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種植馬鈴薯結薯少

  馬鈴薯,俗稱山藥蛋,是蔬菜、糧食、飼料的兼用作物。種植馬鈴薯想要獲得高產,需選擇優良的品種、適合的耕作方式、平衡施肥及加強管理。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馬鈴薯結薯少的原因,資料僅供參考。

  馬鈴薯結薯少的原因

  馬鈴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地上莖、羽狀複葉、花蕾和果實;地下部分有地下莖、根、匍匐莖和塊莖。地上部分結果與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種植時間不同均會影響到是否開花結果。栽培馬鈴薯所獲得的產品是地下所產生的塊莖,塊莖是由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它們具有地上莖的很多特性。匍匐莖、塊莖和地上莖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例如地上葉腋處的側枝可形成氣生薯塊,覆土較淺的薯塊頂芽也常長出帶綠葉的枝條。

  匍匐莖著生在地下莖的莖節部位,是莖節上的腋芽匍匐生長的側枝。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溼潤的土壤環境。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氣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

  河南省多數地區馬鈴薯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催芽覆膜播種,4月初出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形成塊莖。今年河南省多數地區4月下旬開始出現超過25℃的高溫天氣,有時達到30℃,而這一時期正是馬鈴薯薯塊形成和膨大期。在高溫條件下,莖葉生長繁茂,氣溫高於25℃後,匍匐莖頂端塊莖停止膨大生長,而莖葉生長仍能正常進行,這時葉部所製造的有機養分全部用於匍匐莖和莖葉的生長上,從而造成莖葉徒長,匍匐莖長,有的甚至穿出地面成為地上枝條,導致單株結薯數少。

  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以後栽培馬鈴薯應注意以下幾點:

  適時早播 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使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

  注意培土 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釐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隨苗生長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溫變化劇烈,匍匐莖易竄出地面。

  追施氮肥 不宜過晚氮肥有利於莖的伸長,追施過晚及過量均不利於匍匐莖的膨大,影響薯塊形成。

  馬鈴薯能減肥

  吃馬鈴薯不必擔心脂肪過剩,因為它只含0.1%的脂肪,是所有充飢食物中脂肪含量最低的。每天多吃馬鈴薯,可以減少脂肪攝入,可以讓身體把多餘脂肪漸漸代謝掉,消除你的心腹之患。馬鈴薯對人體有很奇妙的作用。瘦人吃能變胖,胖人吃能變瘦,”,常吃身段會變得苗條起來。

  認為自己身材不夠理想的人,只要將馬鈴薯列為每日必吃食品吃上一段時間,不必受節食之苦便能收到“越貪吃越美麗”的效果。不過,減肥者要注意的是要將馬鈴薯做主食而不是做菜來吃。每次吃中等大小的1個就好了。

  馬鈴薯有很好的呵護肌膚、保養容顏的功效。新鮮馬鈴薯汁液直接塗敷於面部,增白作用十分顯著。人的面板容易在炎熱的夏日被晒傷、晒黑,馬鈴薯汁對清除色斑效果明顯,並且沒有副作用。

  馬鈴薯對眼周面板也有顯著的美顏效果。將熟馬鈴薯切片,貼在眼睛上,能減輕下眼袋的浮腫。把馬鈴薯切成片敷在臉上,具有美容護膚、減少皺紋的良好效果。年輕人面板油脂分泌旺盛,常受青春痘、痤瘡困擾,用棉花沾新鮮馬鈴薯汁塗抹患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馬鈴薯的最營養吃法

  馬鈴薯的最營養吃法排行榜***一***

  說到馬鈴薯都不陌生,不管是家常菜還是宴席餐,都會看見馬鈴薯的身影。有的人喜歡清炒吃,有的人喜歡燉著吃,還有的人喜歡紅燒;馬鈴薯的食用方法多種,但是怎樣吃最營養,最健康呢?這還是需要研究研究滴。

  第一名,蒸馬鈴薯。蒸馬鈴薯是最理想的烹調方式,對營養影響很小,還能保留天然清香。研究顯示,馬鈴薯在蒸熟後維生素C損失極少,保留率在80%以上,而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膳食纖維都沒有什麼損失,還會使其中的澱粉顆粒充分糊化,使它在體內更容易被消化分解,不會給胃腸帶來負擔。

  烹調提示:帶皮蒸制的整馬鈴薯營養損失更少,尤其是維生素C保留得更多,是最佳吃法。

  馬鈴薯的最營養吃法排行榜***二***

  第二名:馬鈴薯泥。馬鈴薯蒸熟後壓成泥,口感酥軟,更適合老人和孩子。經過合理搭配,還能作為需要控制體重、血糖、血壓等人群的食療菜。不過,一些不恰當的搭配卻會毀掉馬鈴薯泥的營養保健作用。比如一些洋快餐中的“奶香馬鈴薯泥”,加入了大量的人造奶油、人造色素、香精和糖,使馬鈴薯泥的營養大大扣分。

  烹調提示:推薦酸奶堅果馬鈴薯泥,不但味道好,而且新增酸奶和堅果後又補充了蛋白質和礦物質,營養更加豐富,是不錯的加餐美食。堅果選擇核桃、腰果、花生都可以。

  第三名,紅燒馬鈴薯。馬鈴薯切成大塊,刀工少,斷面就少,因此水溶性維生素,比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損失也少。不過有人在紅燒馬鈴薯時,會把馬鈴薯先炸一下,這樣雖然口感更好,但卻破壞了許多寶貴的營養素。

  烹調提示:馬鈴薯燒牛肉是絕配。馬鈴薯中缺乏礦物質鐵和蛋白質,牛肉恰恰富含這些營養。而牛肉缺少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並且含有膽固醇,馬鈴薯不但可以彌補牛肉的不足,還富含膳食纖維,可以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