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蜈蚣怎麼養蜈蚣的疾病防治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而蜈蚣具有藥用價值,因此有很多養殖戶養殖蜈蚣,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養蜈蚣怎麼養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蜈蚣的飼養方法

  一、繁殖特點。蜈蚣的壽命僅有6年,性成熟以後,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後初晴的清晨進行交配,40天開始產卵,雌蜈蚣把受精卵產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時孵化。每隻雌蜈蚣一次排卵達2~3小時,每次產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塊。孵化期間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然後長大至成蟲。

  二、飼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如黃粉蟲、蟋蟀、金龜子、白蟻、蟬、蜻蜓、蜘蛛、蠅、蜂以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裡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和水產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蘿蔔、嫩菜等,牛奶、麵包等也可作為蜈蚣的食物。

  三、養殖池建造。人工養殖蜈蚣可採用缸、池等方式,採用缸養,用破舊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徑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釐米左右,將外邊的土拍實。缸內中間用磚或土坯壘起來,比缸面低10釐米左右,坯與缸壁間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無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壘土坯即可。一個直徑80釐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蜈蚣必須要立體養殖,蜈蚣池必須要建的適合蜈蚣生存。建立池養時,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水方便、陰溼、僻靜的地方。可建在室內,也可建在室外。用磚或石塊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釐米,養殖池面積大小隨意,一般在5~10平方米為宜。池口四周內側貼上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鑲成一圈15釐米左右寬、與池壁成直角的內簷。1個平米養殖蜈蚣在50條左右。最多不能超過100條。

  四、管理要點。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範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飼養密度,必須按蜈蚣的體長和體大的變化而分群、分池飼養。3.做好溫度、溼度、光線管理,保持環境安靜。4.所投飼料保持清潔衛生,沾有農藥的食餌不能投喂。5.經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殖池內。6.防止食物、泥土的黴變。7.及時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的繁殖

  蜈蚣系卵胎生,繁殖快,一般在六、七、八月間進行交配,在正常情況下,從交配到產卵需4個月時間,產卵時雌蜈蚣在泥土中挖有小坑,母體曲呈S形,後面的尾節由於身體彎曲而搭在身體中部的背面,由生殖孔排出的卵料積聚在背部粘著成團,再翻轉身體把卵團環抱起來,卵團一般60~70粒左右,少的也有20~30粒。蜈蚣卵子經過20天左右就蛻去卵膜和胎皮,孵出的蜈蚣幼體呈乳白色,雌蜈蚣仍緊緊地把幼體團抱在足間,幼體很少活動,經過25天至30天以後,幼體進行第二次蛻皮,其體形與成體相似,體色仍為乳白色,身體中段稍為肥胖,經過35天至42天進行第二次蛻皮,體色為灰黃色,活動力增強,不再緊密抱成團,而是鬆散地集中在母體腹面,這時幼體與母體可以分離,把母體放在大群內讓其交配,並給產後的蜈蚣充分給食,幼蜈蚣給投小飼料。***也可單產,用廣口罐頭瓶裡邊放有土,把母蜈蚣放進去***。

  產前加強餵食:蜈蚣孵化期間不進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營養維持活動,產卵前,母體有大量進食蓄積營養的習性,此時應增加餵食量,並注意調節食物品種,以促使母體多進食增加孵化前的營養。

  孵化期間的護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間對驚攏、強光等均有一定的反應。所以在孵化期如果觀察時應小心輕動,不要隨便移動或強光照射,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孵化器內隨時給予一定的水份,周圍略有潮溼,這樣就不會影響胎胚的正常發育。

  孵化結束後,幼蜈蚣雖然暫成團群居,但也可單獨活動和尋食,此時母體也逐漸離開孵化巢單獨活動,因蜈蚣有爭搶食物的怪癖,強欺弱,大欺小,所以應及時將大小蜈蚣分窩飼養。

  蜈蚣的孵化技術

  蜈蚣為卵生。產卵時,蜈蚣軀體曲成S形,後面幾節步足撐起,尾足上翹,觸角向前伸張,接著成串的蜈蚣卵粒就從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驚擾的情況下,順利產卵過程約需2~3小時。產完卵後,蜈蚣隨即巧妙地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粒託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產卵時,若受驚擾,就會停止產卵或將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孵化時間長達43~50天。這期間,母蜈蚣一直不離卵或幼體,精心守護著,有時下半身及觸角不時地左右擺動和掃動,驅趕近身的小蟲,並常用食爪撥弄或吮添著卵團和幼體,據推測,蜈蚣可能是在分泌某種口腺和基節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團遭受細菌侵害或其他汙物沾染。

  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直徑約3~3.5毫米,米黃色,半透明狀。卵膜富有彈性,卵團孵化較慢,頭5天內無顯著變化,只是由米黃色逐步轉白; 半月後卵粒增長成腰子形,中間痕線裂開,卵粒長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狀, 隱約可見細小腳爪,卵粒約7毫米;1個月後,初具幼蟲形態,體長約1.2釐米, 並能在母蜈蚣懷抱內蠕動;35~40天后,幼體蜈蚣長到1.5釐米,已能上下爬動, 但尚不離母體。43~45天后,長到2~2.5釐米,幼蟲脫離母體而單獨活動,四處覓食。孵化期內,母體已充分積聚養料,所以不必給食,否則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汙染而自食。

  蜈蚣從卵孵化,幼體發育、生長,直到成體,均需經過數次蛻皮,每蛻1 次皮就明顯長大一次。成體蜈蚣一般一年蛻1次皮,個別的兩次。成體蜈蚣蛻皮前, 背板翅起而無光澤,體色由黑綠轉變為淡綠略帶焦黃色,步足由紅變黃,全身渾粗,行動遲緩,不進食物,視力及觸覺能力減退,經撥動不能迅速逃避。

  蛻皮時,蜈蚣用頭部前端頂著石壁或泥壁,先頂開頭板,然後依靠自身的伸縮運動逐節剝蛻,使軀體連同步足由前向後依次進行。蛻到軀體第7~8節時, 蛻出觸角。最後才蛻離尾足。蛻下的舊皮呈皺縮狀,拉直時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殼。成體蜈蚣一般每4~6分鐘蛻出一節,全部蛻出約需2小時。蛻皮時也要避免驚動,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飼養的蜈蚣在蛻皮時,更要防止成群的螞蟻對它趁機攻擊,因蛻皮時蜈蚣無反抗能力,新皮鮮嫩,易受螞蟻叮咬。

  蜈蚣生長速度不快,從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蟲到當年冬眠之前才長至3~4釐米,第二年出蟄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過長到3.5~6釐米左右,第三年才長到10 釐米以上。因此蜈蚣從卵開始到它發育長大為成蟲再產卵,需足足3~4年時間。 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產卵與晚期產卵的幼體大小有很大差別。當年生長快慢與食物是否充足、進食時期長短有很大的關係。人工養殖中發現,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島自然放養就不如室內人工喂飼長得快。

  蜈蚣的疾病防治

  1、綠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於氣候變化,溫度高;溼度大,使蜈蚣受綠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關節的面板上出現黑色小斑點,繼而體表失去光澤,最終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療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黴素0.25克,氯黴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飼料拌勻喂病蜈蚣,直到病癒。

  2、胃腸炎:蜈蚣多在秋後陰雨低溫時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頭部呈紫紅色,毒鉤全張,不食或少食,發病5~7天后死亡。治療方法是:用磺胺片0.5克研細後用飼料300克拌勻;另用氯黴素0.25克、飼料300克,拌勻,隔日錯開餵食。

  3、脫殼病:由於蜈蚣棲息場所過於潮溼,使真菌在軀體寄生引起。初期表現不安,來回爬動;後期表現無力,行動滯緩;最終因不食不飲而死亡。治療方法是:土黴素0.25克,食母生0.6克,鈣片1克,共研成細末同400克飼料拌勻,連喂10天即可痊癒。

  4、黑斑病:是人工養殖蜈蚣中最常見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夏季,人工養殖池內很容易發生由黴菌所致的“黑斑病”,往往造成當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有時成年的大蜈蚣也會因被感染上這種黴菌病而致死。據我們多年調查,很少發現野生蜈蚣有這種疾病。因此可以認為,“黑斑病”是養殖條件下的一種嚴重病害。

  發現病蜈蚣,立即隔離飼料,可用0.25克的紅黴素片、金黴素片研粉加水600毫升強迫其飲用藥水,每天二次,連續3~4天,或用紅黴素、金黴素加水研開噴灑在磚頭瓦片上。同時注意衛生,注意水質。

  除採取上述預防措施外,可以把治療黴病的藥物與食物拌合在一起,以飼餵患病的蜈蚣.可起到治療的作用。

  “黑斑病”的藥物有制菌素、兩性黴素、放線菌酮和克念黴素等乳化劑。也可以在池內***巢外***試用紫外線燈光照射的方法加以預防或進行輔助治療,以達到殺死致病黴菌,防病治病的目的。

  可用食母生0.6克、氯黴素0.25克、土黴素0.25克,一起磨細拌飼料蟲連喂7天可防治,對嚴重者可分離餵食。也可分別選用制菌素、兩性黴素、放線菌酮和克念黴素等乳化劑防治。

蜈蚣的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