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簡書法作品欣賞

  楚簡屬戰國時期竹簡,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漢隸書轉折期的風格。根據出土情況,較有代表性的楚簡包括信陽楚簡、郭店楚簡、包山楚簡等。楚簡字型呈方形,結構緊密,用筆平緩流暢,筆畫均稱,平入順出,無波磔,呈遒勁挺拔之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楚簡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楚簡書法作品圖片1

  楚簡書法作品圖片2

  楚簡書法作品圖片3

  楚簡書法作品圖片4

  篆刻的發展歷程簡述

  篆刻是比喻精心書寫或過分修飾文字及雕刻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稱篆刻。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傳統藝術,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長曆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早在新石器時代,一些裝飾或標誌被用石或陶製成印模,打在陶胚上,作為陶器的裝飾或標誌,這種壓印圖案的印模當是廣義的最早的印章。雲南元謀大墩子、賓川白羊村、雲縣忙懷、麻栗坡小河洞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六件印模就是其例。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我們現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篆刻藝術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由“雛”而“型”漸進的過程。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型。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是篆刻藝術第一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

  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唐代因用印色直接蓋在棉紙上,官印一律採用朱文,當時也有人用隸書入印。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則用“九疊篆”入印。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並且當時以能看到硃紅印泥印在書畫作品上,為產生藝術效果。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篆刻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形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明清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紛呈現,主要有徽派、浙派、西泠八家等。例如徽派著名的大師有何震、巴慰祖、胡唐、董洵、蘇宣、汪關、程樸、朱簡等人,以上都是遠追秦漢,自出新意的高手,其印章特點加強了對秦漢印長處的吸取,篆法簡潔,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衝刀,線條凝練。浙派名家最著名的為胡震、奚岡,其特點是用刀多采切刀法,線條粗獷,運刀任意不羈,給人老辣痛快的感覺。西泠八家是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錢鬆、趙之琛。晚清名家有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黃明是禪意派的代表,禪意印派的特點是刀法多變,以禪入印,狀如流水,自然古樸。雲南歷代印章如漢晉“益州太守章”、“滇王之印”、“俞元丞印”、“建伶道宰印”、“哀牢王章”、“越歸漢蜻蛉長”等一批太守、王、令、長、宰、尉、左尉、右尉、丞、長史、牙門將印;唐代“雲南安撫使印”封泥;宋代“大理國督爽印”及元明清乃至民國的土司印、土把總關防印、整董土署印、卡貞印、叭納窩印等大量少數民族官印。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精湛的之印工藝水平,純熟的書法和精美的篆刻,也足見雲南篆刻與內地篆刻一脈相承,又不失與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物證。篆刻名列於傳統的中國書畫藝術“詩、書、畫、印”四絕之一,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也因此,備受人們喜愛,從春秋戰國用作信驗的“封泥”、秦漢時的官印私印、明代書畫家王冕奏刀刻石,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省老中青三代印人孜孜不懈,薪火相傳,不斷努力,使篆刻這門古老的藝術在雲南省不斷普及,不斷提高,不斷髮展,呈現出今天的繁榮景象。

  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週年之際,“雲南省首屆篆刻藝術作品展”將於2011年7月初在雲南美術館舉辦。這是雲南印人的一次大聚會;也是雲南印作的一次大檢閱。此次參展的印作中,有的落手大膽,收拾小心;有的平和淡雅,溫潤有神;有的形如鐵線,瘦健潔淨;有的平正方直,莊重古雅;有的圓轉嫵媚,丰神流動;有的渾厚勁挺,自然端莊。印屏設計,豐富多彩,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