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林治的簡介

  如果說起自於中國的日本茶道是一種嚴格尊崇、極其講究的終極宗教的話,那麼,中國茶道應是一種包羅永珍、順乎自然的美麗哲學。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茶道,融匯三教精華,心術知行並重。道心文趣兼備,養身養心合一。《中國茶道》將為您介紹中國茶道的源流、中國茶道與儒家、中國茶道與佛教、中國茶道與道家、中國茶道與美學、中國茶道與文學、中國茶道與藝術、中國茶道與茶藝、中國茶道與養生等眾多內容。

  中國茶道的書摘

  其二是百歲茶學泰斗張天福先生提出的中國茶禮“儉、清、和、靜”。張老自注雲:“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致靜,寧靜致遠。”

  這些提法都很值得我們借鑑。不過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建設,我們認為,中國茶道理論體系應當包括哲學基礎、修習途徑、心靈感受、終極追求等四個方面,因此我們綜合各家理論,把這四個方面概括為“和、靜、怡、真”。

  ***一***“和”——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

  中國茶道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哲學思辨,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展現了雅俗共賞的藝術風采,所以最能讓人樂此不疲地孜孜以求。“和”便是儒、釋、道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也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長河中,三大主流文化的集中代表。

  茶道所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保合太和”的意思是指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合太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生長才是人間正道。對於茶道中的“和”,儒、釋、道三家有共同的文化體認,但卻有不同的詮釋。

  儒家從“太和”的哲學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者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在情與理上,“和”表現為理性的節制,而非情感的放縱,故陸羽提倡茶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舉止行為上,“和”表現為適可而止,“敏於事而慎於言”之為飲最。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和”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表現為“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

  在人與社會及人與人的關係上,“和”表現為“禮之用,和為貴”,

  提倡和衷共濟,敬愛為人。

  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茶道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茶道的學科性質

  第二節 中國茶道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學習中國茶道的意義

  複習思考題

  第二章 中國茶道的源流

  第一節 茶文化的濫觴期

  第二節 唐朝——中國茶道始創期

  第三節 宋朝——中國茶道興盛期

  第四節 元朝——中國茶道傳承期

  第五節 明清——中國茶道轉折期

  第六節 現代中國茶道的新發展

  複習思考題

  第三章 中國茶道與儒家

  第一節 精行儉德的人文追求

  第二節 積極人世的生活態度

  第三節 仁民愛物的高尚情懷

  第四節 “茶味人生”的生活體驗

  複習思考題

  第四章 中國茶道與佛教

  第一節 茶禪一味——學法悟道的根本

  第二節 無住生心——幸福快樂的源泉

  第三節 活在當下——人生智慧的心燈

  第四節 一期一會——為人處世的法寶

  第五節 中國茶道常用的禪語

  複習思考題

  第五章 中國茶道與道家

  第一節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第二節 清靜無為的養生觀

  第三節 上善苦水的道德觀

  第四節 逍遙自在的幸福觀

  複習思考題

  第六章 中國茶道與美學

  第一節 天人合一,物我玄會

  第二節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第三節 滌除玄鑑,澄懷味象

  第四節 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第五節 古典美學三大流派對茶道的影響

  第六節 中國茶道審美要領

  複習思考題

  第七章 中國茶道與文學

  第一節 中國茶道與詩詞

  第二節 中國茶道與楹聯

  第三節 中國茶道與散文

  複習思考題

  第八章 中國茶道與藝術

  第一節 中國茶道與花藝

  第二節 中國茶道與香藝

  第三節 中國茶道與音樂

  第四節 中國茶道與陶藝

  複習思考題

  第九章 中國茶道與茶藝

  第一節 得味——修習茶道的基礎

  第二節 得韻——茶藝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得道——茶事活動中的精神昇華

  複習思考題

  第十章 中國茶道與養生

  第一節 以茶養身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 茶的養生功效

  第三節 茶道養生的基本功法

  複習思考題

  第十一章 中國茶道的傳播

  第一節 中日兩國茶道的關係

  第二節 中英兩國茶道的關係

  第三節 中國茶道對世界茶文化的影響

  複習思考題

  附錄一:中國部分城市的市花

  附錄二:茶的沖泡技巧簡介

  附錄三:養生茶藝簡介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