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

  很多人都聽說過,人的記憶有一種叫做短時記憶,那你知道短時記憶的編碼是什麼嗎?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1、聽覺編碼

  人們通過研究語音類似性對回憶效果的影響,證實了語音聽覺編碼方式的存在。康拉德Conrad,1964在研究中用視覺方式依次呈現B、C、P、T、V、F等子音字母,要求被試嚴格按順序來進行回憶。結果發現,在視覺呈現條件下,發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發生混淆,而形狀相似的字母之間如E和F很少發生混淆。這說明聽覺編碼是短時記憶的一種主要編碼形式。 默多克Murdock,1961的實驗證實了這種作用。他用聽覺方式先向被試分別呈現三組不同的材料:第一組是由3個子音構成的三字母組合如PTK,第二組是由3個字母組成的單詞如HAT帽子,第三組是3個單詞如EAR耳朵-MAN男人-BED床,然後讓他們進行回憶。結果表明,三字母組合與3個字母組成單詞的回憶成績差不多;而回憶3字母單詞比回憶不相關的3字母組合的成績要好得多。這說明一個單詞是一個熟悉的單位,通過組塊能大大提高對一系列字母的記憶數量。

  2、視覺編碼

  有研究者Posner,1969讓被試判別兩個字母是否是同一個字母。兩個字母的關係分為兩種:一種是兩個字母的音和形都一樣如AA,稱為同形關係,另一種是兩個字母的音一樣,而形不一樣如Aa,稱為同音關係。兩個字母的呈現方式分為同時呈現和先後呈現。結果發現,當兩個字母同時呈現時,同形關係的字母反應更快;當間隔一兩秒呈現時,同形關係和同音關係的反應時間沒有差異。研究者認為,由於同形關係比同音關係具有形的優勢,因此只有在依靠視覺編碼進行編碼的作業中才會出現這一優勢。由此可以推斷,在短時記憶的最初階段存在視覺形式的編碼,之後才逐漸向聽覺形式過渡。 有實驗表明,漢字的短時記憶以形狀編碼為主。對於繪畫、臉和身體動作等,傾向於用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聾啞人在他們的短時記憶中,回憶時出現混淆的主要是視覺性的或者意義性的。因此,似乎是隨著記憶材料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短時記憶中的遺志

  資訊進入短時記憶時,它的強度最大,易被我們所意識,但得不到複述時,其強度會隨時間推移而衰減,很快導致遺忘。造成遺忘的原因有兩種:

  一種是痕跡消退說。這一假說認為,記憶痕跡得不到複述強化,其強度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導致自然衰退。也可能是被某種目前還不清楚的生理過程所浸蝕,像海灘上的腳印被海浪衝刷掉一樣。

  另一種是干擾說。這一假說認為,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的資訊受其他資訊的干擾而導致遺忘,尤其是新進入的較強的資訊把原有的較弱的資訊排擠掉而造成遺忘。為了驗證上述理論,沃N.C.Waugh和諾爾曼D.A.Norman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實驗程式是向被試呈現一系列數字共16個,最後一個數字出現時伴隨一個高頻純音,表示它是一個探測數字,它在系列數字中已出現過一次,被試一旦聽到聲音就找出它在前面出現的位置,並把緊跟其後的那個數字報告出來。例如,呈現的數字系列是5824617930428516*。其中帶“※”號的6就是探測數字,6在系列的第五個位置,其後的數字是1,被試報告出1就算回答正確。從第五個位置上的6到最後的6※,中間間隔了11個數字,呈現這11個數字所需的時間被稱為間隔時間。

  根據記憶消退說,保持的資訊將隨時間間隔的延長而減少,而根據於擾說,保持的資訊隨插入的數字的增加而減少。為了檢驗哪種假說更有理,諾爾曼等人採用了兩種數字呈現速度:快速呈現為每秒4個數字,慢速呈現為每秒1個數字,從6到6※的間隔數字保持不變,只改變間隔時間。同樣也可以使間隔時間不變,只改變間隔數字。其結果無論快速還是慢速呈現數字,正確回憶率都隨間隔數字的增加而減少,正確回憶率不受數字呈現速度快慢的影響,顯然這一實驗結果是支援干擾說的,證明短時記憶遺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擾而不是忘記痕跡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