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紳士小淑女涉外禮儀

  孩子生下來都是白紙一張,沒有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和搗蛋鬼,所以,孩子有禮還是無禮,關鍵還在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那麼你們知道如何培養自己孩子成為小紳士小淑女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常禮儀主要是指孩子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範,包括衛生、儀表、儀態、生活禮儀四個角度。舉幾個例子:飯前便後要洗手、垃圾要扔進垃圾箱,這是衛生禮儀;頭髮要梳理、衣服要整潔、指甲要常剪,這是儀表禮儀;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這是儀態禮儀;進餐不說話不浪費、起床整理床鋪,這是生活禮儀。

  家庭禮儀主要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尊重每一個家庭成員,並承擔必要的家庭責任。比如進出家門要和家人打招呼、進爸爸媽媽的房間要先敲門、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等。

  學校禮儀主要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在學校這個特定的集體空間內與同學、老師和諧相處,融入集體生活。比如上學放學打招呼、上課積極傾聽發言舉手、玩耍運動時要排隊互助等。

  公共場所禮儀主要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在各種公共場所有效自我管理、不影響他人。比如走路時要靠右、不勾肩搭背、遵守交通規則,等候時要排隊,說話要輕聲等。

  人際交往禮儀主要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有效溝通及交往,成為一個受歡迎有魅力的人。比如說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保持微笑並積極傾聽,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學會分享,樂於助人等。

  節日禮儀主要是幫助孩子瞭解和掌握我國的傳統節日及國際通行的節日風俗,傳承傳統文化,融入世界舞臺。比如我國特有的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以及國際通行的兒童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等。

  “熱情有度”,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們在參與國際交往,直接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不僅待人要熱情而友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會事與願違,過猶不及。

  中國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熱情有度”這一基本原則,關鍵是要掌握好下列四個方面的具體的“度”。

  第一,要作到“關心有度”。

  第二,要作到“批評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離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距離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種,它們各自適用不同的情況。

  其一,是私人距離,其距離小於0.5米之內。它僅適用於家人、戀人與至交。因此有人稱其為“親密距離”。

  其二,是社交距離,其距離為大於0.5米,小於1.5米。它適合於一般性的交際應酬,故亦稱"常規距離"。

  其三,是禮儀距離。其距離為大於1.5米,小於3米。它適用於會議、演講、慶典、儀式以及接見,意在向交往物件表示敬意,所以又稱"敬人距離"。

  其四,是公共距離。其距離在3米開外,適用於在公共場同陌生人相處。它也被叫作"有距離的距離"。

  第四,要作到“舉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舉止有度”,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不要隨便採用某些意在顯示熱情的動作。

  二是不要採用不文明、不禮貌的動作。

  日常實踐與積極反饋相結合

  “知道——理解——做到——固化”,這是禮儀教育必須要經歷的一個基本過程。從知道到理解,需要的是真實場景和案例的觸動;從理解到做到,需要的是日常實踐的機會;從做到到固化成習慣,需要的則是持續的反饋。

  家長在禮儀教育中,務必以孩子的日常生活為中心,引導孩子從小事做起,由小到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吃飯的時候就可以順便講講吃飯的禮儀規矩,同時馬上實踐;倒垃圾的時候順便講講垃圾入箱和垃圾分類並馬上實踐。碰到哪裡就教到哪裡、實踐到哪裡,這樣的教育就不會讓孩子感覺過於刻意而產生反感排斥,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

  孩子有了實踐,接下來家長馬上要跟上的,就是對孩子的實踐過程和結果予以積極反饋,肯定做得好的,提出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從而幫助孩子進一步明確禮儀規範的標準,增強自信,再接再厲,最終逐步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比如學了家庭禮儀之後,孩子回家主動和爸爸媽媽打了招呼“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家長就要馬上予以反饋:“剛才你回家主動和爸爸媽媽打了招呼,這是對爸爸媽媽的一個尊重,我們很開心!要繼續堅持哦!”孩子得到認可與肯定,自然情緒高漲,自我認同更多,下一次也就更願意主動招呼了。

  當然,除了隨時的語言反饋,你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更有儀式感的反饋。比如實踐堅持到一個月或者三個月,可以給予孩子“個人衛生全能王”、“小淑女”、“小紳士”、“禮儀小明星”等榮譽稱號,並用獎狀、證書等形式在家裡展示出來,這樣一來,更能起到隨時激勵孩子、促進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