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書法鑑賞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隸書書法欣賞:

  1

  2

  3

  4

  5

  詳解隸書的結字法則:

  1、因字立行,隸書的波磔是向左右分開,整個字呈橫勢。故粗一看每個字有些呈扁平形。初學者往往把隸書的每個字都寫成扁方形的,這就不對了。橫勢不等於扁方,字的筆畫有多有少,寫的字要順乎自然,就必然有長短大小的變化。如“書”和“爵”字橫畫較多,寫得就長一些。而“一”和“如”字橫畫較小,所以字一定是扁的。這就叫因字立形。但在整篇章法的處理上,就不一概而論了,如接連幾個字都很長,就應適當地進行一些避讓,將其中的某些字寫得扁一些,反之遇到接連幾個字都很扁,則應適當地將其中某些字寫得略長一些,以求平衡。總之要隨機因變,靈活處理。在這方面清代書法家伊秉綬的隸書結構處理得很有特色。

  2、偏旁獨立,隸書的各個偏旁均能獨立存在,自成形體。這是因為它從篆書獨立偏旁演變而來。下面舉幾個字例說明。“河”字“孔”字的左右偏旁,分開均能獨立存在而不欹斜。再如“魯”“名”字的上下兩部分也是能獨立存在。各個偏旁能獨立平穩,則完整一個字就更顯得穩重了。故隸書有一種端莊、厚重的韻味。

  3、點畫避就,要使每個字寫得都有不同的形態,就要講求點畫的在整個字的結構安排上的避讓關係。如“平”字的二橫畫,往往把下面的一畫寫成波畫,使整個字顯得生動,隸書的波畫在一個字中一般只有一筆,所謂“燕不雙飛”。但有些字中有兩個同樣的波畫,如“錢”字,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有所避讓,為了突出下面的捺尾,而將上面的捺尾有所收斂。點畫避就得例子很多,如“子”“石”字,為了突出豎鉤這一主筆,往往將橫畫寫成平畫。如果將橫畫也寫出波畫,這樣就豎鉤沒有主次之分了。所以在漢末碑刻中所見到的“子”字,“石”字都是將橫畫寫成平畫的。隸書的撇畫與波畫在一個字中也應有主次的變化。如“規”字為了突出波尾,就將二撇收斂。“府”字為了突出豎撇,就將波畫收斂些。

  4、錯落參差,隸書結構特點是各自形成,偏旁獨立。為了求得變化,常常採用偏旁的錯落。如“辭”字“頭”字的左偏旁略高於右邊的偏旁。再如“曹”字字的上半部是在正中求偏,富有變化,而整個字又不失重心。

  5、點畫呼應,在運用上述隸書結字法則時,我們仍要注意一個基本的審美原則,就是點畫之間的呼應。隸書雖然各個點畫,偏旁之間的獨立性比較強,但因仍然是連續書寫而成的,所以必然產生運筆的氣勢,這樣點畫之間就會相互呼應,隸書的點畫呼應不象行草那樣的點畫之間有牽絲相連容易看出,也不象楷書那樣較為明顯,初學者往往靜止地孤立地只求描摹外形,而忽視了點畫之間的筆勢關係,因此寫出來的字就顯得呆板而不貫氣。如“八”的兩筆是分開後相連的,但從撇畫收筆處到捺畫的起筆處緊緊呼應。再如“大”字三畫中前一畫的收筆與後一筆的起筆之間也是筆勢相關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