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牛的飼養標準

  是對奶牛生長、產奶、妊娠、維持等活動所需養分的總體要求的描述或推算值,它代表了奶牛一天對各種養分的需求量或有關養分的濃度。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奶牛場***小區***選址與設計

  1.1選址

  1.1.1原則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發展規劃,與農牧業發展規劃、農田基本建設規劃等相結合,科學選址,合理佈局。

  1.1.2地勢應建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地下水位較低,具有一定緩坡而總體平坦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風口處。

  1.1.3水源應有充足並符合衛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能夠保證生產、生活用水。

  1.1.4土質沙壤土、沙土較適宜,黏土不適宜。

  1.1.5氣象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象因素,如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溼度、年降雨量、主風向、風力等,選擇有利地勢。

  1.1.6交通交通便利,但應離公路主幹線不小於500米。

  1.1.7周邊環境應位於距居民點1000米以上的下風處,遠離其他畜禽養殖場,周圍1500米以內無化工廠、畜產品加工廠、屠宰廠、獸醫院等容易產生汙染的企業和單位。

  1.2佈局

  奶牛場***小區***一般包括生活管理區、輔助生產區、生產區、糞汙處理區和病畜隔離區等功能區。具體佈局應遵循以下原則:

  1.2.1生活管理區包括與經營管理有關的建築物。應在牛場***小區***上風處和地勢較高地段,並與生產區嚴格分開,保證50米以上距離。

  1.2.2輔助生產區主要包括供水、供電、供熱、維修、草料庫等設施,要緊靠生產區佈置。乾草庫、飼料庫、飼料加工調製車間、青貯窖應設在生產區邊沿下風地勢較高處。

  1.2.3生產區主要包括牛舍、擠奶廳、人工授精室等生產性建築。應設在場區的下風位置,***處設人員消毒室、更衣室和車輛消毒池。生產區奶牛舍要合理佈局,能夠滿足奶牛分階段、分群飼養的要求,泌乳牛舍應靠近擠奶廳,各牛舍之間要保持適當距離,佈局整齊,以便防疫和防火。

  1.2.4糞汙處理、病畜隔離區主要包括獸醫室、隔離禽舍、病死牛處理及糞汙貯存與處理設施。應設在生產區外圍下風地勢低處,與生產區保持300米以上的間距。糞尿汙水處理、病畜隔離區應有單獨通道,便於病牛隔離、消毒和汙物處理。

  1.3牛舍

  1.3.1牛舍型別

  按開放程度分為全開放式牛舍、半開放式牛舍和封閉式牛舍。

  全開放式牛舍外圍護結構全開放,結構簡單,無牆、柱、樑,頂棚結構堅固。一般在我國中部和北方等氣候乾燥的地區採用較多。

  半開放式牛舍三面有牆,向陽一面敞開,有頂棚,在敞開一側設有圍欄。牛舍的敞開部分在冬季可以遮攔封閉,適宜於南方地區。

  封閉式牛舍有四壁、屋頂,留有門窗,目前在我國各地區採用較多。

  另外,按屋頂結構分為鐘樓式、半鐘樓式、雙坡式和單坡式等;按奶牛在舍內的排列方式分為單列式、雙列式、三列式或四列式等。

  1.3.2基礎 應有足夠強度和穩定性,堅固,防止地基下沉、塌陷和建築物發生裂縫傾斜。具備良好的清糞排汙系統。

  1.3.3牆壁 要求堅固結實、抗震、防水、防火,具有良好的保溫和隔熱效能,便於清洗和消毒,多采用磚牆並用石灰粉刷。

  1.3.4屋頂 能防雨水、風沙侵入,隔絕太陽輻射。要求質輕、堅固耐用、防水、防火、隔熱保溫;能抵抗雨雪、強風等外力因素的影響。

  1.3.5地面 牛舍地面要求緻密堅實,不打滑,有彈性,便於清洗消毒,具有良好的清糞排汙系統。

  1.3.6牛床 牛床應有一定的坡度,有一定厚度的墊料,沙土、鋸末或碎秸稈可作為墊料,也可使用橡膠墊層。泌乳牛的牛床面積***1.65~1.85***×***1.10~1.20***平方米,圍產期牛的牛床面積***1.80~2.00***×***1.20~1.25***平方米,青年母牛的牛床面積***1.50~1.60***×1.10平方米,育成牛的牛床面積***1.60~1.70***×1.00平方米。犢牛的牛床面積1.20×0.90平方米。

  1.3.7門 牛舍門高不低於2米,寬2.2~2.4米,坐北朝南的牛舍,東西門對著中央通道,百頭成年乳牛舍通到運動場的門不少於2~3個。

  1.3.8窗 能滿足良好的通風換氣和採光。窗戶面積與舍內地面面積之比,成乳牛為1∶12,小牛為1∶10~14。一般窗戶寬為1.5~3米,高1.2~2.4米,窗臺距地面1.2米。

  1.3.9牛欄 分為自由臥欄和拴系式牛欄兩種。自由臥欄的隔欄結構主要有懸臂式和帶支腿式,一般使用金屬材質懸臂式隔欄。拴系飼養根據拴系方式不同分為鏈條拴系和頸枷拴系,常用頸枷拴系,有金屬和木製兩種。

  1.3.10牛舍的建築工藝要求

  成乳牛舍可採用雙坡雙列式或鐘樓、半鐘樓式雙列式。雙列式又分對頭式與對尾式兩種。飼料通道、飼槽、頸枷、糞尿溝的尺寸大小應符合奶牛生理和生產活動的需要。

  青年牛、育成牛舍多采用單坡單列敞開式。根據牛群品種、個體大小及需要來確定牛床、頸枷、通道、糞尿溝、飼槽等的尺寸和規格。

  犢牛舍多采用封閉單列式或雙列式;初生至斷奶前犢牛宜採用犢牛島飼養。

  1.3.11通道 連線牛舍、運動場和擠奶廳的通道應暢通,地面不打滑,周圍欄杆及其他設施無尖銳突出物。

  1.4運動場

  1.4.1面積 成年乳牛的運動場面積應為每頭25~30平方米;青年牛的運動場面積應為每頭20~25平方米;育成牛的運動場面積應為每頭15~20平方米;犢牛的運動場面積應為每頭8~10平方米。運動場可按50~100頭的規模用圍欄分成小的區域。

  1.4.2飲水槽 應在運動場邊設飲水槽,按每頭牛20釐米計算水槽的長度,槽深60釐米,水深不超過40釐米,供水充足,保持飲水新鮮、清潔。

  1.4.3地面 地面平坦、中央高,向四周方向呈一定的緩坡度狀。

  1.4.4圍欄 運動場周圍設有高1~1.2米圍欄,欄柱間隔1.5米,可用鋼管或水泥樁柱建造,要求結實耐用。

  1.4.5涼棚 涼棚面積按成年乳牛4~5平方米,青年牛、育成牛3~4平方米計算,應為南向,棚頂應隔熱防雨。

  1.5配套設施

  1.5.1電力 牛場電力負荷為2級,並宜自備發電機組。

  1.5.2道路 道路要通暢,與場外運輸連線的主幹道寬6米;通往畜舍、乾草庫***棚***、飼料庫、飼料加工調製車間、青貯窖及化糞池等運輸支幹道寬3米。運輸飼料的道路與糞汙道路要分開。

  1.5.3用水 牛場內有足夠的生產和飲用水,保證每頭奶牛每天的用水量300~500升。

  1.5.4排水 場內雨水採用明溝排放,汙水採用暗溝排放和三級沉澱系統。

  1.5.5草料庫 根據飼草飼料原料的供應條件,飼草貯存量應滿足3~6個月生產需要用量的要求,精飼料的貯存量應滿足1~2個月生產用量的要求。

  1.5.6青貯窖 青貯窖***池***要選擇建在排水好,地下水位低,防止倒塌和地下水滲入的地方。無論是土質窖還是用水泥等建築材料製作的永久窖,都要求密封性好,防止空氣進入。牆壁要直而光滑,要有一定深度和斜度,堅固性好。每次使用青貯窖前都要進行清掃、檢查、消毒和修補。青貯窖的容積應保證每頭牛不少於7立方米。

  1.5.7飼料加工車間 遠離飼養區,配套的飼料加工裝置應能滿足牛場飼養的要求。配備必要的草料粉碎機、飼料混合機械。

  1.5.8消防設施 應採用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消防設施。各牛舍的防火間距為12米,草垛與牛舍及其他建築物的間距應大於50米,且不在同一主導風向上。草料庫、加工車間 20米以內分別設定消火栓,可設定專用的消防泵與消防水池及相應的消防設施。消防通道可利用場內道路,應確保場內道路與場外公路暢通。

  1.5.9牛糞堆放和處理設施 糞便的貯存與處理應有專門的場地,必要時用硬化地面。牛糞的堆放和處理位置必須遠離各類功能地表水體***距離不得小於400米***,並應設在養殖場生產及生活管理區的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處。

  2飼料與日糧配製

  2.1飼料分類

  奶牛生產常用飼料可分為:粗飼料、精飼料、糟粕類飼料、多汁飼料、礦物質飼料、新增劑類飼料和特殊類飼料等型別。

  2.1.1粗飼料 一般指天然水分含量在60%以下、體積大、可消化利用養分少、幹物質中粗纖維含量大於或等於18%的飼料。常見的有青貯類飼料、乾草類飼料、青綠飼料、作物秸稈等。

  2.1.2精飼料 一般指容積小、可消化利用養分含量高、幹物質中粗纖維含量小於18%的飼料。包括能量飼料和蛋白飼料。

  能量飼料指幹物質中粗纖維含量低於18%,粗蛋白質含量低於20%的飼料。常見的能量飼料:谷實類***玉米、小麥、稻穀、大麥等***、糠麩類***小麥麩、米糠等***等。

  蛋白飼料指幹物質中粗纖維含量低於18%,粗蛋白質含量等於或高於20%的飼料。常見的蛋白飼料有豆餅、豆粕、棉籽餅、菜籽餅、胡麻餅、玉米胚芽餅等。

  2.1.3糟粕類飼料 指製糖、制酒等工業中可飼用的副產物,如酒糟、糖渣、澱粉渣***玉米澱粉渣***、甜菜渣等。

  2.1.4多汁飼料 主要指塊根、塊莖類飼料。

  2.1.5礦物質飼料 常見的有食鹽、含鈣磷類礦物質***石粉、磷酸鈣、磷酸氫鈣、輕體碳酸鈣等***等。

  2.1.6新增劑類飼料 新增劑類飼料包括營養性新增劑和非營養性新增劑。常見的營養性新增劑: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常見的非營養性新增劑:抗生素、促生長新增劑、緩衝劑等。

  2.1.7非蛋白氮類飼料 包括:尿素及其衍生物類;氨態氮類,如液氨、氨水;銨類,如硫酸銨、氯化銨等;肽類及其衍生物,如氨基酸肽、醯胺等。使用非蛋白氮類飼料應注意控制用量,並與其他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硫的比例適當。

  2.2飼料的加工、調製與貯存管理

  2.2.1精飼料的加工方法

  各種原料經過必要的粉碎,按照配方進行充分的混合。粉碎的顆粒宜粗不宜細,如玉米的粉碎,顆粒直徑以2~4毫米為宜。另可以採用壓扁、制粒、膨化等加工工藝。

  2.2.2乾草的製備

  乾草的營養成分與適口性和牧草的收割期、晾晒方式有密切關係。禾本科牧草應於抽穗期刈割,豆科牧草應於初花現蕾期刈割。牧草收割之後要及時攤開晾晒,當牧草的水分降到15%以下時及時打捆,避免打捆之前淋雨。豆科牧草也可壓制成捆狀、塊狀、顆粒成品供應。

  2.2.3青貯飼料的加工調製

  原料要求製作青貯的玉米最適宜的收割期為乳熟後期至蠟熟前期;入窖時原料的水分控制在65%左右為最佳,水分過高過低都會影響青貯的品質。青貯原料應含一定的可溶性糖:最低含量應達2%,當青貯原料含糖量不足時,應摻入含糖量較高的青綠飼料或新增適量澱粉、糖蜜等。

  製作要求原料在青貯前,要切碎至3.5釐米左右。往青貯窖中裝料,應邊往窖中填料,邊用裝載機或鏈軌推土機層層壓實,時間一般應不超過三天。對於容積大的青貯窖,在製作時可分段裝料、分段封窖。應用防老化的雙層塑料布覆蓋密封,密封程度以不漏氣不滲水為原則,塑料布表面用磚土覆蓋壓實。在青貯的貯藏期,應經常檢查 塑料布的密封情況,有破損的地方應及時進行修補。

  青貯飼料一般在製作45天后可以使用。密封完好的青貯飼料,原則上以1~2年使用完畢為宜。

  2.2.4秸稈類飼料加工調製

  物理處理法主要包括切短、粉碎、揉搓、壓塊、制粒等。秸稈切短至3~5釐米為宜。

  化學處理法主要包括石灰液處理、氫氧化鈉液處理、氨化處理等。氨化處理多用液氨、氨水、尿素等。

  生物處理法主要採用秸稈微貯技術。

  2.2.5飼料的貯藏

  飼料的貯藏要防雨、防潮、防火、防凍、防黴變、防發酵及防鼠、防蟲害;飼料堆放整齊,標識鮮明,便於先進先出;飼料庫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有準確的出入庫、用料和庫存記錄。

  2.3日糧的配製

  2.3.1配製原則應根據《奶牛飼養標準》和《飼料營養成分表》,結合奶牛群實際,科學設計日糧配方。日糧配製應精粗料比例合理,營養全面,能夠滿足奶牛的營養需要;適當的日糧容積和能量濃度;成本低、經濟合理;適口性強,生產效率高;營養素間搭配合理,確保奶牛健康和乳成分的正常穩定。

  2.3.2日糧配製應注意的問題

  日糧中應確保有穩定的玉米青貯供應,產奶牛以日均20公斤以上為宜;奶牛必須每天應採食3公斤以上的乾草,應優先選用苜蓿、羊草和其他優質乾草等,提倡多種搭配。

  應注意合理的能蛋比,過多的蛋白質會引起酮病等代謝病,過量的脂肪會降低乳蛋白率。

  日糧配合比例一般為粗飼料佔45%~60%,精飼料佔35%~50%,礦物質類飼料佔3%~4%,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新增劑佔1%,鈣磷比為1.5~2.0∶1。

  奶牛養殖中禁止使用動物源性飼料,外購混合精料應有檢測報告***包括營養成分和是否含有動物源性及其藥物成分***。

  2.3.3全混合日糧

  根據奶牛營養需要,把粗飼料、精飼料及輔助飼料等按合理的比例及要求,利用專用飼料攪拌機械進行切割、攪拌,使之成為混合均勻、營養平衡的一種日糧。全混合日糧水分應控制在40%~50%。

  3飼養管理

  3.1飼養工藝

  3.1.1拴系飼養 有固定牛床及拴系設施,牛隻平時在舍外運動場自由運動,不能自由進出牛舍。採食、刷拭和擠奶在舍內進行。按奶牛生長髮育階段和成母牛泌乳期、泌乳量等分群飼養。

  3.1.2散欄飼養 按照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不拴系,無固定床位,自由採食,自由飲水,自由運動,並與擠奶廳集中擠奶、TMR日糧相結合的一種現代飼養工藝。需要牛舍、擠 奶裝置、攪拌車、剷車等裝置設施配套才能發揮作用。成母牛群的散欄飼養一般將牛群分成五種,即頭胎牛群、泌乳盛期群、泌乳中期群、泌乳末期群和幹奶牛群。後備牛的散欄飼養可根據牛群規模分群,對各群牛分別提供相應日糧。

  3.2犢牛的飼養管理

  3.2.1犢牛哺乳期***0~60日齡***

  飼養犢牛飼餵必須做到“五定”,即定質、定時、定量、定溫、定人,每次喂完奶後擦乾嘴部。新生犢牛出生後必須儘快吃到初乳,並應持續飼餵初乳3天以上;一週以後開始補飼,以促進瘤胃發育。

  飲水保證犢牛有充足、新鮮、清潔衛生的飲水,冬季飲溫水。每頭每天飲水量平均為5~8公斤。

  衛生應做到“四勤”,即勤打掃、勤換墊草、勤觀察、勤消毒。犢牛的生活環境要求清潔、乾燥、寬敞、陽光充足、冬暖夏涼。哺乳期犢牛應做到一牛一欄單獨飼養,犢牛轉出後應及時更換犢牛欄褥草、徹底消毒。犢牛舍每週消毒一次,運動場每15天消毒一次。

  去角犢牛出生後,在20~30天去角***用電烙鐵或藥物去角***。

  去副乳頭在犢牛6月齡之內進行,最佳時間在2~6周,最好避開夏季。先清洗消毒副乳頭周圍,再輕拉副乳頭,沿著基部剪除副乳頭,用2%碘酒消毒。

  3.2.2犢牛斷奶期***斷奶~6月齡***

  飼養犢牛的營養來源主要依靠精飼料供給。隨著月齡的增長,逐漸增加優質粗飼料的喂量,選擇優質乾草、苜蓿供犢牛自由採食,4月齡前禁止飼餵青貯等發酵飼料。幹物質採食量逐步達到每頭每天4.5公斤。

  管理斷奶後犢牛按月齡體重分群散放飼養,自由採食。應保證充足、新鮮、清潔衛生的飲水,冬季飲溫水。保持犢牛圈舍清潔衛生、乾燥,定期消毒,預防疾病發生。

  3.3育成牛飼養管理***7~15月齡***

  3.3.1飼餵 日糧以粗飼料為主,每頭每天飼餵混合精料2~2.5公斤。日糧蛋白水平達到13%~14%;選用中等質量的乾草,培養耐粗飼效能,增進瘤胃機能。幹物質採食量每頭每天應逐步達到8公斤,日增重為0.77~0.82公斤。

  3.3.2管理 適宜採取散放飼養、分群管理。保證充足新鮮的飼料供給,非TMR日糧飼餵時,注意精飼料投放的均勻度。應保證充足、新鮮、清潔衛生的飲水。應定期監測體 尺、體重指標,及時調整日糧結構,以確保17月齡前達到參配體重***≥380公斤***,保持適宜體況,並注意觀察發情,做好發情記錄,以便適時配種。

  3.4青年牛飼養管理

  3.4.1飼餵 16~18月齡的日糧以中等質量的粗飼料為主,混合精料每頭每天飼餵2.5公斤,日糧蛋白水平達到12%,日糧幹物質採食量每頭每天控制在11~12公 斤。19月齡~預產前60天的混合精料飼餵量每頭每天為2.5~3公斤,日糧粗蛋白水平12%~13%。預產前60天~預產前21天的日糧幹物質採食量每頭每天控制在10~11公斤,以中等質量的粗飼料為主,日糧粗蛋白水平14%,混合精料每頭每天3公斤。預產前21天~分娩採用幹奶後期飼養方式,日糧幹物質採食量每頭每天控制在10~11公斤,日糧粗蛋白水平14.5%,混合精料每頭每天4.5公斤左右。

  3.4.2管理 應做好發情鑑定、配種、妊娠檢查等工作並做好記錄。應根據體膘狀況和胎兒發育階段,合理控制精料飼餵量,防止過肥或過瘦。應注意觀察乳腺發育,保持圈舍、產房乾燥、清潔,嚴格執行消毒程式。注意觀察牛隻臨產症狀,以自然分娩為主,掌握適時、適度的助產方法。

  3.5成母牛各階段的飼養管理

  3.5.1幹奶前期***停奶~產前21天***

  飼養日糧應以中等質量粗飼料為主,日糧幹物質採食量佔體重的2%~2.5%,粗蛋白水平12%~13%,精粗比以30∶70為宜。混合精料每頭每天2.5~3公斤。

  管理停奶前10天,應進行妊娠檢查和隱性乳房炎檢測,確定懷孕和乳房正常後方可進行停奶。配合停奶應調整日糧,逐漸減少精料供給量。停奶採用快速停奶法,最後一次將奶擠淨,用消毒液將乳頭消毒後,注入專用幹奶藥,轉入幹奶牛群,並注意觀察乳房變化。此階段飼養管理的目的是調節奶牛體況,維持胎兒發育,使乳腺及 機體得以休整,為下一個泌乳期做準備。可根據個體不同體況,增減精料飼餵量。控制飼餵食鹽、苜蓿。

  3.5.2幹奶後期***產前21天~分娩***

  飼養日糧應以優質乾草為主,日糧幹物質採食量應占體重的2.5%~3%,粗蛋白水平13%,可適當降低日糧中鈣的水平,新增陰離子鹽產品,促進泌乳後日糧鈣吸收和代謝,不補餵食鹽。

  管理此階段為圍產前期,應防止生殖道和乳腺感染以及代謝病發生,做好產前的一切準備工作。產房產床保持清潔、乾燥,每天消毒,隨時注意觀察牛隻狀況。產前7天開始藥浴乳頭,每天2次,不能試擠。

  3.5.3泌乳早期***分娩~產後21天***

  飼養應注意產前、產後日糧轉換,分娩後視食慾、消化、惡露、乳房狀況,每頭每天增加0.5公斤精飼料,自由採食乾草。提高日糧鈣水平,每千克日糧幹物質含鈣 0.6%,磷0.3%,精粗比為以40∶60為宜。喂TMR日糧時,應按泌乳牛日糧配方供給,並根據食慾狀況逐漸增加飼餵量。

  管理應讓牛隻儘快提高採食量,適應泌乳牛日糧;排盡惡露,儘快恢復繁殖機能。

  3.5.4泌乳盛期***產後21天~100天***

  飼養日糧幹物質採食量應從佔體重的2.5%~3.0%逐漸增加到3.5%以上。粗蛋白水平16%~18%,鈣0.7%,磷0.45%。精粗比由40∶60逐漸 過渡到60∶40。應多飼餵優質乾草,對體重降低嚴重的牛適當補充脂肪類飼料***如全棉籽、膨化大豆等***並多補充VA、VD、VE和微量元素,飼餵小蘇打等緩衝劑以保證瘤胃內環境平衡。應適當增加飼餵次數,運動場採食槽應有充足補充料和舔磚供應。

  管理應儘快使牛隻達到產奶高峰,保持旺盛的食慾,減少體況負平衡。搞好產後監控,及時配種。

  3.5.5泌乳中期***產後101~200天***

  飼養日糧幹物質採食量應占體重3.0%~3.5%,粗蛋白13%,鈣0.6%,磷0.35%,精粗比以40∶60為宜。

  管理 此階段產奶量漸減***月下降幅度為5%~7%***,精料可相應漸減,儘量延長奶牛的泌乳高峰。此階段為奶牛能量正平衡,奶牛體況恢復,日增重為0.25~0.5公斤。

  3.5.6泌乳後期***產後201天—停奶***

  飼養日糧幹物質應占體重的3.0%~3.2%,粗蛋白水平12%,鈣0.6%,磷0.35%,精粗比以30∶70為宜。調控好精料比例,防止奶牛過肥。

  管理該階段應以恢復牛隻體況為主,加強管理,預防流產。做好停奶準備工作,為下胎泌乳打好基礎。

  3.6奶牛夏季的飼養管理

  3.6.1管理 運動場應有涼棚,可減少30%的太陽輻射熱。牛舍應開啟門窗,必要時應安裝排風扇,保證通風。對高產牛、老弱體質差的牛要及時淋浴降溫。在牛舍周圍、運動場四周植樹綠化。應定期滅蠅,至少每月一次。應調整牛隻的活動時間,中午儘量將牛留在舍內,避免輻射熱。

  3.6.2飼養 應確保新鮮、清潔、充足的飲水供應。可適當提高日糧精料比例,但精料最高不宜超過60%。可在日糧中新增脂肪,如添喂1~2公斤全棉籽。使用瘤胃緩衝劑,在日糧幹物質中新增1%~1.5%的碳酸氫鈉或0.4%~0.5%的氧化鎂。應注意補充鈉、鉀、鎂,提高維生素新增量。

  4選育與繁殖

  4.1後備母牛選擇

  4.1.1按系譜選擇奶牛系譜是牛群管理的基礎資料,它包括奶牛編號、出生日期、生長髮育記錄、繁殖記錄、生產效能記錄等。系譜選擇是根據所記載的祖先情況,估測來自祖先各方面的遺傳性。按系譜選擇後備母牛,應考慮來源於父親、母親及外祖父的育種值。特別是產奶量性狀的選擇,應當依據父親和外祖父 的育種值,不能只以母親的產奶量高低作為唯一選擇標準,應同時考慮父母的乳脂率、乳蛋白率等性狀指標。

  4.1.2按生長髮育選擇主要以體尺、體重為依據。主要指標包括初生重、6月齡、12月齡、第一次配種***15月齡左右***及頭胎牛的體尺、體重。體尺性狀主要有體高、體斜長和胸圍等。

  4.1.3按體型外貌選擇根據後備牛培育標準對不同月齡的後備牛進行外貌鑑定,對不符合標準的個體及時淘汰。鑑定時應注重後備牛的乳用特徵、乳房發育、肢蹄強弱、後軀寬窄等外貌特徵。

  4.2發情鑑定

  4.2.1發情早期 母牛剛開始發情,症狀是鳴叫、離群,沿運動場內行走,試圖接近其他牛;爬跨其他牛;***輕度腫脹,粘膜溼潤、潮紅;嗅聞其他牛後軀;不願接受其他牛爬跨;產奶量減少。

  4.2.2發情盛期 持續約18小時,特徵是站立接受其他牛爬跨,爬跨其他牛;鳴叫頻繁;興奮不安、食慾不振或拒食;產奶量下降。

  4.2.3發情即將結束期 母牛表現拒絕接受其他牛爬跨,嗅聞其他牛;試圖爬跨其他牛;食慾正常,產奶量回升;可能從***排出粘液。

  4.2.4發情結束後第2天可看到***有少量血性分泌物;當隱性發情牛有此症狀時,在16天~19天后會再次發情,應引起重視。

  4.2.5發情鑑定採用觀察法,每天不少於3次,主要觀察牛隻性慾、粘液量、粘液性狀,必要時進行直腸檢查,檢視卵泡發育情況。

  4.2.6對超過14月齡未見初情的後備母牛,必須進行母牛產科檢查和營養學分析。

  4.2.7對產後60天未發情的牛、間情期超過40天的牛、妊檢時未妊娠的牛,要及時做好產科檢查,必要時使用激素誘導發情。

  4.2.8對異常發情***安靜發情、持續發情、斷續發情、情期不正常發情等***牛和授精2次以上未妊娠牛要進行直腸檢查。詳細記錄子宮、卵巢的位置、大小、質地和黃體的位置、數目、發育程度、有無卵巢靜止、持久黃體、卵泡和黃體囊腫等異常現象,及時對症治療。

  4.3配種

  4.3.1輸精時間 最佳時間是奶牛出現靜立發情時。在發情後12小時~24小時配種;通常在早上發現牛發情的,應在下午輸精;在下午發現發情的,應在次日早晨輸精。

  4.3.2輸精操作 配種前進行母牛產科檢查,患有生殖疾病的牛不予配種,應及時治療。採用直腸把握法輸精,配種時應對卵巢檢查,適時輸精。輸精前要用清水沖洗外陰部,用消毒毛巾***或紙巾***擦乾。從液氮罐裡提取精液時,提桶在液氮罐頸口部的停留時間不得超過10秒鐘,停留部位應距液氮罐頸口部8釐米以下,精液取出後置於 36℃~38℃溫水中浸泡10秒~20秒,進行解凍。輸精前應進行精液品質檢查,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精液,方可用於輸精。輸精時要迫使母牛腰部下凹,輸精器插入子宮頸口,在子宮體或子宮角深部輸精,慢插、輕推、緩出,防止精液倒流或回吸。一個發情期輸精1次~2次,每次用一個劑量精液。輸精器***玻璃輸精器 和沒有塑料外套的金屬輸精器***每頭每次1支,不經消毒不得重複使用。輸精器具用後要及時清洗乾淨,放入乾燥箱內經170℃消毒2小時。每次輸精後,進行精 液品質回檢,精子活力應≥30%,及時填寫配種記錄。配種過程要保證無汙染操作。

  4.4妊娠診斷

  4.4.1母牛輸精後進行兩次妊娠診斷,分別為配種後2個月~3個月和停奶前。

  4.4.2妊娠診斷可採用直腸檢查法、激素法、子宮頸粘液診斷法、酶聯免疫吸附法、腹壁觸診法、超聲診斷法等。

  4.5產科管理

  4.5.1分娩管理 分娩母牛出現臨產徵兆,對牛進行後軀消毒,再進入產房,產後48小時無異常情況方可離開產房。產房每天消毒1次,牛每天進行後軀消毒,經常更換墊草。以自然分娩為主,需要助產時,由專業技術人員按產科要求操作。

  4.5.2產後監護 產後6小時內,注意觀察母牛產道有無損傷,發現損傷應及時處理。產後12小時內觀察母牛努責情況,對努責強烈的母牛,要注意子宮內是否還有胎兒或有無子宮 脫落徵兆,並及時處理。產後24小時內,觀察胎衣排出情況。3天內觀察產道和外陰部有無感染,同時觀察母牛有無生產癱瘓症,並及時治療。產後7天內,監視 惡露排出情況,發現惡露不正常或有隱性炎症表現,應立即治療。產後14天,進行第一次產科檢查,主要檢查陰道粘液的潔淨程度;發現粘液不潔時,輕微的可先記錄,暫不處理,嚴重的進行治療。產後35天,進行第二次產科檢查,通過臨床檢查、直腸檢查子宮恢復的程度和卵巢健康狀況,並重視對第一次檢查有異常徵兆記錄的牛進行復查。對檢查中發現子宮疾病的牛,都要進行治療。產後50天~60天,對一檢、二檢的治療牛進行復查,如未愈,應繼續治療。對卵巢靜止或發情不明顯的牛,採用誘導發情法催情處理。

  4.5.3胎衣排出情況的檢查處理產後5小時胎衣未下時,應予以處理。推薦方法:肌注催產素或前列腺素。產後24小時胎衣仍未下時,行剝離術或保 守療法。胎衣剝落後,檢查胎膜是否完整,尤其要注意子宮角尖端的檢查,如發現有部分絨毛膜或尿膜仍留在子宮內未排出,要及時向子宮內投藥,以防殘留胎膜腐敗。

  4.5.4子宮隱性感染的監測 產後2周內,用4%苛性鈉溶液2毫升取等量子宮粘液混合於試管內加熱至沸點,冷卻後根據顏色進行判定,無色為陰性,呈檸檬黃色為陽性。

  4.5.5記錄 對母牛的發情、配種、妊娠、產犢等情況需用專門的表格記錄。牛場應根據產後內容設立產後監控卡,把產後監控作為技術管理的一項常規內容。

  5衛生與防疫

  5.1衛生防疫

  5.1.1防疫總則 奶牛場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奶牛場日常防疫的目的是防止疾病的傳入或發生,控制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傳播。

  5.1.2防疫措施 奶牛場應建立出入登記制度,非生產人員不得進入生產區,謝絕參觀。職工進入生產區,穿戴工作服經過消毒間,洗手消毒後方可入場。奶牛場員工每年必須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如患傳染性疾病應及時在場外治療,痊癒後方可上崗。新招員工必須經健康檢查,確認無結核病與其他傳染病。奶牛場員工不得互串車間,各車間生產 工具不得互用。奶牛場不得飼養其他畜禽,特殊情況需要飼養狗的,應加強管理,並實施防疫和驅蟲處理,禁止將畜禽及其產品帶入場區。

  定點堆放牛糞,定期噴灑殺蟲劑,防止蚊蠅孳生。死亡牛隻應作無害化處理,屍體接觸的器具和環境作好清潔及消毒工作。淘汰及出售牛隻應經檢疫並取得檢疫合格證明後方可出場。運牛車輛必須經過嚴格消毒後進入指定區域裝車。當奶牛發生疑似傳染病或附近牧場出現烈性傳染病時,應立即採取隔離封鎖和其他應急 措施。

  5.2消毒

  5.2.1消毒劑 消毒劑應選擇對人、奶牛和環境比較安全、沒有殘留毒性,對裝置沒有破壞和不傷害牛隻體表及在牛體內不應產生有害積累的消毒劑。

  5.2.2消毒方法 噴霧消毒、浸液消毒、紫外線消毒、噴灑消毒、熱水消毒。

  5.2.3消毒制度 建立消毒制度,對養殖場***小區***的環境、牛舍、用具、外來購牛、來往人員、生產***擠奶、助產、配種、注射治療及任何對奶牛進行接觸操作***前等進行消毒。

  5.3免疫

  奶牛場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規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規定疫病和有選擇的疫病進行預防接種工作,並注意選擇適宜的疫苗、免疫程式和免疫方法。

  5.4檢疫

  牛場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的具體要求,對結核、布魯氏菌病等傳染性疾病進行定期檢疫。

  5.5奶牛保健

  5.5.1乳房衛生保健 應經常保持乳房清潔,注意清除損傷乳房的隱患。擠奶時清洗乳房的水和毛巾必須清潔,水中可加0.03%漂白粉或3%~4%的次氯酸鈉等,毛巾要消毒。擠奶後,每個乳頭要立即藥浴,可用3%~4%的次氯酸鈉***現配***。停奶前10天監測隱性乳房炎,陽性或臨床乳房炎必須治療,在停奶前3天再監測2次,陰性方可 停奶。擠奶人員、擠奶器等工具一定要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先擠健康牛後擠病牛***用具專用***。對患有嚴重乳房炎的奶牛,可淘汰處理。

  5.5.2蹄部衛生保健 牛舍、運動場地面應保持平整、乾淨、乾燥。保持牛蹄清潔、清除趾間汙物或用水清洗***夏天***。要堅持定期消毒。用4%硫酸銅液噴灑浴蹄,夏、秋季每隔5 天~7天消毒1次~2次,冬天可適當延長間隔。堅持每年對全群牛隻肢蹄普查一次,對蹄變形牛於春、秋季節統一修整。對蹄病患牛及時治療,促進痊癒。堅持供應平衡日糧,以防蹄葉炎發生。

  5.5.3營養代謝病監控 高產牛在停奶時和產前10天左右作血樣抽樣檢查,測定有關生理指標。應定期監測酮體,產前1周,產後一月內每隔1日~2日監測一次,發現異常及時採取治療措施。加強臨產牛監護,對高產、體弱、食慾不振的牛在產前一週可適當補充20%葡萄糖酸鈣1次~3次,增加抵抗力。注意奶牛高產時的護理,在產奶高峰時, 可在日糧中新增碳酸氫鈉1.5%***加入精料中***。每年隨機抽檢30頭~50頭高產牛作血鈣、血磷監測。

  5.6獸藥使用準則

  5.6.1禁止在飼料及飼料產品中新增未經國家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獸藥品種,特別是影響奶牛生殖的激素類藥、具有雌激素類似功能的物質、催眠鎮靜藥和腎上腺素能藥等獸藥。

  5.6.2允許使用符合規定的用於奶牛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中藥材和中成藥。允許使用符合規定的鈣、磷、硒、鉀等補充藥,酸鹼平衡藥,體液補充藥,電解質補充藥,血容量補充藥,抗貧血藥,維生素類藥,吸附藥,瀉藥,潤滑劑,酸化劑,區域性止血藥,收斂藥和助消化藥。

  5.6.3允許使用國家獸藥主管部門批准的抗菌藥、抗寄生蟲藥和生殖激素類藥,但應嚴格遵守規定的給藥途徑、使用劑量、療程和注意事項。嚴格遵守休藥期的規定。未規定休藥期的品種,應遵守奶廢棄不少於7天的規定,抗寄生蟲藥外用時注意避免汙染牛奶。

  5.***慎用作用於神經系統、迴圈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的獸藥及其他獸藥。

  5.6.5建立並儲存奶牛的免疫程式記錄;建立並儲存患病奶牛的治療記錄,包括患病奶牛的畜號或其他標誌、發病時間及症狀、治療用藥的過程、治療時間、療程、所用藥物商品名稱及有效成分。

  6擠奶廳的建設與管理

  6.1位置

  擠奶廳應建在養殖場***小區***的上風處或中部側面,距離牛舍50米~100米,有專用的運輸通道,不可與汙道交叉。既便於集中擠奶,又減少汙染,奶牛在去擠奶廳的路上可以適當運動,避免運奶車直接進入生產區。

  6.2數量

  根據奶牛的頭數決定建造擠奶廳的個數,按照如下公式計算***魚骨式、並列式***擠奶位數量=泌乳牛頭數/單班擠奶時間/4/2,大型奶牛場也可採用轉盤擠奶方式。

  6.3組成

  擠奶廳包括擠奶大廳、待擠區、裝置室、儲奶間、休息室、辦公室等。

  ***裝置

  擠奶裝置最好選擇具有牛奶計量功能,如玻璃容量瓶式擠奶機械和電子計量式擠奶機械。擠奶廳應有牛奶收集、貯存、冷卻和運輸等的配套裝置。

  6.5擠奶大廳的環境要求

  6.5.1擠奶廳通風系統儘可能考慮能同時使用定時控制和手動控制的電風扇。

  6.5.2擠奶廳的牆可以採用帶防水的玻璃絲棉作為牆體中間的絕緣材料或採用磚石牆。

  6.5.3擠奶廳地面要求做到經久耐用、易於清潔,安全、防滑、防積水。地面可設一個到幾個排水口,排水口應比地面或排水溝表面低1.25米。

  6.5.4擠奶廳的光照強度應便於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的操作。

  6.6擠奶廳***臺***的形式

  6.6.1串列式擠奶臺 在擠奶欄位中間設有擠奶員操作的地坑,坑道深85釐米左右,坑道寬2米。適於產奶牛100頭以下規模的養殖場***小區***,從1×2至2×6欄位。優點是擠奶員不必彎腰操作,流水作業方便,同時,識別牛隻容易,乳房無遮擋。

  6.6.2魚骨式擠奶臺 擠奶臺欄位一般按傾斜30°設計,適於中等規模的奶牛場,欄位根據需要可從1×3至2×16欄位。100頭以上中、大規模的奶牛養殖場***小區***,根據需要 可安排2×8至2×24欄位。棚高一般不低於2.45米,坑道深0.85米~1.07米***1.07米適於可調式地板***;坑寬2.0米~2.3米;坑道長度 與擠奶機欄位有關。這種擠奶臺使牛的乳房部位更接近擠奶員,有利於擠奶操作。

  6.6.3並列式擠奶臺 根據需要可安排1×4至2×24欄位,可以滿足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場***小區***的需要。並列式擠奶廳棚高一般不低於2.2米。坑道深1.0米~1.24米 ***1.24米適於可調式地板***;坑寬2.6米;坑道長度與擠奶機欄位有關。這種擠奶臺操作距離短,擠奶員最安全,環境乾淨,但奶牛乳房的可視程度較差。

  6.7輔助設施

  6.7.1奶牛通道 從待擠區進入擠奶廳的通道,和從擠奶廳退出的通道應是直道。此外還要避免在擠奶廳進口處設臺階和坡道。常見的是單一通道,一組奶牛從擠奶廳前面穿過而返回去,出擠奶廳的通道應該足夠寬,能夠容納拖拉機刮糞板通過。擠奶廳內的退出通道寬度應為95釐米~105釐米,避免奶牛在通道中轉身。通道可以用膠管或拋 光的鋼管制作。

  6.7.2待擠區 待擠區是奶牛進入擠奶廳前奶牛等候的區域,一般來說待擠區是擠奶大廳的一部分,為了減少雨雪對通往擠奶廳道路的影響,應在通往擠奶廳的走道上設頂棚。在建設待擠區的時候要考慮擠奶位的多少,奶牛在待擠區中每次擠奶時呆的時間不要超過1個小時。待擠區內的光線要充足,使奶牛之間彼此清晰可見。待擠區要有通風、排溼、降溫、噴淋裝置等。

  6.7.3裝置間 要為奶罐以及其他裝置選擇安放的位置。最好能採用捲簾門,方便進出裝置間。裝置間應留有足夠的空間以方便操作,同時還要為將來可能購置的裝置留下空間。裝置間內要有良好的光照、排水、通風,設計通風系統應考慮冬季能利用壓縮機放出的熱量來為擠奶大廳保暖。真空泵、奶罐冷卻裝置、熱水器、電風扇、暖風爐、電 動門等均需要電線電器系統。將配電櫃安裝在裝置間的內牆上可減少水氣凝集,減少對電線的腐蝕。在配電櫃的上下及前面的1.05米的範圍內不要安裝裝置,也 不要在配電櫃周圍l米範圍內安裝水管。

  6.7.4儲藏間 養殖場***小區***的擠奶廳包含有儲藏室,用來存放清洗劑***用具***、藥品、散裝材料、擠奶機備用零件特別是橡膠製品。儲藏室應與裝置間分開,並且牆壁應採用絕緣材料,以減少橡膠製品的腐蝕和老化。儲藏室內設計溫度要低,最好能安裝臭氧發生器。建議設定在中央無窗但通風良好、能控制溫度升高的地方。此外還要有良 好的光照和排水環境,還需要1臺冰箱來存放藥品。儲藏室的溫度應保持在4℃~27℃。

  6.7.5儲奶間 儲奶間通常是放置奶罐、集奶罐、過濾裝置、冷熱交換器以及清洗裝置的區域。儲奶間的大小與奶罐的大小有關。儲奶間要儘可能地減少異味和灰塵進入。最好能採用在進氣口帶過濾網的正壓通風系統,減少異味從擠奶廳進入儲奶間。電風扇的安裝位置應遠離有過多的異味、灰塵、水分的地方。儲奶間應有一個加熱單元或採用 中央加熱系統以保證不結凍。許多大奶罐的相當一部分伸出儲奶間的牆外,這樣可以減少儲奶間的尺寸,降低造價,但需要有支撐奶罐的牆壁建造技術。基礎要能夠經得住奶罐的重壓。

  6.8擠奶廳衛生控制

  擠奶廳是質量管理的關鍵環節,在擠奶廳內許可使用的化學物質和產品應放在不會對牛奶造成汙染的位置貯存。

  確保擠奶廳的水被排淨。擠奶廳的下水道必須便於對衝洗所用的水進行處理。地面的下水道口應有過濾較大固體沉澱物的措施。下水道必須有一個容易清洗乾淨的濾氣閥,使廢氣和臭氣排出擠奶間。下水道應該定期清洗以防阻塞。

  6.9裝置的清洗

  6.9.1擠奶前的清洗消毒 每次擠奶前應用清水進行沖洗,清洗時間一般10分鐘。

  6.9.2擠奶後的清洗消毒

  6.9.2.1預沖洗擠奶完畢後,應馬上進行沖洗,不加任何清洗劑,只用清潔的溫水***35℃~40℃***進行沖洗。預沖洗不用迴圈,沖洗到水變清為止。

  6.9.2.2鹼洗 鹼洗液pH值11.5***鹼洗液濃度,應考慮水的pH值和硬度***,預沖洗後立刻進行,迴圈清洗7分鐘~10分鐘,鹼洗溫度開始在70℃~80℃左右,迴圈後水溫不能低於41℃。

  6.9.2.3酸洗 鹼洗後繼續進行酸洗,酸洗液pH值3.5***酸洗液濃度,應考慮水的pH值和硬度***,迴圈清洗7分鐘~10分鐘,酸洗溫度應在60℃左右。

  6.9.2.4鹼洗酸洗交替使用,一般“兩班鹼,一班酸”。

  在每次鹼***酸***清洗後,再用溫水沖洗5分鐘。清洗完畢,管道內不應留有殘水。

  6.9.2.5奶車、奶罐的清洗消毒

  奶車、奶罐每次用完後內外徹底清洗、消毒一遍。

  溫水清洗,水溫要求35℃~40℃。

  用熱鹼水***溫度50℃***迴圈清洗消毒。清洗前必須關閉製冷電源。再用清水清洗乾淨。

  奶泵、奶管、節門每用1次用清水清洗1次。奶泵、奶管、節門還應定期通刷、清洗,每週2次。

  6.10擠奶裝置的維護

  擠奶裝置必須進行良好的維護保養才能有效擠奶。不能正常運轉就會影響擠奶,傷害奶牛的乳房和乳頭。擠奶裝置除了日常保養外,每年都應當由專業技術工程師全面維護保養。不同型別的裝置應根據裝置商的不同要求作特殊維護。

  6.10.1每天檢查 主要檢查內容包括:真空泵油量是否保持在要求的範圍內;集乳器進氣孔是否被堵塞;橡膠部件是否有磨損或漏氣;真空表讀數是否穩定,套杯前與套杯後,真空表的讀數應當相同,摘取杯組時真空會略微下降,但5秒內應上升到原位;真空調節器是否有明顯的放氣聲,如沒有放氣聲說明真空儲氣量不夠;奶杯內襯/杯罩間是 否有液體進入,有水或奶,表明內襯有破損,應當更換。

  6.10.2每週檢查 主要檢查內容:檢查脈動率與內襯收縮狀況是否正常,可在機器運轉狀態下,將拇指伸入一個奶杯,其他3個奶杯堵住或折斷真空,檢查每分鐘按摩次數***脈動率***,拇指應感覺到內襯的充分收縮;奶泵止回閥,如止回閥膜片斷裂,空氣就會進入奶泵;

  6.10.3每月檢查 主要檢查內容:真空泵皮帶鬆緊,用拇指按壓皮帶應有1.25釐米的張度;脈動器清潔,脈動器進氣口需要特別做清潔,有些進氣口有過濾網,需要清洗或更換, 脈動器加油需按供應商的要求進行;清潔真空調節器和感測器,用一溼布擦淨真空調節器的閥、座等***按照工程師的指導***,感測器過濾網可用皁液清洗,晾乾後再裝上;奶水分離器和穩壓罐浮球閥,應確保這些浮球閥工作正常,還要檢查其密封情況,有磨損時應立即更換;沖洗真空管、清潔排洩閥、檢查密封狀況。

  6.10.4每年度檢查 由專業技術工程師來做系統檢查

  6.10.5檢查中發現裝置有任何問題,都應立即解決。

  7糞汙處理

  7.1原則

  糞汙應遵循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的原則。養殖場***小區***應建立配套的糞汙處理設施,並進行無害化處理。養殖場***小區***發生重大疫情應按動物防疫有關要求對糞便進行處理。

  7.2處理方法

  糞汙處理和利用模式有沼氣生態模式、種養平衡模式、土地利用模式、達標排放模式等。

  7.3處理要求

  7.3.1養殖場***小區***應儘量採用幹清糞工藝,節約水資源,減少汙染物排放量

  7.3.2糞便要日產日清,並將收集的糞便及時運送到貯存或處理場所。糞便收集過程中必須採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透等工藝。

  7.3.3養殖場***小區***應實行糞尿乾溼分離、雨汙分流、汙水分質輸送,以減少排汙量。對雨水可採用專用溝渠、防滲漏材料等進行有組織排水;對汙水應用暗道收集,改明溝排汙為暗道排汙。

  7.3.4糞便經過無害化處理後可作為農家肥施用,也可作為商品有機肥或復混肥加工的原料。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不得直接施用。

  7.3.5固體糞便無害化處理可採用靜態通風發酵堆肥技術。糞便堆積保持發酵溫度50℃以上,時間應不少於7天;或保持發酵溫度45℃以上,時間不少於14天。

  8記錄與檔案管理

  根據農業部發布的《畜禽標識與養殖檔案管理辦法》建立奶牛生產記錄制度,配備專門或兼職的記錄員,對日常生產、活動等進行記錄,以便及時掌握奶牛的生產情況,記錄資料包括:出入記錄、衛生防疫與保健記錄、飼料獸藥使用記錄、育種與繁殖記錄、獸醫記錄、生產記錄等。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

  中國奶牛的飼養方法

  一、加料飼養法 在奶牛臨產前15天至產奶高峰***產後30~45天***都給予高標準飼養,多喂精飼料,少喂粗飼料。從奶牛產前15天起每天給每頭牛喂精料1.5~1.8公斤,以後每天增加0.3~0.5公斤,直加到每100公斤體重喂1.5公斤精料為止。奶牛產後每天再增喂0.3~0.5公斤的精飼料,直至產奶高峰出現。但精飼料的最高喂量每天不得超過17公斤。高峰期後,按正常標準飼養管理。

  二、限量飼養法 對體質健壯、營養狀況良好的奶牛,實行產前限量採食的方法,在幹乳期多喂優質青綠多汁的飼料或青乾草,少喂精飼料***每天喂量不超過4公斤***,產後1周開始,每天每頭增喂精料0.3~0.5公斤,但每天精飼料的飼餵量不得超過17公斤。飼料要混合拌勻,讓牛自由採食,維持2~3個月即可。

  三、交替飼養法 為了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刺激奶牛的食慾,精飼料量應時多時少週期性交替飼餵。從奶牛產後10天起,每天喂青乾草8公斤、青貯料10公斤***青草或蔬菜葉12公斤***、精飼料7公斤,保持1周,然後逐漸將精飼料減至3公斤,青乾草增到11公斤,多汁飼料***青草、蔬菜葉和塊根莖等***30公斤,其他不變,保持1周,精飼料再逐漸增加到13公斤,一直保持到產奶高峰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