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法及試題解答小竅門

  教書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學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編輯的閱讀答案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解答語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試題有一些小竅門。

  一、反覆閱讀,感知選文大意

  解答閱讀理解題閱讀是基礎。有些同學不論是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在考場上,對出現在自己面前的選文總是沒有耐心仔細閱讀,一目十行之後提筆就答題,其準確率可想而知。記住,浮躁是答題的大忌,你必須靜下心來,將你面前的選文通讀兩至三遍,這時你方能去解答文後的試題。通讀之後,該文的文體、大概內容在你的腦海中應有個初步印象。

  二、明確基本概念,變簡答題為選擇題

  同我們學習理化學科一樣,基本概念的掌握在語文學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學由於對知識點的把握不牢固,常常會弄出張冠李戴的笑話。

  當問到這篇說明文選段採用了何種說明順序時,有的同學回答採用了“總——分”的順序,這顯然是將說明順序和說明文的結構混為一談。如果你概念清晰,起碼在回答問題時能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問到表達方式,你會知道在議論、抒情、記敘、描寫、說明中進行選擇;提到記敘文的記敘順序,你會知道答案必在順敘、倒敘、插敘、補敘之中;談到議論文的論證方式,那定是立論、駁論二者選一。如此一來,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簡答題也簡化成了選擇題,答題的思路更加清晰。當然,語文學習中的基本概念遠遠不止以上列舉的幾種,它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去發現,去積累。採用知識卡片,將平時學到的基本概念記錄下來,不失為積累的一種好方法。

  三、將問題帶回文段中再次閱讀

  在解答試題時,我們不妨將問題帶回文段中,在反覆閱讀之後,答案有時會清晰可見。同學們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語言有時比我們自己組織的語言要簡練、明確、生動。因此,學會在文段中尋找有用資訊,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當遇到考查“這”、“那”、“它”等代詞的指代作用時,我們可以用自己所尋找到的答案去替代這些代詞,看看文段是否說得通,銜接是否恰當,以此檢驗答案的正確性。同學們還可以用鉛筆將文段中提出問題的句子勾畫出來,以明確問題的所在,增強答題的針對性。另外,學會在文中抓中心句,抓關鍵詞也是至關重要的。

  四、多做練習,厚積而薄發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又從何而來做題時的得心應手?因此,要注重平時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如同英語學習中強調語感,你也會在語文學習中發現一些規律。

  以記敘文為例,記敘文的結尾若是一個議論文段,其作用常是點明文章中心,昇華文章主題,在寫法上可以稱之為“卒章顯志”。同樣,在記敘文中,若問到文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時,如果文段在文章的中間部位,你可以從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中去思考。當然,答案並不是唯一的,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同學們不妨在平時的練習中選取一些有重、難點分析的參考書,最重要的是做完習題之後的反思,尤其是自己做錯的題目,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錯在何處,而不是簡單的對完答案就了事,這樣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再加上你的耐心揣摩,考場上的遊刃有餘也就不難做到了。

  另外,閱讀理解中選取的文段一般而言也是比較精煉的,同學們不妨將它們當做範文來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閱讀理解的能力,也間接地積累了寫作的素材,說不定什麼時候文段中優美的文句、感人的例子、縝密的論證會為你的作文增輝添彩呢,這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法***二***

  中考閱讀技法——如何把握閱讀材料中代詞指代的內容?

  【閱讀材料1】

  有意境的藝術形象,必須是獨創的藝術形象,▲它①能給讀者帶來一種新鮮、獨特的美感。如王國維所說:“一切境界,無不為詩人設。世無詩人,即無此境界。……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了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這種獨特性既來自內心世界的獨特體驗,有來自對外部世界的獨特發現,▲它②體現著作家充分發展的個性的個體意識,因而絕不會與別人雷同。陶淵明筆下的意境常常離不開菊,▲它③是作者恬淡自然的胸襟的外化;李白筆下的意境往往是酒,它是作者化胸中塊壘為不平之氣的催化劑;蘇軾筆下的意境,常常帶月,表現出作者對理想世界的憧憬與追求;陸游筆下的意境時時有梅,顯示著作者品格的高傲與純潔。個人各式的意境各不相同,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的朦朧,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雄闊,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悲慨,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的纏綿等等。

  意境是作家對自我、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和創造,但是這種創造不是靠鏤金錯采,刻意雕琢得來的,更不能有絲毫的虛假和做作,▲這是在內容的真實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結合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獨特創造。王國維在強調“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時,提出意境的描寫必須做到“不隔”。所謂“不隔”,就是真切自然,如王之渙《登鸛雀樓》,全詩寫登樓所見和登樓者的心情十分真實,語言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所創造的意境深刻而獨特,可謂千古絕唱。

  【閱讀材料2】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個領域,甚至語文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膚淺地研究的。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訓練題目】

  認真閱讀材料,指出加▲的代詞在文中指代的內容。

  1、“它①”是指 。

  2、“它②”是指 。

  3、“它③”是指 。

  4、“這”是指 。

  5、指出加▲的代詞“這樣”和“這”在文中指代的內容。

  2、揭示目標:

  ①如何把握閱讀材料中代詞指代的內容

  二、【解析指南】:

  1、自由練習【訓練題目】

  2、解析指南:

  為了使語言簡潔明快,我們說話寫文章,常常要用到一些代詞來複指或指代某些內容,如果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能做到熟悉語境,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那麼,準確把握閱讀材料中代詞指代的內容,應該是不難的。

  在解答代詞指代內容的題目時,同樣要遵循“詞不例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詞、上下句、上下段的語意及關係。簡言之,即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語境。有的代詞在句中還作了復指成分,或者處在一些結構複雜的單句和複句中,一般都要對句子進行語法結構分析,辨明代詞在文中的位置,進而推斷其指代內容。為了做到表述準確無誤,在擬答案之後,還應放到原文中進行“驗算”,在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使答案的表述既無餘贅,也無遺漏。

  三、討論:

  題目答案及做法:

  兩則材料的五道訓練題,都是考察分析上下句句意和抽取資訊的能力。第1題,似乎可以用“獨創的藝術形象”作答。但從上文看,敘述的中心應是“有意境的藝術形象”;從下文看,王國維的一段話是在闡述“境界”***意境***和詩人有個性的藝術獨創的關係。因此,答案是:“有意境的藝術形象”更為準確。第2題,直接摘取上句作答則顯得過於繁複,而只摘取“對外部世界的獨特發現”則又不完整,所以應將“既”“又”領起的兩個短語綜合起來,表述為“作家對內心世界的獨特體驗和對外部世界的獨特發現”。第3題與第2題相近,答案應為:“陶淵明筆下的菊”。第4題從語境看,“這”應是“這種創造”的簡約形式,分析員局的語法結構就更清楚了。原句可簡寫為“但是這種創造不是……更不能……這是……”,是一個有一正一反兩個分句構成的並列複句,兩個分句的主語應是相同的。再聯絡上文,可見“這”應是指“意境的創造”。

  第5題,“這樣”所指的是上一段所表述的內容,那麼作為科學家的馬克思有何特色呢?即上段“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個領域,甚至語文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膚淺地研究的”。“這”,指代的具體內容,要緊承著“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而來的,若與“這樣”指代同一內容,則不能與上下文恰當的連線起來,顯然,兩個詞指的是不同的內容。由“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見,它不僅是科學家,更主要的還是革命家,所以“這”指的是“作為科學家”。

  四、自測:

  1、飛船返回艙中有宇航員和珍貴的儀器資料,必須保證它順利通過大氣層安全返回地面,必須為它研究製造一件“避火衣”。

  由於宇宙飛船隻使用一次,科學家為它***A***精心設計了一件奇妙的“避火衣”,它***B***是用“瞬時耐高溫材料”製成的。這***C***是一種由特殊纖維材料或多孔顆粒加上有機物組成的低導熱複合材料,這一層材料的厚度經過精心計算設計,在宇宙飛船不同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訓練題目】

  第2段中三個加點的詞在文中分別指代什麼內容?

  A.它: B.它: C.這:

  【解答】

  【鞏固練習2】

  學會愛自己,不是讓我們虐待自己,苟求自己,而是讓我們在最痛楚無助最孤立無援的時候,在必須獨自穿行洞黑的雨夜,沒有星光,也沒有月華的時候,在我們獨立支撐著人生的苦難沒有一個人能為我們分擔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送自己一枝鮮花,自己給自己畫一道海岸線,自己給自己一個明媚的笑容。然後,懷著美好的預感和吉祥的願望活下去,堅韌地走過一個又一個鳥聲如洗的清晨。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種自我欺騙,可是如果這種短暫的欺騙能獲得長久的真實的幸福,又有什麼不好呢?

  【訓練題目】

  寫出下面句子加點詞指代的內容。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種自我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