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的介紹

  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對雲南茶產業及民族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2005年9月成立,會所地址設在昆明。是一個層次較高、涵蓋面較廣、影響力較大的全省性民間社團組織。

  業務範圍為:整和全省民間茶文化社團力量,團結和組織茶界專家、學者對茶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動雲南民族茶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其宗旨是: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產業,推動茶葉經濟,促進現代化。

  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的活動內容

  積極參與雲南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研究會自成立伊始,在李師程會長的領導下積極策劃茶文化園區的建設,提出了雲南省文化產業專案“雲南民族茶文化大觀園”,被省文產辦列入雲南省文化產業專案計劃。在立項過程中研究會領導到杭州邀請國內頂級專家做專案論證,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並學習吸收了杭州市的經驗,完善了專案規劃。研究會從立項、選址到建設全程參與,做了大量工作。在有關領導和各有關單位的支援下,“雲南民族茶文化大觀園”現已竣工,該專案多次得到省、市領導好評,已成為滇池度假區一文化靚麗特色景觀。今後研究會將向有關領導部門建議把大觀園建設成為雲南省民族文化園區,向世人展示、宣傳豐富多彩的雲南民族茶文化。

  組織調研,發掘民族茶文化資源

  2007年9月,由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主辦,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協辦,在雲南省科技館舉辦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子餅茶傳統加工工藝展”。展會上以近千幅圖片和許多實物揭示了雲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子餅茶的歷史沿革加工工藝等知識。豐富的實物和文字資料把雲南七子餅茶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工藝價值、科研價值等展現給觀眾,讓觀者在看、聽、習作的過程中瞭解和認識普洱茶,對推廣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發掘瀾滄江流域豐富的文化遺產,神聖的自然風光,神祕的民族風情,為打造雲南民族茶文化品牌打下好基礎,2009年研究會領導提出了“瀾滄江文化資源大調查”的課題,組織了“尋鄉問茶走滇南”活動。3月中旬,研究會聯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昆明人民廣播電臺,由會長親自帶領20多名英、法、德、意、日、韓,對外廣播記者對普洱、西雙版納等區域進行了採訪活動。記者們親自走進雲南、走進茶區,深入村寨,通過聽、看、訪,領略了豐富多彩的雲南民族茶文化,深感雲南民族茶文化的博大,並把他們的親身感受用電波傳遞給世界多個國家的聽眾,讓雲南民族茶文化走出了雲南,走向了世界。2009年9月初研究會再次組織專家、教授、茶科系的研究生、博士生對大理、保山、臨滄等地進行了科普考查。調研活動的開展對推進雲南民族茶文化的發展,打造雲茶品牌起到積極的推導作用。

  編寫《雲南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研究會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用各種方式支援了發展中的茶文化書刊。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與雲南科技出版社共同主辦了《雲南普洱茶》春、夏、秋、冬季刊;與雲南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雲茶》雜誌雙月刊,這兩份刊物現已成為雲南省茶產業宣傳的主流媒體,其中《雲南普洱茶》春、夏、秋、冬獲國家新聞出版署2008年度輸出版“優秀圖書”獎。兩刊從創辦至今已發表了無數與茶文化相關的文章,彙集了雲南民族茶文化和中華茶文化的精髓,圖文並茂,科學易懂,深受讀者的重視和喜愛。與刊物對應的網站擴大了茶文化的宣傳與研究平臺,對推廣“茶為國飲”也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研究會還主編了《普洱茶經典文選》等茶書,受省文產辦委託編寫了《雲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為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作了大量的工作。幾年來在研究會支援下會員出版了《中華普洱茶文化百科》、《愛隨茶香》、《尋香問茶走滇南》、《雲南普洱茶大調查》、《普洱茶品鑑》、《雲南茶文化源流》、《古茶山攬勝》、《古茶山研究論文集》、《解讀普洱》、《從茶馬市到茶博會》等著作,為繁榮雲南茶文化百花園做出了貢獻。

  開展科研,進行普洱茶發酵工藝的科學研究

  為解決傳統普洱茶的發酵菌群與國際食品出口標準的檢測差異,擴大普洱茶進入國際市場,研究會研究中心與雲南大學生命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應用高照教授多年的研究思路,從數十個雲南不同茶區、不同生態型菌株中分離,提純、篩選出的普洱茶優勢發酵種黑曲酶為代表的四組菌株,再用選育出的優良菌株為基礎發酵,在普洱茶口感不變的前提下,生產出既能通過國際食品檢驗檢疫,又能保持傳統普洱茶發酵後的功效,口感遠優於傳統產品的普洱茶創新產品。該專案已被昆明市科技局立項,專案的成果將會為雲茶的出口提供有益的支援。

  研究會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開展學習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學術研討會,用科學發展的觀點探討雲茶的發展方向,努力為雲茶的發展獻計獻策,為茶文化的發展更新思想,用科學發展的觀點為茶界和社會服務。

  宣傳茶飲,舉辦群眾性茶事活動

  2006-2007年,研究會與省衛生廳合作先後舉辦了兩期 “歡樂飲普洱、科學保健康”大型公益活動,組織了200人免費品飲普洱茶,對參飲者飲前、飲中、飲後,做對比測試,取得了參飲者體重、血壓、血脂、高低密度脂肪在飲茶前後變化的8000多個數據,體檢600多人次,科學地證明了長期飲普洱茶對人體健康的明顯益處,有效地宣傳了“茶為國飲”的思想。

  為大力弘揚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組織民間藝人成立了“雲茶之聲”俱樂部,把散落在雲嶺大地上的膾炙人口的民族茶文化音樂,文藝作品以新的視覺奉獻給茶人和社會,為加大民族茶文化宣傳,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做了積極的工作。研究會還連續多年參加省科普宣傳週活動,用豐富多彩的形式,科學地宣傳了茶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及正確的品飲方法,受到了省社科聯等部門的表彰。成立了茶藝師培訓學校,為社會培訓了許多優秀的茶藝師,為雲茶的發展做了努力。我們還為奧運會“中國故事”策劃設計了 “茶山人家”。該活動使雲南民族茶文化走出了雲南,走進了奧運,展示於世界。

  策劃並組織完成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首屆六大古茶山斗茶大賽

  為繁榮茶文化、發展茶產業、建設新農村,研究會在會長的主持下策劃了“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首屆六大古茶山斗茶大賽”,大賽以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雲南省茶辦、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雲南省茶葉協會、雲南省普洱茶協會、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和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為主辦單位,勐臘縣人民政府為承辦單位。活動以集中打造古六大茶山為代表的古茶山品牌;提升古茶山傳統茶莊文化,弘揚民族茶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的。三天的活動迎來了400多位海內外嘉賓,使主會場易武熱鬧非凡,重現古茶山往昔的輝煌。活動專案有古茶山民俗民間歌舞及茶藝表演、採茶製茶傳統茶加工工藝比賽、中國故事“茶山人家”展、古六大茶山老茶迴歸展、古茶山產品交易會、“貢茶杯”古茶山名茶鬥茶大賽、第三屆中國普洱茶***茶莊文化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得貢茶之鄉易武重現昔日輝煌。由研究會策劃和組織的這次活動以茶文化和古茶山為亮點,推動了老茶區和歷史文化古鎮建設,是一次實實在在繁榮茶文化,發展茶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活動。

  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多篇論文入選論文集

  研究會積極參與省內外茶事活動,與研究會成員為主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於2010年5月在重慶永川召開2010年理事會,研究會會員多人蔘加,會長李師程撰寫的論文入選永川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6月又參加由會長策劃並協辦的中國麗江茶馬古道文化研討會暨名優普洱茶博覽會,會長為該次會議撰寫了論文。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是我會建會宗旨之一,這些活動提升了我會在協會中的聲譽和地位,為更好地開展茶文化活動墊定了良好基礎。

  策劃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園區專案規劃

  西雙版納是雲南最古老的茶區之一,茶葉生產歷史達1700年之久,明代形成的古六大茶山是我省最古老的優質茶區。清代,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貢茶享譽京城,享譽海內外,普洱茶也成為了雲南茶葉的代名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雲南的茶產業同全國一樣蓬勃發展,令人矚目,特別是以古六大茶山為代表的茶產品和茶文化不僅進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還得了最受歡迎獎。但是古六大茶山茶產業.茶文化的發展與其它地方其它產業的發展比起來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普洱茶原產地的歷史地位和文化積澱還不相稱,因此發掘整合古六大茶山茶文化資源,發展茶文化旅遊,建設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園區顯得迫切和必要。研究會從物質資源、文化資源、面臨著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雲南橋頭堡建設的歷史機遇等方面分析,為古六大茶山規劃茶文化園區擬建成集遺產保護、生態保護、科學研究、休閒旅遊、低碳經濟五位一體的特色文化園區。該專案已報政府相關部門,並已經列入勐臘縣十二五規劃,現正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交流,力爭列入雲南省十二五規劃中。

  策劃利用多媒體技術推廣茶文化教育建“多媒體茶文化園區”的建議

  結合全黨全國人民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精神,制定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文化建設工作會議,對十二五期間雲南省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為了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研究會特提出建設“多媒體茶文化園區”專案策劃。

  當代,知識經濟正蓬勃發展,IT產業方興未艾,多媒體技術廣泛用於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全國網民已達4億多。為了宣傳“茶為國飲”、弘揚中華茶文化,為實現建設文化強省和茶業強省的戰略目標,我們將運用多媒體技術使茶文化教育網路化,用網民、尤其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路遊戲推廣茶文化。“多媒體茶文化園區”將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茶品,成為青少年陶冶情操的園地;茶企業交流技藝的平臺;傳播民族文化的講壇;培養茶業技術的學校和打造雲茶品牌的視窗。該專案屬於公共文化服務,現正努力爭取省有關部門支援將其列入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幫助。

  情繫災區、抗旱賑災義賣

  2010年4月,雲南遭遇百年一遇的旱情,由雲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雲南留筠館、靜遠堂主辦,開展義賣紫砂作品,抗旱賑災活動,秉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大愛無疆,扶危濟困的救災熱忱,活動圍繞“紫玉有情,澤潤西南”的主題,由我會副祕書長、畫家張利烽主持的一場以“紫玉有情,澤潤雲嶺”為主題的2010年宜興紫砂精英抗旱賑災愛心義賣行動啟動,由畫家張利烽發起,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顧紹培牽頭,範偉群、査元康、範澤鋒、儲峰等53位中青年紫砂精英積極響應,傾情捐壺,低價義賣,所有善款將全部捐獻併購買救命水、救命糧,直接送到雲南受旱嚴重的災區。這次活動中,紫砂工藝師範偉群和範澤鋒特意為旱區設計製作了“同源壺”和“一滴水壺”,表達了和雲南人民心連心,一起度過難關的心情。本次活動通過低價義賣,發動更多的人蔘與活動,伸援手,獻愛心,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災區送去救命水、救命糧,群策群力幫助受災群眾緩解飲水難、吃糧難問題,為村民渡過難關儘自己的微博之力。

  科技專案圓滿結項

  由雲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2009年申報昆明市科技局“利用普洱茶優勢發酵菌生產符合國際衛生標準的普洱茶創新產品”專案,在我會普洱茶專家和雲南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合作下經市科技局的初審、中審和終審倫文答辯,專案優化菌種提純驗證,初試產品檢測驗收等嚴格考核,於6月正式結項。該專案是雲南省民間社團協會取得的唯一一個被批准實施的茶科研專案,被昆明市科技局定為市重點農業專案,該專案的實施為安全生產符合國際標準的普洱茶從微生物的角度做了創新研發,今後若有茶企做產業化生產可聯絡研究會協助批量生產,該專案的研發為普洱茶的健康發展走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以茶文化研究會為核心,拓展茶文化領域,發展新協會

  2011至2012年是茶文化研究會發展較快的一年,根據茶、陶、根一體化的實際,在李師程會長的領導下,以雲南省茶文化研究會為核心成立了“雲南省紫陶研究會”,“雲南省根藝根雕美術協會”,三個省級協會在一個會長的領導下發揮各自在行業裡的優勢,協調互補,將為雲南的茶文化發展、紫陶的文化發展、雲南根藝、根雕的發展搭建一更好更高的平臺,為我省文化產業大發展做更好地貢獻。

  提出建設"中國易武貢茶第一鎮"建議及規劃方案

  在會長的組織領導下,為版納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建設"中國易武貢茶第一鎮"的建議,該建議得到版納州委州政府的肯定和重視。研究會組織有關專家和單位為建設專案做了規劃設計,並於2012年11月初在勐臘召開了關於建設“中國易武貢茶第一鎮”的專題論證會。勐臘縣領導指出該專案的提出為茶區人民的發展指出了新路,有創意,有特色。現該專案在積極推進中。

  策劃並組織了“中國首屆茶歌大賽”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文化建設的精神,拓寬茶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研究會策劃並組織了以“盛世茶歌,唱響中國”為主題的首屆中國茶歌大賽,雲南賽區已圓滿結束,將在全國開展茶歌大賽並把它作為2013年亞洲藝術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歡迎海內外文化界人士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