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知識

  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被稱為茶文化,那麼大家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道“品嚐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養”,正是品鑑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物件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故旨趣相差甚遠,茲列舉四家略作說明中國的茶道精神: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陸羽茶藝中心『美律、健康、養性、明倫』;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茶聯

  茶聯是以茶為題材的對聯,是茶文化的一種文學藝術兼書法形式的載體。茶的對聯,茶店對聯,茶莊對聯,茶文化對聯,茶樓對聯,茶館對聯,等等,都是茶聯。以茶為題材的對聯,由來已久。例如茶中店的對聯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結龍團。”雀舌、龍團都是名茶。如今興起的網路茶商也有茶聯,例如中國高山有機茶領導品牌自嘉茶的茶聯是這樣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娛自嘉。”

  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茶具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現代觀點,不應納入器具。

  茶畫

  茶畫,在中國茶文化裡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茶人所青睞,從表達方式上屬於傳統水墨國畫,但是從內容上細分,又可歸屬於文人畫。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藝

  茶藝是一種茶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文化的歷史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