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四大養生方法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是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下面給大家分享中國四大養生方法,喜歡養生的朋友值得一看哦。

  

  1、刮痧療法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覆刮動、摩擦,使面板區域性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鍼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驅邪排毒的效果。

  通過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的方法,可以改善微迴圈障礙,避免由亞健康向疾病的轉化,也是保持健康體魄的有效方法。而活血化瘀、活化細胞、排毒解毒,迅速改善微迴圈,正是刮痧療法的特點。在微迴圈障礙的部位刮拭時,刮板向下的壓力會迫使淤積的有害代謝產物從毛細血管壁滲漏出來,存在於皮下肌肉組織之間,這就是我們看到“刮痧”。只要有微迴圈障礙,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就會出現紊亂,刮拭後就一定會有痧出現,輕度的微迴圈障礙會出少量的紅色、紫紅色的痧點,重度的微迴圈障礙會出較多的暗青色、青黑色的痧斑。刮拭出痧會排除內毒素,解除區域性的血脈淤滯,降低血液粘度,疏通經絡,改善微迴圈。氣血由阻滯變為通暢後,組織器官的細胞得到了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素的供應,活力增強。如能選擇具有改善亞健康臟腑作用的相關經絡穴位和全息穴區刮拭,則能更快地提高機體免疫力、使臟腑調節功能恢復正常。

  2、鍼灸

  相比起刮痧來說,外國人對針灸則容易接受得多。鍼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型別,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鍼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

  鍼灸也是最為國外所接收的一種中醫療法。目前,世界上開展鍼灸醫療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42個,全世界大概有20萬到30萬鍼灸醫師,鍼灸熱在國外持續升溫。在美國,中醫鍼灸已被很多民眾所接受,美洲中醫學院60%以上學生為非華裔。30多年來,該校培養了1000多名中醫鍼灸師。近30年來,中醫藥在美國蓬勃發展。美國51個州中,現在已有43個州通過了立法,確定了中醫鍼灸為病人治療的合法性。

  在韓國、美國、越南、法國、巴西等國家,一些政府開辦的西醫醫院中開設了鍼灸診所,有的還設立了中醫診所,提高了鍼灸師的地位。還有的診所舉辦鍼灸、中醫教學,成為當地醫學院學生的實習診所,既為當地培養了中醫、鍼灸人才,又提高了診所的學術水平。

  3、艾灸

  鍼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古代,鍼灸包括了針療和艾灸,但現代人說鍼灸,多數時候僅指標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艾灸是一種使用燃燒後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鍼灸。

  說艾灸的一種神奇的療法,因為它的確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首先,艾灸的療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莊子》記載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養生保健。

  由於艾灸以火薰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區域性面板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4、蜜蜂療法

  蜂針療法,屬我國中醫蜂療的一種。人類利用蜜蜂螫器官為針具,循經絡皮部和穴位施行不同手法的針刺,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稱為蜂針療法。蜂針既給人體經絡穴位以機械刺激,同時自動注入皮內適量的蜂針液,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其針後繼發區域性潮經充血,以兼具溫灸效應。可見它是針、藥、灸相互結合的複合型刺灸法。蜂針療法對下述疾病療效顯著:風溼病、類風溼關節炎、免疫力低下、過敏性鼻炎、子宮肌瘤、各類神經痛、頸椎病、骨質增生病。蜂針的療程:根據病種和病情的輕重程度,療程有所差異。

  日常養生注意事項

  1、多禽少畜護心臟

  對於肉食,人們大多又愛又怕。愛是因為它營養豐富,口感良好;怕是因為其脂肪含量高,容易與高脂血症乃至冠心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掛鉤。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竅門之一就是多吃禽肉少吃畜肉。

  畜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多,膽固醇也高,而鵝、鴨、雞等禽肉不僅脂肪較少,而且所含脂肪的結構更接近橄欖油,故有保護心臟作用。

  2、多生少熟減少致癌物

  熟肉製品食用方便,口味也不錯,你可能更喜愛熟肉製品。不過,這樣你將犯下攝入亞硝酸鹽的錯誤。因為在製作熟肉製品過程中,要新增亞硝酸鹽,目的是防腐。但亞硝酸鹽一旦進入人體,就可分解成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物質亞硝胺,威脅健康。

  3、多還原少氧化活躍大腦

  所謂氧化食物,是指那些富含過氧化脂類化合物的食物,油炸類食品、方便麵、漢堡包等為其代表。這些食物能在人體內發生氧化反應,損害腦血管壁,使腦血管變窄,對大腦的生理活動產生不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