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禮儀文化介紹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代漢族十分講究禮節,禮俗別具一格。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漢族傳統禮儀文化

  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漢族對於不同的物件均有相當的禮節,分為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隸拜九種,稱“九拜”。後經發展、演變,一般最常見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種。

  打拱,就是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稱之“納萬福”。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見禮則相反。作揖,除拱手外,還要彎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長揖之分。高揖即雙手高舉,長揖除拱手高舉外,還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禮。打拱和作揖往往連用,大約是古“九拜”中之“振動”演化而來。這種禮節無尊卑上下之分,為平輩之間的常禮。在古代漢族民間,友人相遇也往往邊說“謝”,邊打拱作揖相讓,以示尊重。

  跪拜,是漢族的一種莊重的禮節,主要包括稽首、頓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頭至地並停頓一段時間,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禮節,常作臣對君之拜。

  頓拜,即頭叩地,通用為下輩對上輩、下級對上級的拜禮。空首,是手著地,拜頭至手。此外還有隻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時極流行。

  辛亥革命後,隨著封建君主制度的廢除,跪拜禮遂被廢止,但並未絕跡,直到解放後才徹底摒棄,但民間下輩對上輩有時也偶用此禮以示敬重。同時,打拱作揖的禮節也漸被握手禮、舉手禮、注目禮、問好禮以及點頭招呼所代替,但並未完全絕跡。

  漢族招待客人的禮儀

  漢族俗好客,特別是遠客。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悅***乎?”表達了這種好客的心理。漢族喜歡交往,“禮尚往來”。

  漢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讓之禮。凡迎賓,對與主人身份平等的賓客,主人要迎於大門之外,見面拱手相禮,稱為“揖”。凡入門,主客之間必三揖而後入。主人先入。入門之後,上臺階進堂屋。漢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臺階是向北走,客就西階,主就東階,後世所謂“東道主”,即此而言。升階必三讓。進堂屋後,主人設席,請客人入座,客人要聽從主人的安排,所謂“客隨主便”。

  主人一般要請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為上;席位東向西向,以南座為上。客人坐定,然後主人才座,主人開始問話,客人這才說明來意。事畢告辭,主人起身相送,親切道別。

  漢族很注意做客時衣服容貌整潔和坐立行走姿勢端正自然,忌諱蹶足,忌諱掀開下裳,忌諱兩腿分開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後不要變臉色,不要側耳探聽,不要東張西望,不要懶洋洋的樣子,答話不能粗聲粗氣。走路不要大搖大擺,站立不要跛足欹肩。這些禮節的客觀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謹小慎微,舉止端莊,尊敬對方,互相謙讓,以誠心待人,保持和諧氣氛。

  漢族古俗除作“揖”之外,隆重的大禮有膜拜***舉兩手伏地而拜***、稽首***下首至地稽留乃起***、頓首***下手,置首於地即起***等。現在通行握手禮,或躬身點頭為禮。

  現在,漢族仍保持好客的傳統,百姓人家有客人光臨,主人殷勤延座沏茶,或送上冷飲,端上瓜子糖果;至親遠客,則置酒菜盛情款待。漢族還注意赴宴作客的規矩。入席前後,主客興辭,互相謙讓。坐下之後,主人勸客人吃,然後客人才開始吃。席間不可只顧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湯,咕嘟作響,不要吃得嘖嘖有聲,不要專挑食物,據而取之,不要攪和菜湯,不要把咬過的菜放回盤碗裡,不要當眾剔牙齒,等等。

  漢族尊祖敬老的禮儀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係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並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佈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於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

  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