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核的藝術工藝和保養

  橄欖核常被利用來雕刻成藝術品,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橄欖核的藝術工藝

  核舟:是專門用橄欖果核雕刻成畫船和小舟的民間工藝品,起源於古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表明古代工藝的高超境界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藝中微雕的一種。

  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自具備各自的情態。王叔遠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他雕刻的“蘇軾遊赤壁”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一文,生動的描述了這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此文被收錄在中國課本中,文中對核雕有詳細的描述,足見核雕在中國文化的歷史意義。[1]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今天的核舟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以往人們所瞭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一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河北省秦皇島市的省級工藝美術 楊洪武核舟《南湖紅船》大師楊洪武,用5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刻制了一枚題為“南湖紅船”的核舟作品。該核舟選用上好橄欖核為原料,以嘉興南湖畫舫為原型,細緻入微的刻畫了參加黨的一大代表們,在畫舫上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瞬間。整個“南湖紅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艙室4、壺2、杯皿2、書籍檔案5、櫓、爐、小桌各1、鏈環1條、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還佩帶了眼鏡,均都一一俱足。 核舟《南湖紅船》,橄欖核材質,楊洪武先生於2006年6月創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贈中國航海博物館。據瞭解,中國航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南匯區東海大橋橋堍、臨港新城主城區。據悉,楊洪武此次捐贈的核舟除《南湖紅船》外,還包括《天后娘娘》、《鄭成功思念故鄉》兩件橄欖核舟作品。

  橄欖核工藝品的保養

  如何預防開裂

  1. 養成玩兒完手串,放密封塑料袋的習慣,而且,最好是吹口熱氣,保持溼潤。

  2. 路途中,最好不帶***沒包漿前***

  3.躲開乾燥的空調口。

  開裂補救措施

  1. 用溼毛巾擦拭,然後密封袋留小口陰乾。

  2.陰乾已經不起作用,膠水502,用針一點點澆灌***這種方法會有一些不完美,弄完的包漿後會有黑印。

  3.有個祕訣,用指甲油!***純色的哪種,肉眼看是粉色的,用針澆灌,這種方法非常完美***

  橄欖核雕手串在剛開始把玩時注意事項

  ***1***不要見水,橄欖核本不怕水,但沾水後內外乾溼不均肯定會裂。

  ***2***上油要少,不論什麼油,油內多少都含有水,油上得多水分自然就多。所以,需上油保養時,一滴兩滴就可以了。

  ***3***不要在乾燥環境記憶體放,橄欖核雕作品本身含有一定水分。在乾燥環境下,會造成本身的乾溼不均,從而引起乾裂。

  ***4***“寧花勿裂”。在文玩橄欖核雕手串的把玩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花”與“裂”的現象。“花”一般是油上得多引起的,“裂”一般是乾溼不均引起的。核雕作品“花”了後,在把玩的過程中會慢慢變淡甚至消失,對其價值的影響很小。核雕作品“裂”後,經過處理與保養後,雖然不會再裂,但也不會變小或消失,對其價值影響很大。

  橄欖核的分類

  1、單核:又稱大核,一般直徑超過2.5釐米,比較適合雕刻單件作品,因此價值很高。

  2、小核:通常只有1釐米的直徑甚至更小,市面上通常比較少見,所以價格一般也很高。

  3、怪核:形狀比較奇特的核子,比如佛手核或多稜核,不用加工,本身就是件很獨特的藝術品。因此,這樣的核子同樣很少見,價格不菲。

  4、細長核:主要由於核體狹長,因此多用來雕刻核舟題材。

  5、圓核:長2.5-2.8釐米左右,直徑1.8-2.2釐米的圓核,外形比較圓,很適合做羅漢頭

  6、普通三花核:這種核比較常見,因此在核雕中也用的最多,也可用來製作珠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