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知識的基本介紹

  茶文化知識是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那麼你們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本書所述的僅是一些基本常識,權當一個嚮導,讀者可以根據本書提供的一些線索進一步閱讀有關著作,以豐富自己的茶文化修養。本書在編寫中參考了茶文化界的許多專家的著作,重要的地方都在書中分別註明,以免有掠美之嫌。讀者也可從中大致瞭解當前活躍在中國茶文化界的一些專家學者的重要成果。此外,本書還參閱了心靈茶藝有限公司劉心靈小姐的茶藝講義,因未能在書中標明,特此表示感謝。

  茶文化知識的作者簡介

  陳文華,1935年生於福建省廈門市,195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1981年創辦《農業考古》雜誌,1991年又在《農業考古》上開辦《中國茶文化專號》。先後協助雲南、上海、廣東、香港等地舉辦國際茶會。1998年主持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華茶文化國際研討會”。著有《論農業考古》、《中國稻作的起源》、《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中國農業考古圖錄》等著作。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茶文化知識之飲茶方法

  第一個階段:煎飲法

  當我們的祖先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當他們發現茶樹的葉子無毒能食的時候,採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所以還不能算飲茶。而當人們發現,茶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能興奮精神、能醫治多種疾病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裡,茶是藥。當時茶葉產量少,也常作為祭祀用品。

  第二個階段:羹飲法

  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為飲料。當時的飲用方法,正象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說的那樣:茶“可煮作羹飲”;也就是說,煮茶時,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佐料,煮做粥狀。至唐代,還多用這種飲用方法。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故他們至今仍習慣於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個階段:研碎衝飲

  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出現了,唐代開始流行,盛於宋。三國時代魏國的張揖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裡說得很明確,當時採下的茶葉,要先制餅,飲時再搗末、衝沸水。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該說是衝飲法的“祖宗”。但這時以湯衝制的茶,仍要加“蔥、姜、桔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衝飲法過渡的痕跡。唐代中葉以前,陸羽己明確反對在茶中加其它香調料,強調品茶應品茶的本味。說明當時的飲茶方法也正處在變革之中。純用茶葉沖泡,被唐人稱為“清茗”。飲過清茗,再咀嚼茶葉,細品其味,能獲得極大的享受。宋人以飲沖泡的清茗為主,羹飲法除邊遠地之外,己很少見到。

  第四個階段:泡飲法

  飲茶的第四個階段,可叫做全葉沖泡法。

  此法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以來。唐代發明蒸青製茶法,專採春天的嫩芽,經過蒸焙之後,製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這是茶在飲用上又一進步。散茶品質極佳,飲之宜人,引起飲者的極大興趣。為了辨別茶質的優劣,當時已形成了審評茶葉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衝飲法和全葉沖泡法並存。至明代,製茶方法以制散茶為主,飲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葉沖泡為主。這同今天大多數人的飲茶方法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