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武夷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它的發展與武夷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有著不解的生命情緣。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同時接納了儒、釋、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並蒂的獨特文化構築,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相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內蘊。武夷茶文化的產生、發展和繁榮,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贏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飲茶論道,感悟人生,共贊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進茶道的精神,為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開了一扇精神世界的視窗。

  武夷山的儒教理學鼎盛於南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推朱熹,儒家們倡導的人生處世原則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子理學這一思想體系正是源於武夷茶道的真傳。因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講學、著書、立說達半個世紀之久。他吸納了武夷茶道所倡導的修身養性的生命理念,與理學思想形成了精神層面的高度融合與統一。無論是朱熹親手植茶的生動故事,還是朱熹吟詠武夷茶的眾多詩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論道的靈感火花及茶事逸聞,均都透出了濃濃的文化色澤,鋪展出武夷茶獨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詠武夷茶》:“武夷高處是蓬萊,採取靈芽於自栽。地僻芬菲鎮長在,谷寒蜂蝶未全來。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這是一幅何等寧靜且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採茶景象!透過這和美閒淡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朱熹心靈深處的淡定從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蘊。這就是朱熹與武夷茶的一種心靈默契和情感溝通。

  武夷禪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代以來,武夷山的寺廟遍佈山中,清越的梵音禪語與“六六三三疑道語”遙相呼應。“千萬峰中梵室開”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詩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時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廟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遠離塵世、歸隱山中,他們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伴著晨鐘暮鼓與繚繞的香火,把修身養性作為生命的最高境界來推崇。種茶、製茶和品茶已成為他們修行的一個重要載體,許許多多的頓悟都是在這茶事活動和品茗意蘊中獲取靈魂的啟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對武夷茶也是情有獨鍾,曾寫下許多讚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詩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幾乎成了他人生的經典故事。他在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終獲取了“茶禪一味”的真諦。在武夷佛教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不與武夷茶結緣的寺廟,寺廟周遭的茶園幾乎與寺廟一樣悠久。這根源就在於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與武夷茶的“蘊和寓靜”的稟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許多僧人就是通過品飲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諦和世間永珍的玄機,最終修成正果,實現生命意蘊的飛躍。

  武夷山道教與武夷茶也有著割捨不斷的生命情緣。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漢武帝封禪武夷君這一歷史時期,以“清心寡慾為修道之本,以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蘊含和營造的恬淡靜美的高遠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靜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從品飲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詩文著作。其中不少是描寫讚美武夷茶的。他把對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進了自己的血脈裡,便融會貫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義中去,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夠友好相處、共求發展,形成三花並蒂的繁榮局面,其一要歸功於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於武夷茶的連結。因為武夷茶“蘊和寓靜”的稟性,與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達成心靈的共鳴,三大教派正是通過品飲武夷茶,讓靈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過濾,最終贏得生命的昇華。所以說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讚美,武夷茶的發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蘊,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與武夷茶文化的關係

  茶與佛,因緣深長。茶最初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稱的武夷山,歷史悠久,儒釋道三教鼎盛,歷史文化沉積濃重。“天下名山僧佔遍,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廟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傳播茗飲習俗,都與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吳晉之際,佛教從中原傳入閩中,於是佛寺相繼興建。建州山水奇秀,巖壑幽勝,士人多創佛剎、落落相望”建州所領十一縣,到處有佛寺。此時,武夷山“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大凡是山巒起伏,翠峰疊嶂,佳木蔥蘢,雲海縹緲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剎都產茶。史稱“茶興於唐,盛於宋朝”唐朝茶葉的興盛,是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發展的基礎上興盛起來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雲窩建立石堂寺。從伏虎巖入司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廠地十畝,產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峰峰有寺,巖巖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產茶,無茶不成禪寺。

  “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鐘山川之靈稟”和“茶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佛教禪宗大興之後,它的教義與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於名茶多產自名山名水。自古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佛剎寺僧利用立足地的優越自然條件,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使佛門茶事大興。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為佛教寺院中舉辦佛事的一個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貢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禪***禪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眾日常飲用***普茶***。寺院內外也大量種茶、焙茶和研究種茶技術。古代許多名茶,如蒙頂石花茶、盧山雲霧茶、普陀白巖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巖白茶,都出於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其茶質優佳,在全國同類茶品中,實屬上乘。

  唐代開元中***713-739年***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寂,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元和年間***806-820年***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專稱。“晚甘侯”即當時武夷山寺廟茶的雅號,通過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齋閣”之禮品,使寺廟茶走出深山寺廟到了皇宮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確實很多,而且是佛教禪宗最發達的地方,素有“佛國僧多”之稱的建安北苑,南唐時便是佛教勝地,武夷寺廟茶是名冠天下的龍鳳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詩云:“鳳團山上至,一飲可忘年”。

  五代閩國,福建“佛教獨盛於其時”。凡寺廟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禪林象器箋》“凡禪林以奠茶、奠湯為恆例”。唐代僧人不僅以茶供佛,還以茶參禪,以茶釋經,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應酬文人,辦茶會,設茶宴,行茶禮,寫茶詩,甚至著茶書。提出佛理與茶德的主張,在寺廟中親身種茶,精心研究製茶技術,從而大大豐富了唐宋時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釋名藻光。武夷山吳屯人。少年出家,夏則衣楮,冬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於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禪一味”的真諦。瑞巖禪寺廟前有聯文雲:“冰壺影,靜澄懷,剎那靈山映瑞巖”。他的行狀載入佛典《五燈會元》。後唐天成三年***928年***閩王延鈞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師”。在為王者講經時,建議在武夷造茶為國用與助禪,由於“王者之師”的策動下,閩國朝廷於龍啟中***933年***建立北苑茶焙,發展了建州的茶葉生產。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福建長樂籍禪師百丈懷海,整頓和建立新的禪宗戒律,鼓勵僧徒坐禪飲茶。在《百丈清規》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時,必須參加農業生產,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並重”的作風。明確地把禪門飲茶的制度作了詳細規定,成為寺廟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進一步說明茶和佛教的密切關係。所以,在南方許多寺廟,特別是武夷山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雲“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爪。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廟的寺前廟後,院中牆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制、自飲。

  僧人為什麼選擇茶作為生活必備的飲料,並將之升為一種品行道德的修煉部分。唐宋之際,建州茶葉處於發展時期,特別是寺廟中僧人,實行戒酒,提倡飲茶。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僧侶認為“品茶如參禪”,將建州茶道轉化為禪道。茶聖陸羽《茶經》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認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徹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滿腹時能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即能抑制性慾。所以飲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侶的青睞。

  佛教修行的內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種。戒是修行首要律條,佛戒要求僧侶酒肉,性慾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飲酒、非時不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以達到清與潔的本性。定與慧,簡單說來就是要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心態。坐禪是要做到“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夢或臨床睡眠,這樣長時間坐禪後,勢必產生疲勞、睏倦,此時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藥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豐富營養物質,對於坐禪修行進入“靜定”,纚發精神,敏於悟道。同時,茶湯清淡潔淨,即不違反佛門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靜淡泊的人生態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侶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義,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禪一味”的基礎。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為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鍾、鼓,常常鐘鼓長鳴。廟中一般有左鍾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後,先飲茶再禮佛,然後坐香習禪。習禪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藉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為寺院的定規。明代詩僧陸容詩云:“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寺院儀規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有的寺廟在佛的聖誕日盛典,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後來範圍更廣泛,既有寺廟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也有檀越信眾用來與眾僧結緣。正是這種情況,寺院在茶湯會中舉行茶禮、湯禮,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獻茶湯時,都要嗚“鍾茶鼓”集眾,以示佛法的莊嚴。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眾僧中有“種茶僧”、“製茶僧”,專司茶眾管理和製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遊人惠施茶水等。

  由於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製茶成為僧侶一業。武夷山茶自問世以來,從藥用、禪飲、品茗:茶宴、鬥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的發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茶文化的飲用方法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平時情緒容易激動或比較敏感、睡眠狀況欠佳和身體較弱的人,晚上還是以少飲或不飲茶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