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特點與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心理健康是我們容易忽視的部分,其實老年人的想法很多,心理的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更需要關注老人的心理世界。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有關於老年人心理特點,希望能幫到你。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1.情緒改變:有些老人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倚老賣老;有的變得鬱鬱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2.智力改變:記憶力常有減退,以近時記憶較明顯,如昨天吃的什麼菜,幾天前有誰來看望過自己都會想不起來,東西放下就忘,經常要尋找鑰匙、眼鏡、鋼筆等小物件,見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腦力不足,對空間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減退,計算能力也會緩慢遲鈍,容易出錯,新的知識難以吸收。

  3.性格改變:有的老人顯得嚕囌,說話多重複,過於小心謹慎,唯恐出錯;有些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不注意個人衛生;也有的變得幼稚,喜與孩子們在一起,貪吃零食;或變得自私、貪婪,好佔小便宜。

  當然,正常老人的這些改變有一定範圍,但若過分突出,尤其與一般同齡老人相比,若已明顯不同,則要考慮有無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鍊,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

  3.“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鬆。”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瞭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網上的世界真精彩”,因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

  老年人的心理矛盾

  1.角色轉變與社會適應的矛盾。這是老年人退休後帶來的矛盾。退休、離休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遷,但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工人退休前後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後襬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所以內心比較滿足,情緒較為穩定,社會適應良好。但離退休幹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些老幹部在離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絡,其生活的重心是事業,退休、離休以後,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絡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

  2.老有所為與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較高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後,都不甘於清閒。他們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所謂退而不休、老有所為,便是這類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實寫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