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茶文化有感的範文

  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學習和弘揚中華茶文化是我們的使命。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學茶藝有感

  8月24日,我登上去泉州的動車來到福建安溪茶校。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月……

  這裡是茶之省,鐵觀音茶文化之鄉的安溪。學校位於風景區洪恩巖山麓之下,猶如空谷幽蘭。這裡山明水秀,氣候宜人。飄香虎邱,所言不虛。小鎮是茶葉的味道,這裡是茶的世界。透明的空氣,茂密的植被,漫山遍野的茶樹,乾淨的環境……

  水和空氣是乾淨的,一壺水燒開來甘潤爽口,沒有現代工業汙染。

  迎面吹來的風中帶著茶香,但這又何嘗不是一陣茶香吹過?勤勞的人們忙著炒茶。

  這一切因茶而緣起。我與茶校與茶校的老師和同學因茶而結緣,緣起一杯茶。遠道而來,且惜緣。

  課表上的科目,讓茶葉的一生如一幅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從茶樹的栽培、茶的初制、茶的加工、茶葉的審評、茶文化、以及生活中泡茶的修生養性的藝術、能表現茶的精神的表演茶藝。這中間的無數環節,無數雙手的傳遞。這是茶產業的世界,一片茶葉一個江湖。

  一葉一世界,看起來小小的一片葉,裡面是大千世界。

  茶是充滿智慧和善良的,雋永而深邃,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對茶藝師的理解,並不是茶樓裡泡茶的服務員。

  而是一場茶事活動的主持人,能夠展現茶的物質內涵和精神文明。氣氛的控制,泡茶技藝與才能的精湛,高雅的審美觀。

  給人美的享受。

  而茶的器之美,正如東京美術院創始人岡倉天心《茶之書》說的道家空間學說的一個面,建築材料構建了一個被稱為茶室的空間。道家空間學說深奧,涵蓋很廣,僅僅只是取這個面的點來解釋。

  空間是無限的,而水是無形無色的。

  精美的茶具是一個承載茶的空間,讓茶湯有了形體之美。茶湯的形體,需要有茶具茶才夠從無形到有形,需要水來展現它的色、香、味。上善若水,水能載萬物而無爭鬥。——做人也當如此。

  而人的器之美,是教養。有整潔的儀態和禮貌,這是外在的形體之美。可內在如茶湯的美,是素質和文化內涵。人的器量空間也是無限的,這是胸懷。一個公杯是能承載茶湯的空間,一間茶室是容納茶與茶客的空間,一個宇宙是能容納無數地球的空間。心的空間是無限的,空間越大,能容納的也就越多。

  茶湯之美,是茶葉因水而綻放。茶湯的物質含量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香氣無需化學物質粉飾,化學物質無法比擬的香氣,它真誠而令人愉悅,因茶的內在本質散發。正如人,善良有品格,還要一直不斷的學習***如同茶葉不經過加工又怎能發揮內在物質***,靈魂才會散發香氣,沉澱出獨特氣質,如茶文化底蘊深厚。

  茶葉的加工,如同老師的諄諄教誨。茶湯的沖泡,如同老師對我們的教學。整理教案的取捨,是製茶時因茶而異的不同方向,教育也是因人而異。茶因不同方向形成六大茶類,我們因不同的方向有了不同的未來。

  不同器有不同形。我們不同人也是不同器形,對知識的理解會帶有自己的看法的差異,所以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製茶工序的差異,理解的大同小異。

  茶類因差異而豐富,我們因差異而擁有每個人的精彩。

  泡茶剩下的茶渣是演繹完它的精彩後歸根的落葉。這不是終點,而是輪迴,生於土又歸於土的生生不息。根供養了葉,落葉又歸根,栽培了茶樹,茶樹用葉回報我們。

  我們的父母養育了我們,當我們成年,也應當回報父母。學校栽培了我們,我們應當回報社會。

  栽培茶樹土壤的好壞,決定茶葉的質量,茶樹很誠實。在被汙染的土地裡長不出好質量的茶葉,而被汙染的社會讓我們難以生存。

  失去誠信,是對社會的環境汙染。以誠信淨化社會,保護社會環境。上善若水,用善良與道德作為沖洗社會的水。

  人與人以誠相待,這也是茶人精神之一。

  乾淨的社會才會滋生智慧與財富,如同乾淨的土壤栽培出好質量的茶葉。

  2

  學習“中華煎茶道”有感

  在得知泰山一枝蓮開啟了“中華煎茶道研習班”就期盼著能去學習,失傳千年的中華煎茶道能夠再現於世,是中國茶文化的經典一脈,在期盼中終於來到了泰山天心小院,開啟了五天的研習。

  小院在半山之上,與山下的城市相望,山下城市的喧鬧與山上小院的清靜,宛如兩個世界般,山泉水直引到了小院內,竹籬笆、狗兒花頭、自然的石頭,成了我們最好的茶坐,課間圍爐煎茶,聽水聲從蟲鳴到松濤,悅耳淨心……

  降魔開風氣,陸羽續茶經。拂拭塵埃盡,悠然心地明。

  身如菩提樹,心似明境臺。時時勤拂拭,茶道花自開。

  八句偈語及解讀茶經,讓我對煎茶道有了認知,原來知道五嶽之尊的泰山是文化名山,卻不知是煎茶道的祖師降魔杖禪師的揭廬之地,作為一名山東的愛茶人,突然的有了一種自豪感。

  學習正坐,從一開始連幾秒都堅持不了,到最後能坐十幾分秒,這個練習過程真的是在一點點的突破自已,腳踝先疼後麻再後來麻木,從幾秒堅持到十幾分鍾,這個體驗身有記憶心有感悟。

  從容、專注、安靜、融入、恭敬、尊重、嚴謹貫穿在整個的煎茶過程裡。

  展示茶巾,擦拭茶碗,取水投茶,自己與自己在一起,與茶與器在一起,用感知心和茶、水、器交流,聆聽這無聲的交流,聽到水的吟唱,看到器的質樸厚重,聞到茶的芳香沁脾,內心不由的有了喜悅感,好像知道了一點古聖先賢們對這一碗茶湯的痴愛,原是心靈之飲,謂之道矣。以藝近道,就是煎茶的魅力吧。

  學習結束,正值二月初一,師友們一起在泰山的龍脈之上“講書檯”舉辦了“龍乘”雅集。

  帶上正知正念恭敬心,以茶,香,書,琴,樂,供養天地,在山林曠野之中,浩然正氣由冉而升。茶,最方便近道的法門,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已參到並留給後世,讚歎古人的智慧,同時,再一次感到傳承傳播的責任。

  這次學習收穫多多,在周老師指導下有了辟穀的體驗,對“貪”有了更深層的認知。

  有時不是真的需要,而是“貪”在作怪,如果“貪心”小了,人就相對自在,這是一個意外收穫。還有一起學習的同學們,相互的交流也受益非淺,每一位都有閃光點,妙白的樂觀爽朗,妙雙的好學堅韌,妙辰的多才多藝,還有一直為我們學習服務的妙毓,妙音,還有每天接送我們的孫健老師,都特別的親切溫和,感恩遇見。

  當然,還有孫慧群老師,山東人卻有著南方人的婉約柔美,使人心生羨慕。周知一老師,知行合一,內外一致的品德,氣場強大,吸引全國各地的到訪者絡繹不絕。下課閒暇時總會找機會和周老師多多交流,請老師解疑答惑,雖未完全解析,卻也收穫頗豐。

  3

  學員學習茶藝心得

  因為各種原因結緣茶藝,讓我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機緣巧合之下,我獲得了跟龍龍老師學習茶藝的大好機會。通過為期半個月的學習,本期的茶藝學習已經告一段落,在這半個月的時間,我對茶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

  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通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澱,在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充實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密切相關。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

  在還沒有學習茶藝之前,我只懂得綠茶、紅茶、茉莉花茶、龍井茶等少數的幾種茶,並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麼都不瞭解。然而當我聽到美麗大方的龍龍老師的講解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窄小,也知道茶分為六大基本茶類:綠、紅、白、黃、青、黑。除此之外,還有它們複雜的加工工藝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蘊藏著高尚的品質。自從瞭解了茶的加工工藝和品飲過程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怎麼個感覺,更加堅信懂茶的人肯定是個氣質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個優雅之人。努力認真學習這門課:《茶藝課》。在體驗茶香、茶味之際,我不禁感嘆茶的奧妙和精深的內涵。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當今社會,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禪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說法:人生如茶,品茶猶如品百味人生。當品味到甘、甜、苦、澀等味道各異的茶的時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茶有不同的味道,猶如人生有不同的經歷。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誠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經營才能創造出燦爛的人生。

  茶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本無字天書,只有用心體會,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於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讓我們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弘揚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藝術修養,推動社會的高度。就像龍龍老師所言:“我要用我所學,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龍龍老師的精彩解說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把這半個月學到的知識化為我用,讓它們伴隨著我的生活,豐富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