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水稻種植技術視訊及相關方法

  水稻是我們常吃的失誤,那麼東北水稻怎麼種植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東北水稻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東北水稻種植技術

>

  1、東北水稻種植情況

  ***1***面積:5000萬畝左右,且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隨著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已擴充套件到北緯50度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2***輪作制度:在東北稻區,由於冬季溫度低,夏季生長季節短,稻田常實行水稻常年連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閒,部分稻田實行隔年水旱輪作,即稻/稻/綠肥、稻/稻/豆類、稻/稻/春小麥,此種水旱輪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肥力。

  ***3***氣候及播期:該區稻作生長季為110-180天,平均氣溫18-23℃,≥10℃積溫2000-4000℃。該區水稻是春種秋收,一般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6℃時開始播種,安全播種期自南向北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齊穗期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穫日期在10月上旬。

  ***4***品種:早熟早粳稻,南部為中、遲熟型別,北部為特早熟型別,總產量佔全國粳稻總產量的54.3%。

  2、 水稻需肥規律

  水稻為了正常生長髮育需要吸收各種營養元素,除必須的16種營養元素之外,對矽元素吸收較多。水稻的需肥量為每100公斤每生產500kg稻米需要吸收:純氮:8-10kg,純磷3-4kg,純鉀8-10kg,N:P2O5:K2O=2.2:1:2.05。在確定稻田施肥量時,應首先根據計劃要求的產量計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數量,再調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論上的施肥量: 稻田施肥量=***計劃產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標產量500-600公斤/畝的田塊,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畝,磷肥***P2O5***3-4公斤/畝,鉀肥***K2O***4-6公斤/畝。

  3、矽的作用

  矽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長的必需元素。水稻莖稈中矽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過N、P、K的總和。水稻是作物中選擇吸收和富集矽最多的,這種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遺傳性所決定的,矽的作用概括為以下幾點:

  ***1***矽是植物體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僅次於氮磷鉀,居第四位。

  ***2***矽可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增強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量;

  ***3***矽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施用矽肥後,可使作物表皮細胞矽質化,莖葉挺直,減少遮陰,增強葉片光合作用,提高葉綠素含量。葉片生長期延長,不易衰老。

  ***4***矽肥能減少作物病蟲害的發生。作物吸收矽後,可在植物體內形成矽化細胞,莖葉表層細胞壁加厚,角質層增加,作物對病蟲害抵抗力增強。

  ***5***還使表皮細胞的通透性顯著降低,從而降低蒸騰量30%以上,相對提高了抗旱能力。

  ***6***矽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倒伏與折斷率減輕40-70%。施用矽肥後,還能顯著增強作物的抗旱、抗低溫能力。

  ***7***矽肥能很好的調節作物對氮磷鉀各元素的平衡吸收。促進磷在作物體內的運轉和吸收,從而提高結實率,並能抑制對鐵、錳的過量吸收和毒害。

  ***8***可促進生殖器官的生長髮育,提早抽穗,使穗軸增粗、穗長增加等。

  ***9***施用矽肥不僅可以增加作物產量,還可改善農產品品質,水稻施矽增產5-12%,小麥、玉米增產5-10%。

  矽的積累和分佈的特點水稻吸收矽的能力,是來自於體內的新陳代謝,而這種代謝活性僅限於水稻的根部。水稻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對矽的吸收量存在著差異,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後吸收量急劇增加,抽穗後上升更明顯,以後逐漸減少。

  由於植物對矽的吸收是以矽酸分子的形式進行的,因此,土壤中的矽很少能被利用。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農作物不斷吸收土壤中的矽,致使土壤中的有效矽逐步減少。

  東北水稻施肥技術

  ***1***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地區氮肥施用量過高,施用時期不合理,櫱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則

  ①合理調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佔總施氮量的45%左右,減少分櫱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

  ②鉀肥可優先選擇氯化鉀,在秸稈還田的地塊可適當減少鉀肥用量。

  ③根據測土結果,注意補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矽肥料。

  ④採用節水灌溉,追肥“以水帶氮”。

  水稻栽培技術

  1.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蟲強的優良品種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生產條件、經濟條件、栽培水平及病蟲害發生危害等情況,選用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能力強、抗倒、分櫱強、成穗率高、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如:宜香725、Q優6號、宜優1988,其中以宜香725品質最佳***。

  2. 培育壯秧

  培育壯秧是水稻增產的關健技術措施之一。生產實踐證明,培育壯秧應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應大力推廣應用旱地育秧技術,旱育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的返青期,有效分櫱率高,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2.1壯秧標準

  根:根系發達、粗短、白、無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葉綠,葉片上衝不披散。生長旺盛,群體整齊一致,個體差異小,苗體有彈性,葉片寬挺健、葉鞘短、假莖粗扁,到秧齡30天達到3個以上分櫱。葉色深綠,綠葉多,黃、枯葉少,苗高適中,無病蟲。

  2.2播種

  2.2.1 種子準備

  選購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抗倒、分櫱強、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種子。

  2.2.2 苗床準備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菜園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細整地,做到土壤細碎無大土塊,按1.5 -1.6米 理墒,溝深 30釐米 ,廂高 15釐米 ;按每畝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1500 -2000公斤 、普鈣 50公斤 、鉀肥5 -8公斤 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將農家肥與普鈣需充分混合堆漚發酵,施肥時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平整墒面等待播種。

  2.2.3 浸種催芽

  浸種前將種子攤晒1-2天,再用3%的多菌靈藥液浸泡12小時,清水淘洗,直到水變清時開始浸種。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后將種子淘洗乾淨,再用50 -60℃ 的水將種子預熱,用溼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溫度保持在30 -35℃ ,24小時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後逐步降溫至 20℃ 左右,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芽1天后即可播種。

  2.2.4 播種

  播種期: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當氣溫穩定通過 10℃ 以上既即可播種,我縣播種期安排在4月上旬為宜;

  播種:稻種做到稀密均勻,每畝苗床播種10 -12公斤 為宜。播種後搭棚蓋膜,保溫保溼,防止由低溫引發的爛芽爛秧,減少生產損失。

  2.2.5 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種後,當苗床出現雜草要及時除草,除草採用人工輕輕拔除雜草,防止傷及稻苗。

  水肥管理:播種到2葉期保持苗床土溼潤,2葉期後要控水降溼防病。當苗床出現土幹發白或早、晚秧苗葉尖無水珠或秧苗開始卷葉時,應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溫天氣中午揭膜通風降溫防止高溫燒苗。在2葉期每畝施尿素 5公斤 作斷奶肥、促進生長健壯;在4葉期每畝施尿素7-8公斤、鉀肥2-3公斤促進分櫱;在4.5-5葉期進行煉苗,準備移栽,移栽前3-4天每畝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病蟲防治:在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農藥防治苗期病蟲害,防止病蟲害傳入大田,減少大田病蟲害的發生率。

  3.移栽

  3.1粗細整田、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後及時翻犁,翻埋殘茬,栽前再進行犁耙。精細整田,達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 無水”。 底肥堅持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施用。栽前結合稻田翻犁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結合耙田畝施普鈣40-50公斤、鉀肥8-10公斤作底肥。

  3.2適時煉苗,適當早載

  旱育秧宜適當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秧齡30天左右,秧苗長至5-6葉期移栽為宜,因旱育秧根系發達,秧苗過大,在起苗時易造成根系損傷。

  3.3合理密植

  根據稻田肥力的高低,確定移栽密度,移栽時視秧苗分櫱情況,每窩栽帶櫱苗1-2苗。

  雙行條栽:大行0.9-1.0尺,小行0.4-0.5尺,窩距0.4-0.5尺。1998-1999年在翠華鎮、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2年進行雙行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雙行條栽比常規移栽分別畝增產7***公斤和88.5公斤,增11.2%和13.3%。

  廂式條栽:按5尺開廂,溝深0.8-1.0尺,每廂栽5-6行,窩距0.4-0.5尺。1998-2000年在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3年進行廂式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廂式條栽比常規移栽畝增產63.2-76.8公斤,增10.6-12.1%。

  拋秧:每畝拋秧1.5-1.8萬苗,拋秧做到稀密均勻。1998-2000年在雄魁村魚蘇村民小組連續3年進行拋秧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拋秧比常規移栽畝增產72.1-79.3公斤,增9.8-11.1%。

  4.田間管理

  4.1追肥

  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鉀肥4-5公斤、硫酸鋅1.5公斤作追肥。在移栽後10天左右追施提苗肥,促進有效分櫱,佔總追肥量的30-35%;在孕穗期追施攻粒肥,佔總追肥量的65-70%,以提高結實率及促進籽粒飽滿。

  4.2合理灌水

  在水稻生長期間為促進根系生長良好,增強吸收能力,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為中心,增強根系活力為目的。返青期以適當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灌溉,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餘時期均以保持溼潤為主。

  分櫱期要求淺水促櫱,分櫱後期宜適當晒田控櫱,減少無效分櫱,增加通透性,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晒田控櫱時不宜重晒;乾旱季節,要抗旱灌水,以免脫水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蒸煮食用品質;灌漿成熟期要做到乾溼壯籽;黃熟期排水晒田,促進成熟;收割時,做到田間無水,以免稻穀浸泡在水中影響米質。

  5.病蟲害防治

  5.1主要病蟲害

  在我縣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蟲害有:稻飛蝨、稻螟、粘蟲、稻負泥蟲等。

  5.2防治措施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種植抗病蟲品種為中心,以健身栽培為基礎,藥劑保護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5.2.1 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灌水;及時清除遭受病蟲危害的植株,減少田間病蟲基數;水稻收穫後及時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破壞病蟲害越冬場所,降低來年病蟲害基數和病蟲害發生率。

  5.2.2 化學防治: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水稻生長期間,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防治病蟲害,施藥後保持田間3-6cm水層3-5天。

  用20%三環唑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浸種24小時,洗淨後催芽;每畝75%三環唑可溼性粉劑3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稻瘟病。

  用10%強氯精500倍液浸種48小時,用20%噻枯唑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用45%代森銨水劑500~800倍液浸種24~48小時。在水稻三葉期和移栽前5天各噴施1次10%強氯精500倍液,每畝用35%克壯·葉唑可溼性粉劑28~35克,或15%葉枯唑可溼性粉劑20~25克,或45%代森銨水劑23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水稻白葉枯病。

  每畝用20%粉鏽寧乳油50-76毫升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30%紋枯利可溼性粉劑50-75克、加水100公斤噴霧,或拌細土25kg撒施防治水稻紋枯病。

  抽穗前5~10天每畝用5%井崗黴素水劑150毫升或20%粉鏽寧乳油75毫升或或12.5%紋黴清水劑15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1~2次防治水稻稻曲病。

  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或25%優樂得可溼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5%銳勁特膠懸劑1200-1500倍液噴霧防治稻飛蝨。

  播種或移栽前每畝用3%的呋喃丹顆粒劑2.5-3公斤拌細土15-20公斤撒施;移栽時用90%的敵百蟲晶體0.5兌水400-500公斤浸秧苗10分鐘;大田期用50%的殺螟鬆乳油或50%的巴丹水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螟蟲。

  用百蟲或50%殺螟鬆乳油800-1000倍液、25%殺蟲脒或25%殺蟲雙500倍液、20%速殺菊酯或2.5%敵殺死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粘蟲。

  每畝用25%敵百蟲粉3-4斤;或菸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乾時撒施;用50%殺螟鬆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防治稻負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