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範例

  從女性視角出發,用心理學幫助女性解決在生活、工作、休閒等方面所面臨問題,呵護女性心理健康。下面小編準備了女性心理健康講座,希望對您有幫助!

  女性心理健康講座篇1

  隨著工作競爭的激烈和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的加劇,生活壓力進一步增大,使得女性心理健康的風險越來越大。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調查也表明,女性心理問題發生率高於男性。而女性的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多種神經症的患病率,近年來也呈快速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職業女性處於亞健康狀態。

  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仍讓部分用人單位對女性的能力和價值認識有偏差,過分誇大生育、養育、更年期對女性就業的負面影響,加劇了婦女在就業競爭中的不利處境。同時,對於傳統中國家庭來說,女性又是中堅力量,要收拾家裡,照顧老人,撫育子女,處理姻親關係等等。於是,職業女性每天在為事業、家庭、子女而奔波,成為了最勞碌、最具壓力的人群。在這種情況下,女性的心理風險越來越大,而女性的心理健康關係到女性自身、子女、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所以如果女性心理不健康,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廣州白雲醫院心理科張學芳主任介紹,女性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由於本身有經期、懷孕、生產等生理過程,日常生活又肩負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加上女性生性較敏感,情緒波動較大,因此很容易因憂鬱、急躁、焦慮等內在因素擾亂氣血執行,從而導致內分泌失調,而內分泌失調如

  果不得到及時治療,進一步誘發不良情緒,惡性迴圈就導致心理疾患發生。

  心理的負面作用有沒有可能引發生理疾病呢?答案是

  肯定的。長期心理負擔過重,還會引發一系列的不良生理反應,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出現各種慢性疾病。例如腸胃功能紊亂,生理週期紊亂等等。

  張學芳主任還說:臨床表明產後抑鬱證、經前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是女性心理健康三大殺手,這三大問題的發生都與女性生理機能改變和內分泌失調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方面,即身心均保持良好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

  具體的講,健康是身體上沒有疾病;心理狀態好,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的應對日常工作和生活,不過度疲勞和緊張;保持樂觀,心胸開闊,能自我控制,不因小事耿耿於懷;精神飽滿,情緒穩定,會休息,反應問題靈敏且善於觀察。

  女性的壓力源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圍城內的壓力

  美滿的婚姻是女性心靈的港灣。一般來說,女性比較感性,感情也較脆弱,經營一個美滿的婚姻是她們一生的追求。但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使圍城裡有了許多不安定因素。

  張女士有個讓人羨慕的家,丈夫經營著一家小廠,效益不錯,兒子健康聰明,最近還買了一輛好車,但她卻快活不起來,老生悶氣。丈夫晚上喝酒打牌晚歸跟她交流很少,雖然她知道這是商場上的應酬免不了,但她還是擔心丈夫在外面學壞。而張女士自己也覺婚姻生活平淡、枯燥,渴望一種新的激情,但又怕社會輿論壓力。為此,她苦惱不已,整天焦慮不安,神情落寞,感覺很失落,生活沒意思。

  這是已婚女性婚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問題,從婚前的浪漫到婚後的平淡,是許多女性感覺婚姻失望的原因之一。婚後男人更注重於事業,忽略了與妻子的交流也是產生感情危機的因素。在這裡,妻子可以把自己的擔心說給丈夫聽,得到丈夫的諒解和體貼。女性首先要把握自己,多心無益,小心為好。作為妻子,平時可製造一些浪漫的事情,如生日、特別紀念日,使生活過得豐富一些。

  2.職場上的壓力

  現代女性,不僅要溫柔懂生活,還要在工作中獨攬一面,職場中的許多職業女性跟男性一樣打拼天下,但女性往往要付出比男性多幾倍的努力,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比男性多得多。

  在某銀行工作的陳女士最近升遷為部門經理,工作壓力比以前大了,家裡人發現她脾氣很壞,動不動就發脾氣,丈

  夫和女兒都躲她遠遠的,陳女士自己也很痛苦,想自己辛辛苦苦為了這個家,你們還不理解,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不高。

  人生在世,家庭、工作、社會各佔一定的比例,厚此薄彼都會出現心理問題。陳女士看重工作而忽略了家庭,引起了一些矛盾。因此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進行一些調整,如果工作壓力太大不能忍受,該放棄的應該放棄,合理安排一些時間與家人朋友在一起,通過交流疏解一些壓力,同時也能得到家人的理解。

  3. 冷暴力帶來的壓力

  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更需要精神的交流,親情的撫慰。那種冷漠、形同路人的情感忽視比家庭暴力更可怕,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傷害也更大,這種冷暴力帶來的壓力在許多家庭中存在。

  姜女士很怕回家,她與丈夫已經好久不說話了,但為了她的女兒還是要裝出一付幸福媽媽的樣子。為了避免尷尬,丈夫總是早出晚歸,出差也特別多。他們沒有實質的矛盾,但長期的冷漠、隔閡使他們形同路人。姜女士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這是一種說不出的苦,她也想到離婚,但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她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就這樣熬吧。

  針對這種情況,應主動找機會與對方坐下談心,增加和

  好的機會。如果是自己的錯誤就要主動承認,並承諾改正。多談談以前美好的時光,那時心靈是多麼舒暢。告訴丈夫,

  冷戰不僅損害雙方心靈,更影響女兒的心理健康,使對方體會到冷戰給家庭帶來的危害,因而促使對方結束冷戰,重歸於好。另外,也可找對方的知心朋友一起來交流,尋求解決的方法。若上述兩種方法仍不能見效,那麼應動員對方一起看心理醫師,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4. 自我評價的壓力

  女性到了35-45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她們對自

  己的外貌特別不自信。一方面孩子長大了,撫育的事情輕了,內心寄託的東西少了,另一方面感到青春不再,不免傷感。為此對外表更加註重,買高檔化妝品、服裝,以此彌補自己的不足。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說她年輕漂亮比什麼都高興。

  容顏嬌好的蔡女士近來比較煩,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碰到說她老多了,沒了當年的美麗,這使她自信心大為受挫,回家老是照鏡子,問丈夫自己是不是老了,不漂亮了,丈夫被她弄得不勝其煩。

  一個人從兒童到青年、中年、老年是自然規律,不可違

  背。作為女性,容貌再美也會衰老,內心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接受過程。要充實自己的生活,不要老想著別人對自己外貌的評價,應從更多的方面來評價自己,如和睦的家庭、事業的成功、良好的社會關係等等,外貌不是一個人的唯一。

  5.養育產生的壓力

  女性在生育孩子後,體內激素髮生變化也會引起心理不穩定。一般來說,女性懷孕時對新生命充滿了期待,丈夫對妻子比較照顧,為了使未來的寶寶健康聰明,丈夫會對妻子百般呵護,不讓她累著,喜歡吃什麼也儘量找來給她,女性在懷孕時都會感到一種幸福。可生下孩子後,這種幸福感很快消失,代之的是養育孩子的艱辛。

  剛剛做了媽媽的小李,還沒從喜悅的心情中走出就跌到了痛苦的深淵,小孩日夜啼哭不止,吵得她睡不好,丈夫只管幹自己的事,養育孩子的事全交給了她和保姆,對她也不像以前體貼了,孩子有了病丈夫也不管。丈夫一回來她就跟他吵,心情煩躁,睡眠不足更加重了這種不安的情緒。

  生育對大部分女性來說是件必然的事,養育的艱辛也是暫時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得到很多樂趣。重要的是做丈夫的要體貼妻子,撫養孩子是兩個人的事,要共同參與。另外,可以向有經驗的人討教一些養育孩子的經驗,不至於碰到問題就驚惶失措。

  女人的一生,從結婚、生子到養育,是人生中最繁忙最美好的時光,女性不僅要身體健康,更要擁有健康的心理,這樣人生才會美麗。在生活中,壓力對我們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但壓力並不可怕,我們要直面女性心理壓力。

  介紹幾種壓力化解的妙法給大家分享:

  1.支解法。

  請你把生活中的壓力羅列出來,一、二、三、四„„,你一旦寫出來以後,就會驚人地發現,只要你“個個擊破”,這些所謂的壓力,便可以逐漸化解。

  2.想哭就哭。

  醫學心理學家認為,哭能緩解壓力。心理學家曾給一些成年人測驗血壓,然後按正常血壓和高血壓編成二組,分別詢問他們是否哭泣過,結果87%的血壓正常的人都說他們偶爾有過哭泣,而那些高血壓患者卻大多數回答說從不流淚。由此看來,讓人類情感抒發出來要比深深埋在心裡有益得多。

  3.擁抱大樹。

  在澳大利亞的一些公園裡,每天早晨都會看到不少人擁抱大樹。這是他們用來減輕心理壓力的一種方法。據稱:擁抱大樹可以釋放體內的快樂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與之對立的腎上腺素,即壓抑激素則消失。

  4. 及時宣洩。

  可以找人傾訴,向家人、朋友或心理諮詢師訴說。也可以選擇運動消氣,現在很多心理諮詢機構都有保證安全的宣洩室,比如法國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運動消氣中心。中心均有專業教練指導,教人們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頭,捶沙發等,做一種運動量頗大的“減壓消氣操”。在這

  些運動中心,上下左右皆鋪滿了海綿,任人摸爬滾打,縱橫馳騁。幫助人們宣洩出壓抑的情感。

  5.嗅嗅香氣。

  在歐洲和日本,風行一種芳香療法。特別是一些女孩子,都為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煉出的香油所醉倒。原來香油能通過嗅覺神經,刺激或平伏人類大腦邊緣系統的神經細胞,對舒緩神經緊張心理壓力很有效果。

  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橙的氣味有助於女性克服緊張情緒,但對男性的作用卻不大。

  在實驗中,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鼻胍慌?啦』頰嚀鈽蔥睦聿饈緣奈示恚?退?竊詰卻?郵苧啦≈瘟魄澳且歡問奔淶那樾髯純鱟齔鋈縭禱卮稹?/p>

  小組負責人列爾納教授稱:“所有聞了橙味的女患者均表示不再那麼害怕看病了,而那些沒有聞到這種氣味的女患者則並未表現出這種跡象。而且,我們在測試的過程中僅釋放了少量的氣體,因此這些女性一般不會注意到與普通的牙醫等候室的空氣有什麼不同。但是,男性患者卻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吸了這種氣體的患者與沒有吸到這種氣體的患者在心情的焦急程度上沒有顯著區別。”

  列爾納教授表示:“我們尚不知道男性的情緒不受橙氣味影響的原因,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對於氣味的敏感程度顯然強於男性。”

  6.養寵物益身心。

  一項心理學試驗顯示,當精神緊張的人在觀賞自養的金魚或熱帶魚在魚缸中姿勢優雅地翩翩起舞時,往往會無意識地進入“寵辱皆忘”的境界,心中的壓力也大為減輕。

  7.運用言語和想象放鬆。

  通過想象,訓練思維“遊逛”,如找一個舒適的姿勢讓自己休息下來,閉上雙眼,呼吸平緩,頭腦中設想 “藍天白雲下,我坐在平坦綠茵的草地上”,或“我舒適地泡在浴缸裡,聽著優美的輕音樂”等等,在短時間內放鬆、休息,恢復精力,讓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會覺得安詳、寧靜與平和。

  希望以上這幾種方法能給老師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帶來幫助,最後希望各位老師身體健康,永遠快樂!每天都充滿正能量!

  女性心理健康講座篇2

  女性心理特徵

  知覺方面:女性高於男性,閱讀、領會快。

  邏輯性方面:如推論或歸納,女性不如男性。

  記憶方面:女性具有良好的直覺與記憶。

  思維方面:女性形象思維強於男性,適於從事音樂、戲劇、美術、舞蹈,唱歌等藝術工作。

  女性心理特徵

  情感方面:女性比男性富於感情,這是因為女性的神經系統具有較大的興奮性,對任何刺激反應都比較敏感,無論是愉快的,或是厭煩的,都會通過表情和姿態表達出來,如臉紅、哭、笑、發怒、喊叫等等。 暗示性方面:女性最容易按受暗示, 各種形式的催眠術對她們容易成功,因此女性常被迷信活動所迷惑。

  女性心理特徵

  母性本能:

  多心地善良,富於同情心、憐憫心和愛心。她們往往在慈善事業的和人道主義活動中做出卓越的貢獻。

  女性的弱點:脆弱、膽小,藏不住話,做事不敢冒險,好背後議論人。

  女性心理特徵

  虛榮心和自尊心較強:

  不願意別人說她的短處,對傷害過自已的人往往耿耿於懷。一旦做了傷害別人的事,心後悔,但不願意公開道歉。

  地位的變遷:

  女性由從屬地位變為主權者,丈夫對她言聽計從,往往使一些女性產生自我優越感。如果她們自不量力,對丈夫責備求全,勢必影響夫妻感情。

  女性心理衛生問題

   情緒抑鬱

   焦慮

   強迫

   疑病

   癔症樣表現

   軀體化障礙

  女性犯罪原因

   家庭暴力

   不利的家庭生長環境

   婚姻感情挫折

   婚外戀

   為情忘義鋌而走險

   涉黃涉毒犯罪

   職務犯罪

   心胸狹小 心理失衡

   工作壓力大

   特別關注:低齡女性犯罪增加

  應對策略

  一、自我測試:

  1、我將自己的需求忽略,只是埋頭工作,拼命工作。

  2、我尋找朋友進行交流並獲得他們的支援。

  3、我比平時吃更多的東西。

  4、我進行某種形式的體育鍛煉。

  5、我發怒,並將周圍的煩惱統統趕走。

  應對策略

  6、我花些時間來放鬆,喘口氣,做伸展運動。

  7、我抽支香菸,喝那些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8、我面對壓力的根源,做工作改變它。

  9、我收回自己的感情,遠離人群只做自己的事情。

  10、我改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以求更加透徹地看待它。 應對策略

  11、我睡覺的時間比我真正需要的時間長。

  12、我花一些時間離開自己的工作環境。

  13、我外出購物,用買東西的辦法使自己感覺良好。

  14、我和朋友們開玩笑,用幽默的辦法來鈍化困難的銳氣。

  15、我比平時喝更多的酒。

  應對策略

  16、我沉溺在個人的愛好或興趣中,它使我放鬆並感覺良好。

  17、我吃藥來使自己放鬆或者改善睡眠。

  18、我讓自己保持健康的飲食。

  19、我只是忽視問題,並且希望很快地過去。

  20、我祈禱,思考,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1、我對存在的問題擔心,害怕去做任何觸及到它的事情。

  22、我集中精力對付那些我能夠控制以及能夠接受的事情。 應對策略

  二、改變生活方式:

  1、確定一個“放鬆時段”融入到日常生活裡。試著養成放鬆的習慣。

  2、儘可能多做令你感到愉快的事情。

  3、不要讓壓力積起來。

  4、做到勞逸結合。

  5、堅持在家裡和工作中應有的權利。

  6、避免勞累過度或接受太多的工作任務。

  7、不要躲避令你感到害怕的事情。

  8、要學會記住自己的成績和進步,並會表揚自己。

  應對策略

  三、學會說“不”

  當人們請求你幫他們做事情而給你造成壓力時,你通常很難說“不”。考慮一下你是否能夠做或者願意做他們要求你做的事情。如果你不能夠或不想做,學會有效地拒絕他人的請求。

>>>下一頁更多精彩“女性心理健康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