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債券私募現狀

  債市藍海,容得了所有人的雄心,只是不能迷失。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內債券私募的狀況

  2012年春節前的一個寒冷冬夜,他驅車向北京郊區疾馳。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說服一名潛在客戶,希望這位客戶將可供投資的200萬元資金,購買他公司當時計劃發行的首款產品。

  這個為了200萬元投資不惜如此奔波的債券私募合夥人,曾是中國債券市場上最成功的公募基金經理之一,僅僅三個月前,作為國內最大公募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的他,掌管著超過1100億元的固定收益類資產。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這位債券私募合夥人掌管的債券私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已近60億元,業績排名亦穩居行業三甲。

  “有錢賺的地方沒聲響”

  從2011年的管理資產規模不足70億元,到2012年年底超過300億元;債券私募產品次級部分2012年收益率普超10%,甚至紛紛抵近乃至超過20%;一批中國債市投資的傳奇人物,在過去兩年中相繼從券商 、基金以及銀行轉戰債券私募—債券私募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藍海階段。

  儘管,對大多成立於2011年下半年的債券私募基金而言,初創時那個“最寒冷的冬季”早已伴隨2012年債券私募的爆發式增長而平安度過,但從2013年3月起,一個“寒冷的春天”卻又不期而遇。

  伴隨著審計署掀起的債市監管風暴,整個銀行間債市的交易情緒大受打擊,個別時點甚至出現了全市場單日成交量僅為600億元的罕見低點,國有金融機構向私人輸送利益的傳聞,則令債券私募基金陷於敏感而尷尬的境地,雖然幾乎所有的債券私募基金都和飽受詬病的“丙類戶”沒有關聯。

  “我們都是用信託的通道,在銀行間債市用乙類戶交易,但就因為我們是私募,所以外界會有誤解,以為我們和那些出事的投資公司是一回事。”一家上海債券私募基金合夥人表示,“這樣的背景下,債券私募也不願過多曝光,以免引發更大誤會。”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個新興的行業中,也確實發生了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財富故事”—那些只做一單私募產品就足以退休的神祕玩家,那些對債市一竅不通卻屢屢踩點精準的“業餘私募”,還有那些能讓大型商業銀行捨棄高收益產品卻屢屢給自己捧場的“行業達人”。

  繼之而來的央行監管政策收緊,則在實質層面給包括債券私募在內的多數非銀行債市參與者以沉重打擊。由於券商資管、公募基金專戶以及信託乙類戶開戶被凍結,依靠信託通道的債券私募基金也無法發行新產品,其延續2012年爆發式增長的擴張計劃也被徹底打亂。

  “今年債市的行情還在,是繼續擴張的好時期。但現在一切都沒法說了,不能開戶這個障礙無法逾越。”前述北京債券私募基金合夥人稱。

  不過,相對於無法T+0交易的股票市場以及規模有限的期貨市場,加上嚴厲的資本賬戶管制,大陸債券市場確實在培育對衝基金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而國債期貨等對衝工具料將在年內的問世,以及《新基金法》中對債券私募獨立開戶資格的確認,都令債券私募的對衝基金之夢,離現實更近了一步。

  一些細節或許更能反映出債券私募基金業者們低調與謹慎之下的野心。在那家管理資產規模近60億的債券私募基金公司中,投研團隊人數為15人。“這已經將大多數券商和公募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部門甩在後面了。這個人員配置,是按200億元的管理資產規模準備的。”這位北京債券私募基金合夥人說到。

  無獨有偶,暖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程鵬也提到,按照暖流資產目前的投研團隊配備,“即便管理資產比目前翻了三倍,也不成問題”。

  某種意義上,債券私募行業的發展,恰是一部正在書寫中的資本市場拓荒史,其濫觴的機緣、勃興的動因乃至行業參與者本身的背景,還有那些揮之不去的晦暗,恰是過去幾年來中國債券市場乃至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演進與格局變遷。

  催生

  多數債券私募基金的合夥人,都更願意把這一行業的勃興,歸功於中國債市起於2011年年末的一輪火爆行情。正是這波行情,為多數債券私募基金積累投資業績和商業聲譽,提供較好的環境。除去像樂瑞資產及佑瑞持這樣的“行業先行者”,大多數債券私募基金的創立,也均是在2011年年底。

  “我們註冊的時間是2011年11月28日,那個時候真的是判斷,這一波行情已經來了。”前述北京債券私募基金合夥人表示,“相比之下樂瑞資產的判斷更早,2011年年中那會就開始籌備,行情來的時候已經是萬事俱備了。”

  除去債市本身的走暖,資本市場其他領域的表現,同樣構成了催生債券私募的時勢。“光債市行情好是不夠的,假如債市這波行情,出現在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場正熱的2008年前,大家同樣瞧不上債券私募的業績表現。”程鵬認為,彼時投資者追求的都是100%甚至200%,而基本成型於2005年的中國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間債市迄今為止,都從未出現過這樣的行情。

  所幸,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在以殘酷事實教育投資者的同時,也令中國的高淨值人群在相對低風險投資工具方面的真實需求,得以逐步顯現。資本市場投資者風險偏好的細分,一面催生了債券私募基金,另一方面又為債券私募基金在初創時就指明瞭最合拍的目標客戶群。

  然而,正如一位楊姓資深債券私募合夥人所言,在債市中,券商資管、基金專戶以及債券私募所採用的,都是“投資顧問+信託+託管行”的陽光私募形式,在業務操作上並無本質區別。在此前基金專戶和券商固定收益資管已成規模的情況下,債券私募的異軍突起,除去外部環境因素,又有著怎樣的內在動因?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於“人”,也就是首批債券私募基金合夥人本身。他們多數都是中國債市投資領域資歷深厚的元老級人物,更不乏唐毅亭這樣赫赫有名的超級“大佬”。他們基於自身投資經歷和抱負野心,而與傳統債市投資機構產生的理念衝突,則成為了債券私募行業在國內落地生根的直接推手。

  唐毅亭就曾直言不諱地表示,傳統債券投資機構的環境,在很多方面對資產管理者長期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以及滿足客戶真實需求“均有阻礙”。例如,在市況不佳時,傳統債券投資機構仍然需要被動接受投資需求,“進而給自身後期持續良性發展埋下了隱憂”。而在債券私募公司,合夥人對上述事務擁有較大自主權。

  “在這行做久了,對市場規律瞭解深了,自然希望少些不必要的束縛。但在機構,債券投資只是眾多投資品中的一種,風控也不可能那麼和你一樣與時俱進。那就自己玩嘍。”一位出身銀行金融市場部的債券私募基金合夥人提及。在供職銀行期間,這位合夥人就曾遇到這樣的尷尬:基於頭寸管理的風控體系,遲遲不能通過他丟擲手中債券的交易指令,最終令這家銀行錯過最佳出券時機,坐失唾手可得的鉅額收益。

  當然,股權激勵作為私募基金最大的制度優勢,是吸引眾多債市大佬從機構轉入債券私募的直接原因。“給機構做債,收入不錯,但不能算賺錢。很多交易是規定動作,為了流動性或是別的,這樣體現不出自己的價值。”一位債券私募合夥人表示。

  開拓

  在債券私募行業,開拓客戶資源似乎是一件比取得良好投資業績,更令這些債市“大佬”感到頭疼的事情。前述北京債券私募合夥人在“開發客戶”方面的艱苦經歷,並非個例。面對如此難題,作為超級大佬的唐毅亭就選擇了一種頗為輕鬆的應對方式:外包。樂瑞資產將更多精力用於投研,對於“不擅長的銷售市場工作”則全面外包給第三方機構。

  可惜,大多數合夥人都不能像樂瑞這般瀟灑。雖然過了初創期,但不少債券私募機構的合夥人至今仍不時需要親自上陣,為客戶開宣講會,或者向機構推銷自己的產品。“債券私募基本都是從結構化分級產品做起,分級產品中的優先順序都是銀行理財戶來認購。要是自己發的產品沒有被銀行風控部門‘虐過’幾次,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幹債券私募的。”一位北京債券私募合夥人調侃道。

  在調侃背後,這位出身知名券商的合夥人在發行第二款產品時,為爭取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認購其中的優先順序部分,前前後後經歷了對方銀行的五次反覆。更難辦的則是投資次級檔的普通投資者或者企業投資者。作為專業機構,認購優先順序的銀行人員在理解債券私募產品方面,並無專業障礙。一旦被債券私募機構說服,且後續產品兌付正常,則往往只需要簡單維護即可。但次級檔投資人不一樣,溝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今,在債券私募行業中,對重點客戶的開發,已經形成了兩種頗具代表性的路徑。一種即是以樂瑞資產為代表,將銀行理財戶作為主體客戶,藉助充沛的銀行理財資金加快規模的擴張。另一種則是像暖流和前述北京大型債券私募機構那樣,將高淨值人群作為重點客戶群,在完成首輪擴張後,鞏固已有銀行渠道,同時培育黏性更強的次級檔投資者或主動管理型產品投資者。

  伴隨著資本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債券私募開發高淨值客戶的野心,也越來越有可能與現有的部分財富管理機構,發生正面衝突。這其中,恰恰包含作為債券私募合作伙伴的信託和銀行理財。

  隨著信託收益率的整體下移以及剛性兌付逐漸被打破,一批追求較低風險的信託投資人,將會在今年內逐步轉向債券私募。“這種客戶轉移的跡象,已經有所顯現。”

  前述北京大型債券私募機構則認為,信託客戶群本身以風險偏好型投資者為主,反倒是越來越多無法忍受銀行理財低收益率的穩健型投資者,有可能成為債券私募新的客戶來源。而在今年,這家機構也開始利用部分渠道,試圖爭取部分銀行理財客戶直接投資於債券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