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老年人的黃昏心理

  如今中國逐漸步入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也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如何消除老年人的“黃昏”心理呢?看看小編的介紹吧。

  如何消除老年人的“黃昏”心理

  黃昏心理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老年人的黃昏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產生冷落遺棄、有累贅包袱、孤獨寂寞以及黃昏末日的感覺,有時會讓老年人的脾氣變得暴躁不耐煩,也會加劇老年人抑鬱症的加深。所以,老年人的黃昏心理問題不容忽視,作為子女的我們要儘量多陪伴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子女的關愛,讓他們重新獲得一種新的價值感,從而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避免走進消極情緒的漩渦中走不出來。而子女更多的關心和溫暖有助於消除老年人的黃昏心理,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老年人黃昏心理的成因

  第一、由於自尊心過強,同時受虛榮心的驅使,對自己的“角色轉換”想不通,因而產生消極自棄情緒。

  第二、傳統的養老模式,消極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贅感”的主要原因。

  第三、心理脆弱,情緒消極,情感沮喪,就會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

  第四、老年人有許多反常的心理,如記不得最近的事,偏記得很久以前的事;記不得快樂開心事,偏記得悲觀傷心事。

  第五、人老退職,告別了眾多的社會活動,從“大家”回到了“小家”,一時還不能接受和適應,另外,子女不孝,與老人長期分居,也會引發孤獨之感。

  2、老年人黃昏心理需換角度思考

  有的老年人退休後,覺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權力,生活中沒有了迎來送往的熱鬧,覺得不能再在職權的舞臺上“操作表演”,心裡便會產生蕭條冷落之感,這種失落的心理纏纏繞繞,揮之不去,如同被人拋棄後那種難受。

  分析與調適的方法:由於自尊心過強,同時受虛榮心的驅使,對自己的“角色轉換”想不通,因而產生消極自棄情緒。從健康的角度講,情緒消極,人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對生活會產生不良影響。其實,“丟權”變老,猶如季節轉換,是人生的必然規律。唐代詩人孟浩然有詩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說得好:“草隨風動,權隨職走,退休離職,天經地義,有什麼好懊惱失意的。”記住他們的話,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場”吧。

  3、老年人黃昏心理要多出門走走

  老年人平時呆在家裡孤單寂寞,通過旅遊可以接觸外面的世界,心胸和眼界更加開闊;走出了狹窄單調的生活,增加了情趣,對身心的健康自然有好處,也可以激發老年人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外出旅遊往往多與家人、志同道合的親朋好友結伴而行,同時,在旅遊過程中,又可結識許多新朋友。老友新朋,共同度過美好的時光,可使老年人心情更加舒暢,對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性格頗有好處。

  老年人黃昏心理的護理注意事項

  1、避免疾病

  人老體弱,一些疾病經常會侵襲老年人的身體,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會變得越發脆弱,對生活失去信心,這樣壞的心情極易引起疾病的惡化,如此反覆,對老年人的健康極為不利。這樣的老人,需要經常看心理醫生,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這樣才有利於他保持樂觀的情緒,戰勝疾病,健康長壽。

  2、避免孤單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單,沒人陪。但當今社會年輕人都在外邊打拼,很少有時間陪陪父母,這時老人應該走出來,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結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幾個能說心裡話兒的人,遠離孤單,樂觀向上的情緒會讓老人受益匪淺。

  3、避免封閉

  老人對社會的認知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老人不願接受新事物。事實證明,越封閉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認為自己與這個社會不協調,因而讓老人從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會更有利於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輕人那樣熱忠於上網、旅遊,那麼老人就會身心愉悅,減少疾病的發生。

  老年人黃昏心理如何保持健康

  第一,心明豁達,知足常樂。我們在長期的老年醫學考察中發展,長壽老人往往都能做到到胸懷開朗,處事熱情,善解人意,他們與世無爭,不易動態,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實、滿足。

  第二,面對現實,走出誤區。老年人應積極而適量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記法、音樂、戲劇、繪畫、養花、集郵等***,以陶冶情操,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等***,做到與眾同樂,喜當“頑童”。

  第三。結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異性朋友***,經常談心。老年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洩鬱悶,互相安慰,交流懷古,有助於心情舒暢,對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