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而外的教養

  科學研究發現,通過觀察一個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後如何看待童年經歷,能夠很好地預測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講的什麼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內容簡介

  “真是難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經犯過的那些讓我小時候深惡痛絕的錯誤,我居然原封不動地轉嫁給我的孩子?註定要重蹈覆轍嗎?”這一切聽起來很耳熟對不對?不知有多少父母這樣責問過自己,但可悲的是,在深深懊悔之後繼續犯錯,最終陷於犯錯—懊悔—犯錯的迴圈中。那麼,有沒有可能改變這種迴圈呢?

  《》不僅為你解答問題,並且提供簡單實用的方法幫你解決問題。人際神經生物學和依戀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因此,正是我們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經歷塑造了我們的大腦,決定了我們的思維,影響著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經歷,解決早年未妥善處理的精神創傷,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創造健康、溫馨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 Siegel***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

  專念覺知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 Institute***創始人。

  在大腦、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領域不斷有開創性的作品問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七感》《》和《全腦教養法》。

  作品多次發表於《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新聞週刊》《時代》,活躍於NBC、ABC等知名媒體。

  瑪麗•哈策爾***Mary Hartzell***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學碩士,兒童發展專家,致力於家長及教師培訓和教育工作三十餘年。

  《》主要內容

  1 如何塑造自我:記憶方式

  記憶是大腦對過去的經歷產生反應並建立的新的腦內聯結。那些懸而未決的往事和未經妥善處理的舊傷,都會影響我們對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間引起不必要的煩擾和矛盾。善於自我反省,妥善處理不良記憶對現在的影響,我們就能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對待孩子,為孩子營造健康的發展環境。

  科學聚焦:經歷決定思維

  2 如何教孩子感知現實:故事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可以加深自我認知,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連貫的、具有豐富情感的生活故事能幫助孩子明白當下的處境,加強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那些觸動內在心理感受的經歷,能夠加深孩子對自我的認識,讓他們成為善於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

  科學聚焦:心智模式

  3 如何體會:情緒的力量

  情緒在人際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父母的情緒溝通能力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充滿活力、善解人意。這些品質對孩子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非常重要。培養關係需要分享和渲染積極情緒,撫慰和減少消極情緒。在父母和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情緒既是親子關係的一種相互作用過程,也是重要的內容。

  科學聚焦:三位一體腦

  4 如何溝通:建立聯結

  也許我們每天都會錯失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的機會,這是因為我們往往不能正確地傾聽和迴應孩子,沒能和孩子的內心建立起聯結。當孩子告訴父母他們的想法或感受時,不管父母是否有同樣的感受,都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應該傾聽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說孩子不對。

  科學聚焦:“面部靜止”實驗、“雙電視”實驗

  5 如何獲得安全感:孩子的依戀模式

  父母能夠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並作出積極迴應,孩子便可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安全的依戀關係有助於培養心智健康的孩子,進而提升父母和孩子的幸福感,促使他們積極地探索外部世界。而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將導致孩子難以調節自身情緒,出現社交障礙,甚至有暴力和精神分裂的傾向。

  科學聚焦:依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