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可是,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呢?本文是小編整理錯誤的教育方式的資料,僅供參考。

  錯誤的教育方式

  1、要男孩堅強,不能掉眼淚

  我們經常看見在寶寶摔跤後,媽媽總是第一時間衝過去把寶寶拉起來,然後抱抱寶寶說不哭不哭。如果是男孩子的話,父母大多會說“男孩子流血不流淚”“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子哭會被小女生笑的,羞羞啊”。男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無形之中灌輸了一個思想:就是男孩子要堅強,不能輕易掉淚。孩子傷心了就哭,開心了就笑是孩子最單純的天性。家長人為的阻止孩子情緒發洩,讓孩子的消極情緒壓抑在心,並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當寶寶心情不好,就請讓寶寶大哭一場吧!爸爸媽媽可以適當地摸摸寶寶的頭,或者抱抱安慰他,父母應並儘可能讓孩子自己說出他的感受,而父母要做的則是認真傾聽寶寶的情緒表達,並及時給予反饋資訊。

  2、不讓男孩跟小動物玩耍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反對家裡養寵物,甚至寶寶在外面玩的時候,都儘量讓避免寶寶和小動物玩耍,父母覺得寶寶容易被動物咬傷,而且覺得它們很多細菌,不衛生。但其實,小動物是寶寶最真誠的玩伴,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很好地培養寶寶的愛心,讓你的孩子懂得了愛與責任。

  喜歡小動物的人都比較善良,因為他們都懂得尊重生命,照顧弱小。因此,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的話,讓寶寶讓一隻小狗或者小貓,寶寶在照顧小寵物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變得更有責任心,更懂得愛和照顧。即使家中不能飼養寵物,父母也可以多帶孩子到公園逛逛,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和小動物多接觸,鼓勵孩子摸摸小動物或者喂東西吃,培養寶寶的愛心。

  3、只讓他和其他男孩玩

  有些家長擔心男女同玩對孩子性格有負面影響,因此他們鼓勵自己的男寶寶只與其他男孩子玩,儘量少和女孩子接觸。其實,在人際交往中不應該存在這種性別觀。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性別意識,但是家長人為地限制寶寶的玩耍物件,其實無形中讓寶寶形成一種傳統的性別觀,長大以後有可能會不懂得如何和女生相處,嚴重者甚至會歧視女性,這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男女交往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因此,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和不同的小朋友一起玩,擴大交友圈子,讓寶寶自主選擇他們喜歡的玩伴,男女孩同玩、交友,其實還可以互補優缺點,減少男孩子粗暴衝動的行為,讓孩子更懂得照顧他人。

  4、男孩只學邏輯訓練,忽視文學、藝術

  男孩子在邏輯思維上會比女孩子更有優勢。因此家長在做寶寶早期智力開發時都比較傾向於讓男孩子學習圍棋、象棋或者數學邏輯等的訓練,更多地注重孩子智力的培養。但其實要想培養天才寶寶,爸媽更不能忽視文學、藝術的薰陶與學習。

  讓寶寶學會閱讀,愛上書本是讓孩子探索更寬廣的世界的最有效途徑。早期閱讀對寶寶的學習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學習閱讀不光是一種技能,寶寶還能夠在閱讀中學會思考,這對寶寶的智力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書卷氣”。男孩子學習一種樂器或者書法繪畫,加強藝術修養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之餘有一種有益身心的娛樂選擇。父母要善於發現寶寶的潛力與愛好,鼓勵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接觸他自己感興趣的事,學習一門特長。

  5、讓男孩接受魔鬼式的體能鍛鍊

  家長總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高長大、身體健壯,因此都會讓寶寶多跑跑跳跳。一些家長急於求成,讓男孩子接受魔鬼式的體能鍛鍊,讓寶寶有更強健的體魄,提高免疫力。但其實任何事情都應該量力為之。高強度的鍛鍊不但不利於孩子身體成長,而且很容易對孩子的肌腱造成傷害。

  其實,讓寶寶每天進行強度適中的體育鍛煉半小時就已經很足夠。讓寶寶選擇一種他喜歡的體育專案,然後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進行這專案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活動,在運動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拉進親子之間的距離,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如果進行比賽的話,還能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讓鍛鍊成為孩子和家長的生活習慣,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同時還能夠鍛鍊身體,何樂而不為呢!

  6、不讓男孩搗蛋

  搗蛋似乎是男孩子的天性了!他們天生好動,而且有著強大的破壞力,有時真的很讓家長抓狂呢!但是不要因此而不讓你的寶寶搗蛋哦,因為搗蛋的孩子才更聰明,更有創造力呢!孩子的創造力其實蘊藏在孩子的“搗蛋”行為中,這些行為並不只是孩子單純的娛樂,其實也是孩子用一些奇妙獨特的方式去探索瞭解這個世界。

  家長要主動發現孩子的創造力,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把房間或者廚房搞到一片狼藉就對孩子大發雷霆,儘管放手讓孩子去冒險創新,同時家長也應該在平時加強做好孩子的安全防護意識,教孩子一些注意安全的技巧,那樣就可以防止孩子在冒險過程中發生不必要的意外。

  九種錯誤教育方式

  第一,嘮叨式

  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嘮叨式呀?自己對號入座。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你們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

  嘮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希望家長們下決心丟掉,不許對孩子嘮叨式。

  第二,數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裡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不做作業啊?你怎麼只知道玩啊?數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將數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第三,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訓斥式要取消。

  第四,打罵式

  打罵式的家長數量不多,但對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嘮叨式、數落式、訓斥式、打罵式破壞孩子前途,都要不得。

  第五,達標式

  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牌大學。這叫達標式。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五種積極性的家教方式。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家長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很多孩子考試前情緒非常緊張,為什麼,壓力太大。如果考試前不對孩子施加壓力,告訴孩子只要考出真實的成績就行,結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會好很多。面對好成績孩子自己倒可能還不滿意,覺得某幾處丟分太多,願意繼續努力。家長反而要安慰孩子。這才是好狀態。

  你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當孩子不能達標時,你就來嘮叨式,訓斥式,效果肯定不好。

  第六,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再額外增加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這種做法如果有,也要取消。

  第七,包辦式,陪讀式。

  孩子的學習你都替他操心到,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這都是錯誤的方法。

  第八,催促式。

  不斷催促孩子,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很多孩子說,我本來準備做作業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請做家長的體會體會,本來你想幹點事,想收拾一下屋子,想擦擦地,你愛人提醒一下,你快收拾收拾屋子吧,快擦擦地吧。你可能就不願意幹了。你本來主動要做的事情,本來還想得到別人欣賞的事情,別人一催,你反而不想做了。

  在別人的催促下幹,你還有什麼意思啊?

  小孩的心理其實和大人一樣,小孩比你還稚嫩啊,你們成天欺負孩子,怎麼可以呢?不可以的。

  第九,愁眉苦臉式,處處為孩子操心,也叫操心式。

  請大家想一想:你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態度。父母要是對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著臉,或父母高興一下,對你有很大影響啊。可是你現在當了父母卻忘了這一點。這很不應該啊!

  一個很好的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是一張數落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在家中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常見的5種錯誤的教育方法

   1.在教育方法上重言教,輕身教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一套一套的,理論性極強,孩子聽得也心悅誠服,可到了實踐的時候,往往第一個違規的卻是父母。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身教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是透過生活周圍的成年人來看這個世界、瞭解這個世界的。例如,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回家後,常常將老師的話視為“聖旨”,吃的飯粒掉到桌子上,小手很迅速地就撿起來,看到十分詫異的父母,還很自豪地說:“老師說,要愛惜糧食,粒粒皆辛苦。”要是爸爸媽媽再問下去,他就又會說一句:“老師說,吃飯不能說話,說話不是好孩子。”

    不僅老師在他心目中地位重要,父母也一樣重要。兩個孩子一起玩,一會兒吵起架來了,一個說:“我爸爸說就是這樣。”另一個說:“不對,我爸爸說不是這樣。”不管爭吵什麼,在他們眼裡,爸爸說的是沒錯的,爸爸永遠是對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就在無意識中去模仿,因此作為父母,不僅僅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當身教和言教發生矛盾時,孩子就會不知該怎麼做,進而對父母產生懷疑,這就為以後的教育增加了難度。

    2.家長武斷作風嚴重

    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好像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少言寡語,不輕易地說上一句,但決定了就不容反對。母親的形象則是溫柔賢惠,但整天絮絮叨叨,一件事能說個千次萬次而不厭煩,與父親的形象正好相反。這種被稱為“剛柔並濟”的型別,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已經不適應如今的孩子了,因為這種父母一味地用家長的姿態壓制孩子,會使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平衡。現在的時代,各種傳播媒介,如電視、報紙、書刊、網路,天天在刺激著我們的視覺、聽覺,孩子對新事物的感知,遠遠勝過成年人,好多人家裡的電器用品,如影音裝置、電腦等,孩子玩得比大人還要熟練,至於時尚流行,做父母的更是趕不上孩子。如果做父母的聽到孩子說“這你不懂,不要亂說”時,您是否感到家長的“權威”消失了呢?

    3.頻繁的“激將法”

    有一次在一個家長會上,當老師說盡量與孩子多談心,做好朋友時,好幾個家長都反映,孩子回到家裡,除了吃飯,很少和家長說話,即使找他們說說話,也是一臉很不耐煩的樣子,可是一旦同學來了,關起門來有說有笑的,為此他們十分苦惱。後來,老師找了很多學生談話,又開班會為此討論了一番,發現在有這種情形的家庭中,孩子都說:“我媽只要一開口,我就知道她要說什麼了,什麼你今天作業多嗎?考試了嗎?你看我們公司老王他女兒,功課多好,每天一回家就是念書學習,連她爸爸、媽媽叫吃飯都顧不得……”您的“激將法”一旦時時掛在口頭上,不但沒用還會激起反抗呢!

    4.缺少引導

    家長常常談到自己的孩子喜歡買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髮型也怪模怪樣、五顏六色,嘴裡常哼著通俗的流行歌曲,常常呼朋引伴到不良場所玩樂。對於孩子的種種行為,一部分家長是不準孩子如此,見到或聽到了就嚴加斥責,還有一部分家長是管不了,只好由著孩子。很少有家長會耐心引導,理由幾乎都是沒有時間。細想一下,您一心工作是為了什麼?每天忙於賺錢又是為了什麼?我想沒有一位家長是單純為了自己。既然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您就不能多抽些時間來關心孩子,考慮一下他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嗎?如果您在第一次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就及時加以正確的引導,其結果肯定會完全不同。

    5.包辦孩子的作業

    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是掌握知識不可缺少的環節。老師在設計作業時會考慮到今天所學的內容,都是有目的的,雖然有些時候作業多一些,但對於學生來說都是可以完成的。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做作業一直做到很晚,其實經過調查發現,學生寫不完作業雖有種種原因,但把這些原因歸結起來,就是在家學習時效率不高。有的家長因為不想孩子負擔太重而替孩子寫作業,這種做法就會失去作業的作用,並且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惰性和依賴性,一旦造成這種局面,再想讓孩子轉變過來就很困難了。

 

    有些家長反映孩子不能吃苦,想把他送到環境艱苦的地方去磨鍊,其實,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平時生活中就可以養成,只靠短時間的苦環境是沒有用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對意志的磨鍊。父母應該從旁指導孩子做作業,但不能替孩子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