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繪國畫牡丹花

  牡丹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小編整理了圖片,希望大家喜歡!

  圖片展示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關於牡丹的植物學史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從南北朝“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至今,栽培歷史也有1500年了。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牡丹發生了變異,出現了許多花大色豔的品種,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栽培範圍由長江、黃河流域諸省向全國擴大。如今已擴充套件到中國東北、東南,以及內蒙、新疆、西藏、臺灣等地。[1]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

  “牡丹”這一名稱的出現,標誌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1]

  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範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1]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1]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豔芬馥,絕少倫比”。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1]

  在栽培方面角度說,唐代已開始嘗試牡丹的薰花試驗,據《事物紀原》記載:“武后詔遊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這雖為傳說,但從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獨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其生長規律而造成薰花的失敗,使其不能與其它花卉同放。[1]

  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據宋《清異錄》記載:“後唐莊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有百藥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1]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擇地、花性、澆灌、留蕾、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方法,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成熟經驗。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載:“種花必擇善地,盡去舊土,以細土用蘞末一斤和之“、“白蘞能殺蟲,此種花之法也”。《洛陽花木記》中載:“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則根不行,而花不發旺,以瘡口***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好”。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對栽培牡丹十分嚴格,從選地到種植都十分講究,這也許是洛陽牡丹能夠甲天下的原因之一。[1]

  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1]

  南宋時,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陽、開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這些栽培地,首先引種了北方較好的品種,並與當地的少量品種進行了雜交***天然雜交***,然後通過嫁接和播種的方法,從中選出更多更好的適宜南方氣候條件的生態型品種。陸游著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了洛陽牡丹品種70餘個。[1] 明清時,中國牡丹的栽培範圍已擴大到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州***菏澤***、北京、廣西的思恩、黑龍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紀聞》記述了黑龍江至遼東一帶種植牡丹的情況: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闢園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數十叢者,皆燕地所無。另據《思恩縣誌》記載:“思恩牡丹出洛陽,民宅多植,高數丈,與京花相豔,其地名小洛陽”。這說明當時牡丹北至黑龍江,南至廣西。明清時關於牡丹著述更多,薛鳳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書》,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醫、忌八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乾隆年間編纂的《洛陽縣誌》列古代和當時品種共169個。[1]

  清代薰花已十分普及,據《曹州牡丹-附記七則》載:“右安門外草橋,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溫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進御矣“。再據《五雜俎》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這時的催花技術己達到相當的水平,此技術至今還在採用。[1]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荷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礎上,使牡丹的栽培技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同時,中國還出版了一批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如劉淑敏等編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澤圃等主編的《洛陽牡丹》等等。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了充實和發展,作了一些理論上的新探索。[1]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德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1]

  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中國。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0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1656年,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17***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美國於1820-1830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後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的牡丹品種。[1]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國外也用於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釐米,每天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

有關圖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