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這種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源遠流長。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用書法這種特定的藝術形式來美化環境,裝點生活,寄託情思。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4

  5

  草書字型特點: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型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今草,現代于右任、劉田依先生亦精此道。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線,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