳中毒,應慎用或儘量少用。③粉劑宜少用,粉劑應顆粒細、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內撒入薄薄一層即可。穿孔小、膿液多者忌用,因粉劑可堵塞穿孔,妨礙引流。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患耳朝上。將耳廓向後上方輕輕牽拉,向外耳道內滴入藥液3~4滴。然後用手指輕按耳屏數次,促使藥液經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數分鐘後方可變換體位。注意滴耳藥液應儘可能與體溫接近,以免引起眩暈。

  3為改善聽力,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膿2~3月、咽鼓管通暢者施行。對較小穿孔可在門診行燒灼法。用50%三氯醋酸燒灼穿孔邊緣,再貼一薄層覆蓋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矽膠膜等起一橋樑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蓋物生長癒合。有的需數次才能癒合。

  2.骨瘍型:

  1引流通暢者,以區域性用藥為主,但應注意定期複查。

  2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銀燒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3引流不暢或疑有併發症者,根據病變範圍,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並酌情同時行鼓室成形術以重建聽力。

  3.膽脂瘤型:應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徹底清除病變,預防併發症,以獲得一干耳,並酌情行鼓室成形術以提高聽力。

  手術治療

  1、慢性單純性及骨瘍性中耳炎

  1去除周圍感染病灶,影響鼻通氣的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應予手術切除和矯正,慢性鼻竇炎應進行根治,慢性扁桃體炎和增殖體肥大應予切除,尤其是小兒增殖體肥大和發炎,是中耳炎長期不愈的原因,切除後往往中耳炎也加速痊癒。

  2鼓室成形術目的為清除病變,重建聽力。

  1鼓膜修補術 中耳炎幹耳1~2個月後進行。根據穿孔大小選擇修補方法。

  ①藥物燒灼補貼法 適用於穿孔在3mm以下者,區域性用包寧液棉球作鼓膜表面麻醉,亦可用1%利多卡因耳道皮下浸潤麻醉,用50%三氯醋酸小卷棉子將鼓膜穿孔邊緣燒蝕成1~2mm白環,之後取消毒好的幹羊膜片、雞蛋內膜、蒜內衣、塑料薄膜或幹紙片等,塗以生物膠或甘油,貼在穿孔表面,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孔,亦可用小明膠海棉塊塞在穿孔內。1~2周後取下貼補片觀察,如穿孔邊緣不見肉芽,可再進行一次燒灼。因鼓膜表層為復層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增殖再生能力,一般小穿孔燒灼2~3次即可修補成功。

  ②組織瓣膜移植修補術 適用於穿孔大於0.4cm者。移植材料種類繁多,經證實最好為自體中胚層組織,如顳筋膜、耳屏軟骨膜和乳突骨膜等。鼓膜移植分內植、外植和夾層移植等法。在顯微鏡下用小刮刀或刮匙將穿孔邊緣上皮刮除2~3mm,如穿孔大、邊緣窄,可由穿孔邊緣向外耳道延長2~3mm,刮除耳道上皮,造成供皮創面。取少許蘸有青黴素的明膠海棉顆粒墊在鼓室內,取備好的移植片貼敷在刮好的鼓膜表面,外用明膠海棉填塞,為外植法。如將鼓膜穿孔內層粘膜颳去,將移植物片貼補在穿孔之內,為內植法。內外植入法效果相同,可根據術者習慣選用。夾層法最適用於邊緣部穿孔者,在靠近穿孔邊之外耳道於距鼓環外3~5mm處,環形切開面板及鼓膜邊緣表面,取筋膜或骨膜片植入耳道皮下及鼓膜表層與纖維層之間,有利於癒合。

  聽骨鏈修復術 慢性中耳炎聽骨壞死很多,最常見的是砧骨長腳,術中應修復聽骨鏈。如砧骨長腳壞死,可將砧骨體下拉與鐙骨相接;如砧骨消失,應轉移錘骨長突與鐙骨連線,亦可做人工砧骨連線;如只有鐙骨或足板,可做鳥聽骨和小鼓室成形。

  2上鼓室鼓竇鑿開術 於局麻或全麻下進行。耳內切口,將外耳道上方皮片連同鼓膜後份翻向前下,暴露上鼓室外側壁,用骨鑿或電鑽去除外側壁,開放鼓竇***,暴露所有骨質破壞和膽脂瘤病變。清除所有壞死粘膜、肉芽,清除壞死的部分聽骨和膽脂瘤,剪去錘骨頭,沖洗止血後,將外耳道皮片拉回壓向鼓竇區,並可取顳筋膜或骨膜貼補於鼓膜穿孔之下,外用碘仿條填塞。此術亦稱改良性乳突根治術。

  4乳突根治術 於全麻下進行,亦可試用局麻。乳突發育很小,用耳內切口,一般用耳後切口。暴露乳突,用電鑽或骨鑿將整個乳突病變小房去除,徹底刮除肉芽和膽脂瘤,如進行根治應擴大鼓竇,去除外側骨壁即斷橋,削底外耳道後骨壁至不低於砧骨窩水平,否則易損傷面神經垂直段。在明視下手術,勿損傷腦膜板、乙狀竇板、面神經和半規管。如疑有顱內併發症,即使骨壁完整,也應磨開骨板進行探查。如病變不重,外耳道面板正常,可將外耳道皮片由鼓竇處縱行剪開,分成上下兩瓣推向前方,亦可完全切除,然後清理鼓室病變,最好在顯微鏡下明社中進行。除保留鐙骨及圓視窗外,鼓室內壞死粘膜、肉芽、壞死聽骨、膽脂瘤及鼓膜張肌等,應予一併清除。如鼓室病變不重,聽力損失不大,咽鼓管功能正常,可望二期進行鼓室成形術者,清理病變組織時可以略有保守,否則病變均應清除乾淨,尤其是咽鼓管鼓口病變粘膜、肉芽,清除不盡往往是術後繼續流膿的主要原因。一般乳突根治術後,外耳道、鼓室、鼓竇及乳連成一大空腔,將保留的外耳道後壁皮片分成上下兩瓣翻向乳突腔內,固定在耳後軟組織上,外用碘仿紗條填塞。術後9~10日取碘仿紗條,用4%硼酸酒精滴耳,1~2周後即可幹耳。手術後遺留大空腔的缺點是,遇有冷熱空氣和水刺激可發生眩暈和頭痛。所植皮片很薄,供血不足,容易發生上皮剝脫,產生潰瘍,再度流膿,或上皮堆積形成膽脂瘤。為消除術後空腔,60年代曾盛行乳突腔填塞術,即主中保留完整的外耳道後壁面板,然後取附近帶蒂顳肌瓣和胸鎖乳突肌瓣填充幹乳突腔內,亦有用自體肋骨、髂骨移植,甚至充填異體骨者。經遠期隨訪,雖有個別骨頭感染脫落或肌瓣吸收,腔隙復現,還有少數復發膽脂瘤者,一般術後均無痂皮產生,很少再發生感染,仍有采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