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腸梗阻的治療原則是矯正腸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亂和解除梗阻。具體方法要根據腸梗阻的型別、部位和病人的全身情況而定。下面來具體介紹下。

  腸梗阻的症狀:

  1、腹痛:腸梗阻的病人大多有腹痛。在急性完全性機械性小腸梗阻病人中,腹痛表現為陣發性絞痛。是由梗阻部位以上的腸管強烈蠕動所引起。多位於腹中部。常突然發作。逐步加劇至高峰,持續數分鐘後緩解。間隙期可以完全無痛,但過一段時間後可以再發。絞痛的程度和間隙期的長短則視梗阻部位的高低和病情的緩急而異。

  2、嘔吐:腸梗阻病人幾乎都有嘔吐,早期為反射性嘔吐,葉出物多為胃內容物。後期則為反流性嘔吐,因梗阻部位高低而不同,部位越高,嘔吐越頻越烈。低位小腸梗阻時嘔吐較輕亦較疏。結腸梗阻時,由於迴盲瓣可以阻止反流故早期可無嘔吐,但後期迴盲瓣因腸腔過度充盈而關閉不全時亦有較劇烈的嘔吐、吐出物可含糞汁。

  3、腹脹:腹脹是較遲出現的症狀,其程度與梗阻部位有關。高位小腸梗阻由於頻繁嘔吐多無明顯腹脹;低位小腸梗阻或結腸梗阻的晚期常有顯著的全腹膨脹。閉袢性梗阻的腸段膨脹很突出,常呈不對稱的區域性膨脹。麻痺性腸梗阻時,全部腸管均膨脹擴大,故腹脹顯著。

  4、便祕和停止排氣:便祕和停止排氣完全性腸梗阻時,患者排便和排氣現象消失。但在高位小腸梗阻的最初2~3日,如梗阻以下腸腔內積存了糞便和氣體,則仍有排便和排氣現象,不能因此否定完全性梗阻的存在。同樣,在絞窄性腸梗阻如腸扭轉、腸套疊以及結腸癌所致的腸梗阻等都仍可有血便或膿血便排出。

  腸梗阻病治療方法:藥物治療

  一、西醫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對於單純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特別是廣泛粘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對於單純性腸梗阻可觀察24~48小時,對於絞窄性腸梗阻應儘早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觀察不宜超過4~6小時。基礎療法包括禁食及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失調,防治感染及毒血癥。

  ①胃腸減壓:是治療腸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胃腸減壓吸出胃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可減輕腹脹、降低腸腔內壓力,減少細菌和毒素,有利於改善區域性和全身的情況。

  ② 防治感染:抗生素的應用,對防治細菌感染有重要的意義。

  矯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最常用的是輸注葡萄糖等滲鹽水。根據尿量可適當補鉀。單純性腸梗阻晚期和絞窄性腸梗阻,還需補充血漿或全血。

  防治感染和中毒:單純性梗阻早期可不用抗生素,但對單純性腸梗阻晚期,特別是絞窄性腸梗阻以及手術病人,應選用對腸道細菌***包括厭氧菌***敏感的抗生素。

  2、手術治療: 粘連性腸梗阻經非手術治療病情不見好轉或病情加重;或懷疑為絞窄性腸梗阻,特別是閉襻性腸梗阻;或粘連性腸梗阻反覆頻繁發作,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時,均應考慮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法應根據梗阻的病因、性質、部位及全身情況而定。

  二、中醫治療

  生植物油,生豆油、香油或花生油,成人200-250ml,兒童80-150ml,口服或由胃管內注入。

  溫馨提示,對粘連性腸梗阻在緩解期應注意飲食,勿進食較硬的食物,飲食以稀軟食為主。對蛔蟲性腸梗阻緩解後應行驅蟲治療,除藥物驅蟲外,還可用氧氣療法驅除腸道蛔蟲。飽食後勿作劇烈運動,以防止腸扭轉的發生。

  其他非手術療法:包括中醫中藥治療、口服或胃腸道灌注生植物油、針刺療法,以及根據不同病因採用低壓氣鋇灌腸,經乙狀結腸鏡插管.腹部按摩及顛筋療法等各種復位法。

  腸梗阻病治療方法:食療法

  1、產氣的食物和粗纖維食物:不宜食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漿以及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如芹菜、黃豆芽、洋蔥等。

  2、膳食纖維、脹氣的食物:腸梗阻患者術前忌食長膳食纖維、脹氣的食物如芹菜、白菜、油菜、蘿蔔、土豆、紅薯、黃豆、蠶豆等。術後忌食油膩、粗糙、腥發的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糙米、狗肉、羊肉、牛肉、薰魚等。

  3、粗糙食物:手術後3~4天,肛門排氣後,提示腸道功能開始恢復,此時可給以少量流質,5~6天后可改為少渣半流質飲食。忌食雞肉、火腿、鴿肉以及各種蔬菜的湯類,即使食物煮的很爛,也不能操之過急。

  4、油膩食品:即使到了第10天,機體能承受軟飯時,油膩食品也不能早食,如母雞湯、肉湯、羊肉、肥肉、排骨湯、甲魚等。

  5、發物:即使術後拆線,也應禁食狗肉、羊肉、雀肉、雀蛋,筍乾、大蔥、南瓜、牛肉、香菜、薰魚、燻肉、辣椒、韭菜、蒜苗、淡菜等。

  另外,提醒廣大腸梗阻患者要禁食以下食物,如肥肉、內臟、魚卵、奶油韭菜、芹菜、豆角、烙餅、餃子、粘食、花生米、煮玉米等生冷粘滯難以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