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茶文化的境界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第一個境界

  剛開始學茶的人都是迷糊的,東家說東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戲。學茶的第一個境界,就是形成主見。不管誰的說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領悟,然後做出判斷。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的觀點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個更權威的茶人,你的觀點就蕩然無存了。更危險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麼多幹嘛,跟著大師就對了。

  儒釋道為什麼能發揚至今五千年?是因為後人從他們的思想中受到了啟發,發揚光大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聽取別人的觀點,然後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個境界:重歸迷茫

  當你形成了自己的觀點之後,就會開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與你觀點相同的,與你觀點相左的。這個時候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各種前後矛盾的說法蜂擁而至,唯心的觀點,唯物的主義。對各種觀點的解釋保持懷疑,對各種大師表示不信任,甚至灰心喪氣,認為這裡頭烏煙瘴氣。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心裡就開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證。只有自己踏上這條道路去尋,與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這時也才是真正的學茶之旅。

  第三個境界:包羅融合

  從這個時候開始,你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買書,看書,結交茶友,向大師靠攏,每一個觀點都會格外注意,從中剔取出贊同或反對的意見。聽到相同觀點,你會感到親切;聽到不同的觀點,會尋找相同的地方;聽到完全相反的觀點,就會覺得有隔閡。你當初的觀點,已經在你心裡種下了種子,長出了苗芽。你從相同意見中吸取養分,在不同意見裡經歷風雨。種子的根部會去尋找最肥沃的土壤,來堅實自己,上邊長出枝葉,以抵擋風雨。什麼時候根扎穩了,什麼時候就算初成了。

  第四個境界:彌補不足

  經歷了之後,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虛心下來求教。想要再進步,就不單單是要靠更多的見解,更多的知識了,還要表現在你的思想邏輯變得嚴謹了,心態氣度變得謙虛了。對待別人提出的問題,心裡頭懂,但不要總說自己都懂。因為你懂,你就關上了一扇別人原本想為你開啟的大門。遇到不同的思想時,先拋棄自己已懂的東西,從零學起,完全虛心地去了解它。

  第五個境界:化繁為簡

  當求學所得越多,鑽研得越深,知識越多之後,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識,片面的見解就都沒有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融匯一串。這個時候再遇到以往的問題時,都能舉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為簡,感覺一兩句話就可以了。古今的大哲學家、聖賢,都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釋一切道理了。愛因斯坦發現計算整個宇宙的能量守恆,也不過是“E=MC^2”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道理看得越透,越是無話可說。反而初學之人,專業名詞越多。

  第六個境界:運用自如

  學茶到了這個程度,已經不再高談論闊什麼問題了。一件大事可以當成小事來說,一件小事可以包容著不說。不喊腔調,實實在在地去引導他人學茶,甚至勸你。對待樂意學習的人用樂意的態度,對待無心學習的人隨喜隨緣。

  第七個境界:下山

  學茶的旅程猶如登山,一覽眾山小是暢快的,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何其之難。頂峰之上再無路,怎麼辦?下山吧,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嘗過了,山頂還有什麼好留戀?自以為成為大師,沾沾自喜嗎?看著初學者像看著當初的自己,感覺良好嗎?這不是“不與培婁為類”,實為自大自滿之心已生,要不得,還是下山吧。

  第八個境界:生活茶

  學茶之旅到此已經結束,但是否都已經忘了學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講究排場了,這不是你該學到的東西。俗話說:琴棋書畫詩酒茶,柴米油鹽醬醋茶。很多人知道這兩句話,但是為什麼前後兩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因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禪,亦能入世。但凡人終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禪茶並不正確,所以生活茶,才是學茶的最終迴歸。佛講: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學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給你的父母、親友,這才是學茶的最高境界。

  學習茶文化的禮儀

  茶既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會飲茶修身養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從古至今,從海內到海外,幾乎無處不無茶人,無時不有茶人。一個人,只有當他對茶產生敬意時,才能成為新的茶人和愛茶人!

  在茶館裡,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務員以茶迎客;在居住處,以茶待客有主任和賓客;在茶會上,有主持者、茶藝師把茶道之美、茶藝之情展示給應邀嘉賓;傢俱茶事則自烹自飲,自得其樂。照理說,茶人不必言資格、論貴賤,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國的中華民族,也就給茶道賦予了濃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禮儀的標準。

  茶聖陸羽的標準很簡單,要求茶人是“精行儉德之人”。唐末劉貞亮要求茶人循禮法、行仁義、謙恭和平、淨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處的道又以儒為主。

  宋人強調茶人必須是佳客,這裡的佳客應當具有如茶一般清醇優雅的氣質和坦誠告潔的情操。明代對茶人雖無明確標準,但大體要求則有。陸樹聲著《茶寮記》中提到:“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而其人與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間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飲茶時要吟詩、揮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資格說。

  中國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韻,即茶人應具有外觀形象美和氣質美。我國茶人在長期的茶事活動中,藉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來修煉自己。

  調身:茶人在茶事活動中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鬆,目光祥和,舉止從容。

  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實,做到不粗、不喘、不亂。

  調心:目定意閒、除區雜念,排除干擾,做到心“不散”***不想與茶無關之事***、“不浮”***不浮躁不定***、“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采***。

  調食:飲食適度,吃有吃相。用食勿計較。

  調睡:不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煉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