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文化的發展特點

  明代飲茶風氣鼎盛,是中國古代茶文化又一個興盛期的開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是形成飲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歷史上正式以國家法令形式,廢除團餅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從此向皇室進貢的只要芽葉形的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自然蔚然成風,並且將煎煮法改為隨沖泡隨飲用的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從此改變了我國千古相沿成習的飲茶法。這種沖泡法,對於茶葉加工技術的進步,如改進蒸青技術、產生炒青技術等,以及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類的興起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於泡茶簡便、茶類眾多.烹點茶葉成為人們一大嗜好,飲茶之風更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發展高峰。紫砂茶具始於宋代,到了明代,由於橫貫各文化領域溯流的影響,文化人的積極參與和倡導、紫砂製造業水平提高和即時沖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種原因,逐漸走上了繁榮之路。宜興紫砂茶具的製作,相傳始於明代正德年間,當時宜興東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尊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選取當地產的紫砂細砂,用手捏成圓坯,安上蓋、柄、嘴,經窯中焙燒,製成了中國最早的紫砂壺。此後,有個叫龔***供***春的家僮跟隨主人到金沙寺侍賣,他巧仿老僧,學會了制壺技藝,所制壺被後人稱為“供春壺”,視為珍品,有“供春之壺,勝如白玉”之說。供春也被稱為紫砂壺真正意義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壺大師。到明萬曆年間,出現了董翰、趙樑、元暢、時朋“四家”,後又出現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壺中妙手”。當時有許多篇名文人都在宜興定製紫砂壺,還題刻詩畫在壺上,他們的文化品味精和藝術鑑賞也直接左右著制壺匠們,如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著名文學家趙宦光等,都在宜興定製且題刻過。

  明代人崇尚紫砂壺幾近狂熱的程度.“今吳中較茶者,必言宜興瓷”***周容《宜瓷壺記》***,“一壺重不數兩,價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可見明人對紫砂壺的喜愛之深。

  三是為茶著書立說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中國是最早為茶著書立說的國家,明代達到又一個興盛期,而且形成鮮明特色。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權於1440年前後編寫《茶譜》一書,對飲茶之人、飲茶之環境、飲茶之方法、飲茶之禮儀等作了詳細的介紹。陸樹聲在《茶寮記》中,提倡於小園之中,設立茶室,有茶灶、茶護,窗明几淨,頗有遠俗雅意,強調的是自然和諧美。張源《茶錄》中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這句話簡明扼要地闡明瞭茶道真諦。明代茶書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整理、闡述和開發,創造性和突出貢獻在於全面展示明代茶業、茶政空前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繼往開來的嶄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響至今。明代在茶文化藝術方而的成就也較大,除了茶片、茶畫外,還產生眾多的茶歌、茶戲,有幾首反映茶農疾苦、譏諷時政的茶詩,歷史價值頗高,如高啟的《採茶詞》等。

  明代茶文化的發展方式

  品飲藝術

  明清時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發展,突出表現在飲茶藝術性的追求。明代興起的飲茶衝瀹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衝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器具之美

  明代散茶的興起,引起沖泡法的改變,原來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適且了。茶壺被更廣泛地應用於百姓茶飲生活中,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為突出的茶具是宜興的紫砂壺。紫砂茶具不僅因為瀹飲法而興盛,其形制和材質,更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平淡、端莊、質樸、自然、溫厚、閒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壺的製造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時大彬、陳遠鳴等,並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終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因而說,紫砂藝術的興起,也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

  清代以來,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如銚,是煎水用的水壺,以粵東白泥銚為主,小口甕腹;茶爐,由細白泥製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壺,以紫砂陶為佳,其形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盞、茶盤多為青花瓷或白瓷,茶盞小如核桃,薄如蛋殼,甚為精美。

  茶館普及

  明清之際,特別是清代,中國的茶館作為一種平民式的飲茶場所,如雨後春筍,發展很迅速。清代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據記載,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已達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達到66家。在鄉鎮茶館的發達也不亞於大城市,如江蘇、浙江一帶,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餘家之多。

  茶館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很引人注目的內容,清代茶館的經營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幾種:飲茶場所,點心飲食兼飲茶,聽書場所。除了上面幾種情況外,茶館有時還兼賭博場所,尤其是江南集鎮上,這種現象很多。再者,茶館有時也充當"糾紛裁判場所"。"吃講茶",鄰里鄉間發生了各種糾紛後,雙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長者或中間人,至茶館去評理以求圓滿解決。如調解不成,也會有碗盞橫飛,大打出手的時候,茶館也會因此而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