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怎麼治療好

  哪些偏方能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偏方有哪些?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方法。

  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方法

  金剛刺地龍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活血通絡,溫經祛溼。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金剛刺15克,廣地龍15克,蜈蚣1條,黃芪40克,桂枝12克,海風藤12克,威靈仙12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20劑為1療程,一般宜服2~3個療程。

  【加減】若關節肌肉紅腫熱痛者,可加忍冬藤15克、知母10克、黃柏2克;若病程長,關節肌肉冷痛劇烈,痛處固定者,可加制川烏8克、制草烏8克;若肢體全身遊走性疼痛者,可加防風12克、羌活10克;若久病關節變形,屈伸不利,伴頭暈腰痠者,加熟地12克、狗脊10克、龜版12克。

  【病例驗證】李某,女,30 歲。患類風溼性關節炎4年,手指關節呈梭形改變,腕踝關節腫痛僵硬,長期服用芬必得、地塞米松,效果欠佳。近兩年來,日漸加重,疼痛劇烈,夜間尤甚,得溫稍舒,生活不能自理,舌苔薄白而膩,脈沉弦。化驗血沉60mm/h,類風溼因子陽性,以本方加減治療,連服20劑後,關節腫脹已減輕,疼痛好轉;原方又服 60劑,症狀基本消失,生活已能自理,可下床行走。複查類風溼因子陰性,血沉20mm/h,後又服30劑鞏固療效,至今尚好。

  桂枝川烏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除溼。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證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痛處不紅不熱,常有冷感,得熱則痛稍緩,或疼痛呈遊走性,或疼如刀割針扎,或痠痛,關節腫脹,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弦緊或濡緩或浮緩。

  【偏方組成】桂枝、制川烏***先煎***、當歸、烏梢蛇各10克,仙靈脾、熟地各15克,鹿銜草30克,甘草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避風寒。

  【加減】若風盛者,加尋骨風、鑽地風各20克;溼盛者,加蒼朮、白朮各10克,生薏仁、炒薏仁各15克;寒盛者,加制草烏***先煎***、熟附片各10克;刺痛者,加地鱉蟲10克,參三七3克***研衝***,延胡15克;痛劇者,加炙全蠍3克***研衝***。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39例,經過3~6個月的治療,基本痊癒17例,顯效10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3%。

  二黃雙仁湯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補肝腎。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大黃9克,黃岑12克,桃仁、杏仁、赤芍、乾地黃各15克,甘草、虻蟲各6克,生川芎10克,桑寄生18克,牛膝20克,烏梢蛇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1個月為1療程。

  【加減】氣血虛弱者,加黃芪、當歸;肝腎虧損者,加鹿角膠、杜仲、巴戟天。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30例,治療1~3個月後,痊癒16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

  乳香川烏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化瘀通絡,利溼除痺。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乳香、制沒藥各12克,制川烏15克,地龍、土鱉蟲各20克,桃仁、蜈蚣各10克,青風藤、薏苡仁、生地各3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劑。3個月為1療程。

  【加減】溼熱阻絡型,加防己、蒼朮各10克,萆光***氵光***、連翹各20克,金銀藤30克;寒熱錯雜型,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知母12克,生黃芪30克,附片20片;肝腎虧損型,加川續斷、桑寄生、狗脊、附片各15克,骨碎補10克,白芍12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67例,結果:治癒24例,顯效27例,好轉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5%。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食療

  1、薏仁山藥豬肚湯:

  這種湯味道鮮美,能幫助風溼患者恢復食慾,同時也具有良好的抑制風溼病情的作用。

  做法:先將豬肚一個洗淨,再把薏仁、砂仁、新鮮山藥、納入豬肚中加水,用麻繩將豬肚口結紮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制,將豬肚取出然後去藥渣,吃豬肚、山藥並飲湯。

  2、核桃蔥薑茶:

  風溼患者在平時是不應該多喝濃茶的,但是可以多喝這種養生茶,對緩解病情特別重要。

  原料:核桃仁、蔥白、生薑各25g,茶葉15g。

  將前三藥共同搗爛,與茶葉共放砂鍋中,加水一碗半直至煎沸,去渣服下並臥被避風取汗,劑量為每日一劑。

  3、木瓜湯:

  組成:木瓜4個,白蜜1k克。

  做法:將木瓜蒸熟去皮然後研爛如泥,白蜜1k克煉淨。將兩物調勻然後放入淨瓷器內盛之。每天早上用開水衝調1~2匙飲用。

  功效:通痺止痛。

  4、木瓜粥:

  組成:木瓜10克,薏苡仁30,梗米30克。

  做法:木瓜與薏米、梗米一起放入鍋內,加冷水適量。用武火煲沸後文火燉薏苡仁酥爛即可食用。喜糖食者可加入白糖適量,每日或間日食用。

  功效:祛溼消腫,能解熱鎮痛。

  5、桂漿粥:

  組成:肉桂1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肉桂研成細末,粳米洗淨。平常法煮粥,等待粥將熟時,加入肉桂末、紅糖,再煮沸1-2次即成。趁熱空腹吃下,本方具有溫經散寒,暖胃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寒痺。熱證及陰虛火旺者禁用。

  6、獨活當歸酒:獨活、杜仲、當歸、川芎、熟地黃、丹蔘各30克,白酒1000毫升。先將上述藥物研細,分別用紗布包好放入白酒中,然後加蓋密封,放火旁煨24小時再候冷即可,不可拘時飲之。

  功效: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溼的作用,適用於肝腎虧虛,風溼痺痛者。

  7、黃花菜根酒:黃花菜根、黃酒各50克,將黃花菜根洗淨放入鍋內,然後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並衝黃酒內服。每日2次,連服數天。

  功效:具有清熱通絡的作用,適用於熱痺、關節紅腫疼痛明顯者。

  8、茄根酒:茄子根***或白茄根***90克,白酒500毫升,將茄子根洗淨切碎,用白紗布包好封口。再將茄子根放入白酒中浸泡3日,啟封即可飲用。每次飲15毫升,每日2-3次,連服7-10日。

  功效:具有清熱祛風,除溼通絡的作用,適用於熱痺、關節紅腫熱痛、口渴、便幹、發熱等症。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