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知道怎麼辦讀後感

  故事猶如通往孩子內心的幽徑,故事中的隱喻可以作用於孩子的心靈。故事知道怎麼辦這本書讀完後,你有何讀書心得跟大家交流的呢?不妨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非洲小說家本·奧克瑞認為,一個故事,或許要到被人讀過或講過之後,才算是成了形。他說,在人們閱讀或講述一個故事之前,它是沒有“生命”的。

  講故事和讀故事是不同的,孩子們儘管年紀很小,說不出這種差別,甚至不能完全理解這種差別,但他們可以覺察到兩者的不同之處。

  講故事源自於口述的傳統。我們很多傳統文化得以流傳至今,就是得益於口耳相傳的方式。講故事是一門非常個性化、個人化的藝術,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故事的分享帶有更鮮明的講述者的特色。講述者需要用自己的語言,激發聽者在腦海裡形成一幅幅故事的畫面,賦予聽眾更多的想象空間;講述者通過眼神、手勢、聲音以及近距離接觸,與聽眾作更直接的交流,彷彿從身體裡丟擲許多看不見的細線,“觸碰”到聽眾,並且自始至終將他們“抓”在手中。講故事的過程是一個“分享”的過程,而不是“表演”的過程。如果講述者自己很享受,聽故事的人就會更享受。

  讀故事的時候,書本起到橋樑的作用,帶來親密的感覺。它和講故事一樣,都是分享故事的重要手段。講故事的過程,揉入了講述者自己的不少創造;讀故事的過程,更多的是對原著口語化加工。要使讀的故事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讀故事的人需要關注孩子,經常與孩子交換眼神以建立良好的溝通。從孩子成長的過程看,講故事和讀故事是交織進行的,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在他們長大之後,還願意和父母一起閱讀書籍,一起討論書中的問題或者提到的相關話題。

  無論是講故事還是讀故事,以下幾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一是要保持對其他文化的敏感。首先,要給孩子講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間故事,以便幫助孩子建立全球意識,而不是侷限於在本土文化之中。在多元文化並存的今天,這一點尤其重要。其次,在講故事和寫故事時,要對其他文化保持敏感。如果涉及其他國家或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們,一定要做詳盡調查,不要誤導了孩子們。

  二是給年幼的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能誇大人物,不要以過分戲劇化的方式來講故事,尤其是講童話故事或民間故事的時候。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去嚇唬或刺激孩子,而是要通過故事的內容來滋養孩子,給他們以力量。要信任故事中的圖景的力量,他們可以很好地傳達出故事。對於小孩子,我們要做的,只是把故事傳遞給他們。其餘的工作,就交給他們那豐富的想象力去完成吧。

  三是儘量避免“電視兒童”的出現。現在有很多家長,習慣於讓孩子們整體坐在電視機前,盯著螢幕打發時間。電視機中當然有很多圖文並茂、情節曲折的故事,但電視機只負責資訊的輸出,和孩子之間沒有任何的情感交流,不能夠根據孩子們的實際反映及時調整講故事的策略,因此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有可能的話,儘量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電視。

  在這本書中,蘇珊·佩羅向大家推薦了很多充滿情趣、富有啟迪的好故事。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找來一讀。

  篇二

  從遠古時期開始,故事家和治療者的角色就交織在一起。鼓舞人心的故事即便只有一分鐘長,也能讓講述者和聽眾雙方都朝好的方向轉變。所有故事都可能具有治療作用,它能幫助人們建立與“某個地方”的精神連線,恢復失去的平衡,重新獲得健康感。

  一個好的故事通常由三個要素組成:隱喻、情節和解決方案。隱喻以一種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幫助聽者與故事建立聯絡,它既包含負面的失衡狀態,也包含正面的再平衡狀態。隨著故事的發展,“情節”本身積聚起“張力”,導致情節進入“失衡”狀態,最終又超越這種行為,進入健康而正向***而非引起負罪感***的解決方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被大人理解和認可的“行為”。對此,家長和養育者應該明白,孩子的“行為”就是孩子做事的方式,一些被認為是有問題的行為方式,只是某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某種刺激或某種情形的正常反應。如果我們不瞭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規律”,就可能給孩子施加錯誤的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也有一些行為確實是存在問題的,需要家長和養育者仔細辨別,並因勢利導。影響兒童行為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類:生活背景和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的狀況和社群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並導致孩子特定行為的發生;孩子新到一所學校、新搬遷到一個地方,成人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成人與自身處境之間的關係的處理等等,也會導致孩子一些“挑戰性行為”的發生。面對這樣的境況,給孩子故事可能是改善行為、化解矛盾的好途徑,故事中隱含的具有治療作用的資訊和意義,可以讓孩子和大人從原本的失衡狀態轉向新的平衡態。

  所謂治療,簡單地說,就是恢復健康,達到平衡,變得健全。“治療性故事”指那些能幫助人們恢復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獲得健康感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構思一個故事來應對“挑戰性行為”時,並非要通過一個故事把“壞”行為變成“好”行為,也不是要把一個“淘氣”的孩子變成“乖”孩子,而是要使某種行為或狀態恢復到健康或平衡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講故事的人充當著助產士的角色。描述某種行為時應針對行為,不要將行為的好壞與人的好壞混為一談。

  故事不應試圖說教或引發內疚感——這一點總是強調得不夠!家長或養育者要做的,只是反映正在發生的事情,並通過故事中的“隱喻”和“情節”,提供一種可接受的方式來處理某種行為,或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全世界的文化都在用故事的形式傳授道德和價值觀。很多經典的民間傳說都有教育意義,聽故事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接受這些資訊,這就是故事的本質以及“力量”所在。一個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應該通過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情節,讓聽者自發得出自己的道德結論。也就是說,故事一定要“委婉”,如果意圖過於明顯,就有說教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