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茶的製作工藝

  每一種茶葉都要自己獨特的製作工藝的,牡丹白茶在其過程中又有什麼特別的技術要求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白牡丹茶的兩種初制工藝

  白牡丹,花一樣的白茶,沖泡後綠葉託著嫩芽,宛若蓓蕾初放,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一般來說,茶的製作初期顯得很重要,初期的工藝決定以後的工序,那麼白牡丹的初制工藝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白牡丹的兩種初制工藝。

  1、複式萎凋:白牡丹和貢眉的初制也可採用日光和室內複式萎凋,其優點是可以縮短萎凋歷時和提高茶湯醇度。日晒只能在春季早晚日光不強時進行,歷時20-25分鐘,勿超過30分鐘。日晒後即移入室內自然萎凋,視情況可反覆進行2^-4次,移入室內萎凋至適度。複式萎凋品質難於掌握,一般不用。

  2、自然萎凋製法:鮮葉採回後,用水篩每篩放鮮葉0.3公斤左右,兩手持篩加以轉動,使芽葉均勻薄攤於篩上,以不重疊為度,俗稱“開青”或“開篩”。攤好後置於通風良好的萎凋室內的涼青架上,勿加翻動,萎凋35-45小時,至芽葉毫色發白,葉色由淺轉深,部分葉張貼著篩上,稱為“貼篩”,葉尖翹起,俗稱“翹尾”,葉緣略顯垂卷,葉面出現波紋,青氣消失,即可兩篩併為一篩這種處理,一是因為葉子萎縮,已不能鋪滿篩面,容易引起葉緣乾枯,二是防止葉子篩阻礙萎稠失水;三是防止葉張乾燥後形成平板狀的攤張,繼續萎凋至含水量為22%,俗稱‘八成幹”,再將兩篩併為一篩,繼續萎凋10餘小時,至含水量為13%左右,俗稱“九五幹”,即成萎調適度的毛茶。

  以上就是白牡丹的兩種初制工藝。製出來的白牡丹成品毫心肥壯,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緣向葉背捲曲,芽葉連枝,香毫顯,味鮮醇。

  白牡丹的製茶工藝

  白牡丹,白茶之一,有著如此高雅之芳名,與它的外形是分不開的。目前白牡丹主要分佈於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分佈不同,白牡丹的製茶工藝當然也有一定的區別,但大多都會遵守一定的規律,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白牡丹的製茶工藝。

  製造白牡丹的原料鮮葉質量要求高,要求白毫顯,芽葉肥嫩。傳統工藝製造白牡丹,要求採摘標準是春茶第一輪嫩梢採下一芽二葉,芽與二葉的長度基本相等,並要求“三白”,也就是芽與二葉都要披滿白色茸毛。白牡丹的原料茶最好在春季,夏茶較瘦,不宜採製。而現在秋茶由於茶園管理得法,往往採製白牡丹品質也較高。

  白牡丹的製茶工藝不經炒揉,雖只有萎凋及焙乾兩道基本工序,但工藝不易掌握。其萎凋以室內自然萎凋的品質為最好。採下的鮮葉要均勻薄攤在水篩上,不能重疊。當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時,“兩篩”合二為一,至八、九成干時再將“兩篩”合二為一。當鮮葉差不多走水95%時,放置焙籠烘乾為止,此時我們稱其為白牡丹“毛茶”。“毛茶”要經過精製工藝才能為成品,通常採用人工揀剔硬梗、黃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後,再經低溫烘焙乾燥,趁熱拼和裝箱。

  白牡丹的製茶工藝由此看來,相對來說比較複雜,當然也很專業。怪不得,最終的白牡丹以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後綠葉託著嫩芽,宛若蓓蕾初放,甚是好看。

  白牡丹的品質

  白牡丹茶在萎凋的過茶健康程中,起到了微妙的生化反應,形成具有獨特的品質,表現出兩葉抱一芽,葉態自然,色澤深灰綠或暗青苔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佈潔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的形態特徵。開湯後,呈現出湯色杏黃或橙黃,葉底淺灰,葉脈微紅,湯味鮮醇的美感。白牡丹因其在加工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化變化,鮮葉水分蒸發後,細胞活力逐漸下降,氧化酶逐漸活躍,葉內有機物的合成與分解失去平衡,在強烈的呼吸作用下鮮葉開始進入發酵,單寧複合體氧化後,改變茶青原來的苦澀味和青氣,從而使色香味達到人們追求的境界。白牡丹感官品質要求級別品質高階特級一級二級外形嫩度葉張幼嫩毫心多而肥壯,茸毛密葉張尚嫩,毫白顯,茸毛尚濃葉張較粗,毫心瘦露葉張粗飄駐芽稀露整碎芽葉連枝葉緣垂卷,破張少,勻整芽葉連枝稍斷,葉緣略卷,有破健康茶張尚勻整芽葉部分連枝,葉緣粗卷,破張稍多,尚勻整葉張平展或稍折皺,破張多色澤灰綠或翠綠,色澤調和灰綠或翠綠色澤尚調和灰綠欠勻,有黃綠及暗紅片黃綠夾紅或枯綠暗雜淨度潔淨,無老梗、枳及臘葉無老梗、枳及臘葉無老梗、枳及臘葉,夾有少數嫩綠片、輕片無老梗、枳及臘葉,夾雜臘片內質香氣鮮爽,毫香顯純爽,有毫香純正,略有毫香微粗或帶青氣湯色淡杏黃,清澈杏黃,清澈深黃,尚清澈微紅滋味清甜醇爽,富有毫味尚清甜醇爽,有毫味醇厚平淡稍帶粗葉底葉色黃綠,葉脈紅褐,葉質柔軟鮮亮葉色灰綠,葉脈暗褐葉質挺嫩欠勻葉色綠雜,葉脈褐綠,葉質粗嫩欠勻葉色暗雜,葉質較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