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不要做的事情

  飯後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去做一些本不應該做的事情,那麼,有哪些呢?下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飯後不能做的事

  1.吃水果

  飯後一隻水果被奉為金科玉津,但醫學家卻提出了異議。但食物進入胃裡需長達1至2小時的消化過程,才被慢慢排入小腸。餐後即食水果,食物會被阻滯在胃中,長期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2.飲茶

  茶中大量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鋅等結合成難以溶解的物質,無法吸收,致使食物中的鐵質白白丟失。如將飲茶安排在餐後一小時就無此弊端了。

  3.上床

  俗話說“飯後躺一躺,不長半斤長四兩”。飯後立即上床容易發胖。醫學家告誡人們,飯後至少要休息20分鐘,再上床睡覺。哪怕是午睡時間也應如此。

  4.散步

  飯後“百步走”,會因運動量增加,而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特別是老年人,心功能減退,血管硬化及血壓反射調節功能障礙,餐後多出現血壓下降等現象。

  5.開車

  事實證明,司機飯後立即開車,容易發生車禍。這是因為人在吃飯以後胃腸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容易造成大腦器管暫時性缺血,從而導致操作失誤。

  6.鬆褲帶

  飯後鬆褲帶,會使腹腔內壓下降,這樣對消化道的支援作用就會減弱,而消化器管的活動度和韌帶的負荷量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出現上腹不適等消化系統疾病。

  7.洗澡

  飯後洗澡,體表血流量會增加,胃腸道的血流量便會相應減少,從而使腸胃的消化功能減弱。

  飯後的10種症狀

  1、進食後不久又感飢餓,上腹時有隱痛,並吐酸水,稍吃些食物這些症狀便會有所改善。有這類感覺可能有早期胃炎或胃潰瘍存在。

  2、吃油膩食物後,感到右上腹脹痛,並放射到右側肩背部者,很可能患有膽囊炎或膽道疾病。

  3、有的人經常打嗝,不光吃飽後打,有時飯前也打。

  打嗝的病因有很多,多由消化不良引起,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也會導致打嗝頻繁。

  患高血壓的老人反覆打嗝又總止不住,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此外,如果突然打嗝不斷,並伴有消瘦、食慾減退等症狀,需要引起注意。

  4、飯後脹氣:當脾胃消化能力逐漸減弱,胃動力差,食物積聚在胃底,常會出現脹氣。

  這時應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豆類、結實的麵食等,還要改掉狼吞虎嚥的習慣。

  如果症狀嚴重,應考慮是否有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

  5、食慾良好,但體重卻逐漸減輕,並伴有乏力,怕熱,多汗,易怒急躁,面紅,眼球稍向突出等,要警惕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可能。

  6、進食後腹脹加重,平臥後舟能減輕,常有噯氣,有時便祕或腹瀉,身體較為消瘦者,很可能是胃下垂的表現。

  7、食慾旺盛,甚至亢進,越吃越想吃,進食後常感口乾,平時飲水多,小便亦多,但體重卻不斷減輕,這是糖尿病的特有症狀。

  8、有些人感到吞嚥困難,甚至只能喝水或吃稀飯等湯食,有時連咽口水都感到有困難,身體逐漸消瘦,這提示食管病的可能。

  9、突然感到食慾不振,不思飲食,大慶食油膩,身體倦怠,小腿痠痛無力,尿色如濃茶,眼白髮黃者,極有可能患有共同疸型肝炎。

  10、經常食慾不佳,大便稀薄,次數較多,稍吃油膩食物便會腹瀉,這是由於胃腸功能減退,可能患有胃腸疾病的緣故。

  飯後做什麼事有利健康

  食後摩腹——能除百病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說:中食後,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後按摩腹部,既可促進胃腸蠕動和腹腔內血液迴圈,有益於增強胃腸功能,又可作為一種良性刺激,通過神經傳入大腦,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調節和發揮,有益於健身防病。

  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臍部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按摩各20圈,但要等飯後半小時再揉腹。

  飯後慢走——大益於人

  《攝養枕中方》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食後慢步行,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益於人體健康。

  但食後不可立即行走,不可急步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最好過半小時後再進行散步等活動。

  食後漱口——增進食慾

  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食後漱口,可保持口腔溼潤度並能清潔固齒,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還可有效地防治口腔及牙齒的疾病。保護好口腔和牙齒,有益於增進食慾和幫助消化吸收,如此,老年人就會感覺吃得香、身體好,就能健康長壽。

  需要提醒的是:現代科學不提倡飯後立即刷牙,因為這樣會破壞牙齒表面的保護層。有牙醫建議,飯後喝一小杯牛奶或用牛奶漱口,可以起到保護牙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