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時胸腔共鳴是什麼意思

  所謂胸腔共鳴是沿襲了科學尚不發達的19世紀的說法,是一種練聲方法,一種聲樂術語。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胸腔共鳴的介紹吧!

  胸腔共鳴的介紹

  胸腔共鳴感覺的獲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狀,發聲時,下顎自然下垂,喉咽部適當開大一些,把在硬顎上聲波振動的反射點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再由氣管附近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這時,似乎感覺到是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一樣。唱低音***發胸聲區的音***時,以胸腔為主要共鳴器官,口腔、咽腔次之,頭腔更次之。

  三大器官: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胸腔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歌唱中,由於音商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來說,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靠頭腔共鳴發揮作用了。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並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們就能獲得圓潤、悅耳、豐滿、動聽的歌聲。

  分組:以軟顎為界氛分為兩組:鼻腔、鼻竇和鼻咽腔稱為上部共鳴器;胸腔、喉腔、口腔稱為下部共鳴器。高音以上部共鳴器為主,低音以下部共鳴器為主。各共鳴腔又根據體積的固定性和靈活性,分為可調節共鳴器***咽腔和口腔***和不可調節共鳴器***鼻腔、鼻竇、胸腔***。其中共鳴作用最大的部位是聲帶以上形似喇叭的共鳴腔,即聲道。

  共鳴原是物理學上的名詞,當空氣受到物體振動時,就會產生振動次數疏密而頻率不同的音波,而人類耳朵可以聽到的頻率稱為聲音,過高或低的頻率,人耳無法忍受或聽不到的則稱為超音波。當物體振動產生的音波遇到一個適合它振動的空間時,就會產生共振作用,而發出比原音波更洪亮的聲音,此種現象,稱之為共鳴。

  唱歌胸腔共鳴的練習方法

  一、擴胸運動

  把胸脯挺起,每天做擴胸運動一百次,通過這個練習,以後唱歌會很自然地把胸舒展開,這樣擴大了胸腔共鳴的體積。

  二、做“哈”字訓練

  在“開啟喉嚨”一章裡,已經講過這種訓練。

  這裡說的“哈”字訓練只是把位置往下移罷了。

  ***一***把胸挺起,把氣噴在喉節下方凹處,與此同時,用本嗓在正常速度下,連續說出七、八個哈字。反覆進行這樣的練習,每天練一百次左右。

  ***二***再距喉節凹處一個手掌寬的位置上做以上同樣的練習。當發出的“哈”字有較強的共鳴聲時,再做***三***步練習。

  ***三***再把做“哈”字的練習往下移一個手掌寬的距離。方法同上。

  ***四***當做第***三***種“哈”字練習發出較強的共鳴聲時,第***四***步是用假聲做練習,發“哈”時要同樣挺胸,氣噴在胸口上。

  ***五***在第***四***的位置上,先發出兩聲“哈”字,第三聲“哈”字拖三拍,此練習先用本嗓做,等拖拍的哈字有了較強的共鳴聲時,再轉為用假聲做同樣練習。

  胸腔共鳴的詳細介紹

  "胸腔共鳴"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所謂胸腔共鳴是沿襲了科學尚不發達的19世紀的說法,是一種練聲方法,一種聲樂術語。胸腔共鳴感覺的獲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狀,發聲時,下顎自然下垂,喉咽部適當開大一些,把在硬顎上聲波振動的反射點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再由氣管附近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這時,似乎感覺到是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一樣......

  "胸腔共鳴"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胸腔共鳴:是指我們整個肺部,也叫基本共鳴,也就是我們歌唱時發出的每一個音都有它的參與,我們試唱一個音,將手放在胸部,就會感到震動

  2、胸腔共鳴是指聲帶振動激起氣管內空氣柱振動而傳送到肺再擴及整個胸腔引起共振產生的整個共鳴包括橫隔膜以上至氣管頂端的整個腦區,與 "胸腔共鳴" 相關的文獻總量年度變化規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