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茶文化介紹

  雲南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那麼你們知道雲南的茶文化的基本資料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第一道茶謂之頭道苦茶,此喻人生應當吃苦耐勞方能有所作為。先將優質綠茶放入砂罐用火焙烤,待茶葉烤黃髮出香味後,衝入少量沸水,等泡沫消失後,用火煨片刻,當茶水呈琥珀色時,倒入茶壺。 二道茶,象徵生活應當先苦後甜才有意義,在砂罐中注入沸水,加上白糖、核桃仁、芝麻面等,煮後飲用。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和紅糖、蜂蜜、桂花、米花、花椒等物,飲時感覺口頰香甜而又略帶辛辣,使人精神爽然,即寓意事業開拓成功令人回味無窮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尋訪組在茶樓特製的長木凳上坐定後,一位美麗的白族姑娘氣定神閒的坐在表演臺的中央,其餘六位白族青年分成兩組開始“三道茶”儀式。白族的“三道茶”,是雲南大理白族招待嘉賓的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原為古代南詔王招待貴賓的一種飲茶禮,後來流傳到民間,經保留和發展延續至今。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點。

  差不多半個小時後,結束了“三道茶”的泡製和飲用的整個過程。實際上,“三道茶”本身並非傳統意義上所指的“茶”,更無法與龍井茶相提並論,但是它的泡製和飲用過程幾乎始終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白族人充滿了喜迎嘉賓的興致和親熱的感情。白族青年用雙手向客人奉上的每一道茶,那份主賓相敬的情景,會令品茶人有一份莫名的感動。

  雲南的茶文化起源

  自古名寺出名茶 。大理的感通寺***始建於南詔***的“感通茶 ”就是最初產於寺院中,並與寺院禪道相得益彰的名茶。

  感通茶因產於感通寺而出名,是雲南享譽較早的地方名茶。明代馮時可在《滇行紀略》中記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蘇***伏龍***紹興*** 。 特此中人不善焙制爾。”《明一統志 》稱:“感通茶,感通寺出,味勝他處產者。”萬曆年間,謝肇淛在《滇略》一書“茶,點蒼感通寺之產過之,值也不廉”的記述。明代李元陽在《大理府志》記載:“感通茶,性味不減陽羨***江蘇宜興***,藏之年久,味愈勝也”。當時的感通寺不僅對茶葉的栽培、焙制有獨特的技術,而且十分講究飲茶之道。寺院裡設有茶堂,專供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嚐香茶。寺院還專設茶頭專事燒水煮茶,現茶待客,並在寺門前派施茶僧,惠施茶水,稱作寺院茶,以供佛待客自奉。

  明萬曆年間,李元陽邀雲南巡按劉維同遊感通寺,寺僧以感通茶相待。李元陽、劉維與感通寺印光法師參悟禪茶 ,劉維還授予印光法師煮茶新法,同樣的茶,用寒泉的水烹煮,茶味甚佳。李元陽在感通寺寒泉旁修建了寒泉亭,劉維還寫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記》:“點蒼山末有蕩山,蕩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飲。泉之旁樹茶,計其初植時不下百年之物。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採茶汲泉烹啜之數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諳焉。相傳茶水並煎水熟則渾,而茶味已失。遂於眾友,躬諳泉所並囑印光取水,發火,拈茶如法烹飪而飲之。水之清冽雖熱不解其初,而茶之味則馥馥襲人,有雋永之餘趣矣。”劉維《感通茶與僧話舊》有詩云:“竹房瀟灑白去邊,僧話留連茗薰煎。海山久思惟有夢,心中長住不知年。”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於1639年的農曆三月十四遊感通寺後,在《滇遊日記》中這樣記載:“中庭院外,喬松修竹,兼作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採摘,無不架梯生樹者。茶味頗佳,焙而復爆,不免黝黑。”

  自古名寺出名茶 。大理的感通寺***始建於南詔***的“感通茶 ”就是最初產於寺院中,並與寺院禪道相得益彰的名茶。

  雲南茶文化歷史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我國的茶文化更是將禮儀、品茶、問道相集合,茶葉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曆史,而茶文化一樣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文化歷史,今天茶葉商城就和您介紹雲南茶文化歷史。

  雲南是茶樹的發源地。雲南出好茶,雲南人愛喝茶,雲南聚集的26個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愛、品飲著雲南的茶、雲南人家中那永不熄滅的火塘邊,驛道、馬幫歇腳的箐火旁、山間清澈如許的清泉畔、無不飄蕩著雲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西雙版納境內,發現最古老的茶樹,高達32.12米,主幹半徑達1038米,樹齡估計在1700年左右。全世界約有製茶植物380種,雲南就有260多種。

  雲南茶葉中以普洱茶最為有名。《紅樓夢》中對女兒茶的描寫僅是普洱茶的一種。普洱茶湯色褐紅,口味醇香回甜,香氣鬱鬱而茶心溫和。除普洱茶外,鳳慶紅茶、滇綠、大理沱茶、大理雪茶、昆明十里香等雲南名茶都是上品。雲南的茶文化猶如一幅長軸的記情畫,色彩斑斕而亮麗,使人陶醉、使人瑕想……雲南茶文化中心就誕生成長在這片沃土中,根深葉茂。向海內外傳播著民族茶文化的精華,在國內外茶界領導茶友,雲南省各級領導同志的關心幫助支援下,多次代表雲南參加國內國際茶道茶藝表演,並多次獲獎。在國內外同行中贏得廣泛的讚美和稱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品質茶葉從雲南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走出,走遍了中國,走向了世界。隨著迴歸自然,崇尚自然的渴望。茶在人們生活中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雲南許多民族對茶有其它稱謂。布朗族稱茶為“臘”,傣族也稱“臘”。哈尼族剛稱為“諾博”。但“諾博”的含意,不是某種植物,而是代表虔誠的祭祀和奉獻以及美好的祝願。“諾博”即是奉獻吉祥之物,哈尼人便將茶葉取名為“諾博”,它的社會文化已遠遠超出了“茶葉”本身。雲南茶學界的人士,把哈尼族諾博文化,稱為雲南茶文化的搖籃。

  關於雲南茶文化歷史,就為您介紹到這,雲南主要的茶葉品種不比一般茶葉的少。其中包括雲南滇紅、普洱茶、七子餅茶、沱茶以及雲南少數名族的基諾涼拌茶、佤族燒茶、布朗青竹茶、景頗族竹筒茶、麗江龍虎鬥、大理三道茶、昆明的九道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