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喜歡爭玩具的原因

  生活中,小朋友間的爭吵、搶奪玩具現象隨處可見,依照發展心理學的眼光而言,孩子間的這種行為只是一種成長的軌跡,那麼為什麼小孩喜歡爭玩具?下面小編帶你一一瞭解!

  

  1、小孩喜歡爭玩具可能是喜新厭舊

  幼兒對於玩具多半是喜新厭舊,價值觀念和大人不完全相同,只要是新奇的、沒見過的或是沒玩過的,對他來說都是好玩的。

  在嬰兒知覺偏愛的實驗中,同時呈現兩個圖案並測量嬰兒注視各個圖案的時間,如果在各次實驗中,嬰兒對某一物件的注視時間系統長於對另一物件的注視,就說明嬰兒對這一物件表現出了“偏好”。這一實驗結果的意義在於,揭示了嬰兒對外界環境並不是無能為力的,至少在自己注意什麼這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習慣化—去習慣化方法的實驗程式為:當出現一個新異刺激時,嬰兒最初是一個強烈的反應,然後刺激重複出現,嬰兒對之逐漸熟悉,不再新異時,他們的興趣下降,反應減少,即為習慣化;當刺激發生了改變,再次變得新異時,嬰兒興趣重新出現,即為去習慣化。這些研究方法進一步說明嬰兒不僅具有知覺偏好,而且還具有知覺上的辨別能力和再記憶能力。藉助這些敏銳的實驗方法,研究者發現:在聽知覺、視知覺、數的知覺、空間位置等方面,甚至對因果關係的認識方面,嬰幼兒的認知水平均高於以往研究得出的結論。

  2、 玩具不是自己所喜歡的

  也許玩具很美麗、價值很昂貴,但不一定是寶寶需要的。既然是寶寶要玩的,大人應當尊重他的選擇,在購買玩具時,也讓寶寶參與意見,對寶寶來說,這也是一種學習。

  寶寶對玩具貪得無厭,要是在街上看到新的、有趣的玩具,寶寶肯定就是採取“一哭二鬧”的招數,直到爸媽忍不住投降為止。所以看到別的小朋友有自己沒有的玩具也就會想把它佔為已有。

  3、不知道玩具的多功能玩法

  父母買了新玩具給寶寶,未先引導寶寶玩法與陪伴寶寶一起玩,使寶寶對新玩具的接觸,只有外表新奇漂亮、單一玩法,待新鮮感過後,即拋棄一旁;若看到別人在玩相同性質玩具或展現出更多功能的玩法,即被吸引,此時對自己的玩具即不感興趣,而會想要別人的玩具。

  如何教會寶寶分享

  1、父母要尊重寶寶的私有物權意識

  寶寶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也不願意讓別人碰自己的玩具甚至寶寶還動手去搶別人手裡的玩具時,父母千萬不要訓斥和批評孩子也不要強迫讓孩子和其他人分享玩具。否則寶寶就會有一種失落感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完全就沒有任何權利來支配自己的玩具,之後還會偷偷的把自己的玩具藏起了。其實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寶寶的私有物權意識。

  2、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

  要是孩子們為玩具發生爭執,你要幫他們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是某個小夥伴拿著玩具不放,你要給孩子們解釋,那個小傢伙可能是怎麼想的。比如告訴大家:“因為小強真的喜歡那個玩具,他現在不想讓別人玩。”另外,你也要幫助孩子,讓他表達出自己的感覺。如果他沒有表現得特別大方,問問他原因。可能你會發現,那只是因為幼兒園的火車玩具不夠玩,或者他特別寶貝的撲克牌是爺爺送他的禮物。

  家長應該教給孩子什麼東西

  1、沒有學會責任的孩子會害怕變化

  在教給孩子責任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體會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孩子起晚了遲到,重要的是讓他體驗遲到的結果:就是要被老師批評而感覺不舒服。這裡孩子如果感覺不到這種不爽,他就不會受窘。如果不感覺受窘,他就不會去想辦法改變現狀。

  2、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也一直有一種狹隘的理解,就是把它僅僅看成一些規範的灌輸,比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紀律之類。智育限於知識,美育限於技能,德育限於規範,都是捨本求末。和美育一樣,德育也應該是對靈魂的教育,目標是實現靈魂的價值。人的靈魂應該是豐富的,也應該是高貴的,前者是美育的目標,後者是德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