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慢生活有什麼關係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那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慢生活的關係,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與慢生活的關係

  如果以西方的觀點來看,東方人的喝茶文化其實就是慢活主義。慢活是西方人對工業文明快速節奏的反思,簡單來說就是主張與其快速,還不如放慢節奏,享受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及和別人的互動等。東方人喝茶,道理與西方慢活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可說是東海有聖人焉,西海有聖人焉,其心同,其理同。喝茶最忌急躁,而備茶的所有過程,為的就是要讓人放緩速度,靜下心來。

  東方是茶的原鄉,相對於西方人的咖啡,茶對東方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可以是個人的、私密的,也可以是眾人的、分享的。更有趣的是,茶還可以因為泡茶者當日的情緒不同,而泡出不同。

  茶文化和茶道的關係

  茶文化以茶為載體,包含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以及文學藝術、詞曲歌謠等內容。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

  茶道則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是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正範疇,是要實修實證的。

  茶道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成,稱為“茶道六事”。

  茶道修習就是通過茶道六事來證悟茶道精神內涵和實質。

  茶道修持事茶人頓悟茶道的入門基礎,也事茶人修習茶道的日常功課,更是實踐茶道精神的惟一途徑。茶道修持通過調心、備器、煎水、瀹茶、飲茶、禪意等程式,使茶人進入清、和、空、真的茶禪境界。日積月累,必然能豁然領悟,最終頓悟茶中之道。

  茶文化與宗教發展的內在關係

  從歷史的角度看,道教與茶文化的淵源關係雖是人們談論最少的,但實質上是最為久遠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所謂"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無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質,決定了人們從發現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觀念灌注其全部歷程。老莊的信徒們又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風欲飛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雜錄》與西漢壺居士《食忌》的記載,都與此有關。《茶經o七之事》引述《神異記》的故事,更表明陸羽本人對道士與茶茗的關係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從歷史事實與觀念發生的角度看,都顯示了道教與茶文化的關係是最為久遠的。

  "自然"的理念導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隱逸",即是在老莊虛靜恬淡、隨順自然的思想上發展起來的,它與茶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隱逸推動了茶事的發展,二者相得益彰。

  從歷史和發生學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則應歸之於儒家學說。這一核心即以禮教為基礎的"中和"思想。儒家講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禮仁"之道。所以這種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從"潔性不可汙"的茶性中吸取了靈感,應用到人格思想中,這是其高明之處。因為他們認為飲茶可自省、可審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為"以茶可雅志"的邏輯連續。足見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種人生態度,基本點在從自身做起,落腳點在"利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終貫穿其中。這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其深層根源仍具一種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說道教體現在源頭,儒家體現在核心,則佛教禪宗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與發展上。中國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了真正的"禪風禪骨",其次,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所以,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歷史上許多名茶出自禪林寺院,而禪宗之於一系列茶禮、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審美趣味,它對中國茶文化的持續的推波助瀾,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興盛,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禪宗對茶文化流傳國外特別是亞洲一些國家,有不可磨滅的卓著功勳。可以說,品茗的重要性對於禪佛,早已超過儒、道二家。而"吃茶去"這一禪林法語所暗藏的豐富禪機,"茶禪-味"的哲理概括所濃縮的深刻涵意,都成為茶文化發展史上的思想精蘊。

  真正說來,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與其盛大氣象,是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融匯了三家的基本原則,從而體現出"大道"的中國精神。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藝術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共同形成的中華茶文化極為獨特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