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毛尖的沖泡方法

  鹿苑毛尖在沖泡方法技術上也是有自己的獨特工藝技術的,怎樣沖泡好鹿苑毛尖呢,具體有什麼好方法和技術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沖泡鹿苑毛尖,第一杯當倒掉,喝第二杯、第三杯時,其香味即沁入心脾。另外,如用正宗紫砂茶具沖泡鹿苑毛尖,品時啜會更得其味。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北宋梅堯臣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說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的情景。至於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創,已無從考證。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製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製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紫砂茶具的色澤,可利用紫泥澤和質地的差別,經過“澄”、“洗”,使之出現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黃泥呈硃砂色,梨皮泥呈凍梨色等;另外,還可通過不同質地紫泥的調配,使之呈現古銅、淡墨等色。優質的原料,然的色澤,為燒製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鍾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它坯質緻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因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澤限制,用它較難欣賞到茶葉的美姿和湯色。

  目前我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產於江蘇宜興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讚美。一般認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製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鹿苑毛尖品種

  鹿苑毛尖,屬黃茶類,產於湖北省遠安縣鹿苑寺。

  黃茶是中國特產茶類,生產歷史悠久,唐朝時就成為貢品,但真正大量生產發展是一九五四年以後。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的。黃茶的製作與綠茶相似,但多一道悶堆工序。由於悶堆,茶葉發酵,故屬於發酵茶類。其得名於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而葉色變黃,因此具有黃湯黃葉的特點。有代表性的黃茶具有茶身黃,湯色黃,味甘鮮爽的特點。黃茶製造歷史悠久,有不少名茶都屬此類。

  黃茶按製茶原料老嫩分為:“黃芽茶”:湖南洞庭湖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

  “黃小茶”: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毛尖。

  “黃大茶”:安徽金寨、六安黃大茶、湖北英山黃大茶和廣東大葉青茶、安徽的霍山黃大茶。

  鹿苑毛尖悶堆工藝研究

  通過4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研究了揉捻時間、茶葉含水量、悶堆溫度和悶堆時間對鹿苑茶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茶葉含水量、悶堆溫度和悶堆時間對茶多酚和葉綠素含量影響達到極顯著水平,而悶堆溫度和悶堆時間對蛋白質、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影響不顯著;茶葉含水量、悶堆溫度和悶堆時間之間兩兩互動作用對葉綠素含量影響較大;茶多酚和葉綠素含量隨茶葉含水量、悶堆溫度和悶堆時間的增加呈下降趨勢。應用L*a*b*表色系統描述幹茶和茶湯色澤,隨著茶葉含水量、悶堆溫度和悶堆時間的增加,幹茶和茶湯a*為負值,均呈上升趨勢;幹茶和茶湯b*均為正值,茶湯b*呈增加趨勢,幹茶b*變化趨勢不明顯。結合感官審評結果、品質成分和色澤分析,鹿苑茶最佳悶堆條件為:茶葉含水量40%左右,悶堆溫度35℃左右,悶堆時間7h左右。通過在鹿苑黃茶加工中分別進行15min,6h,9h,12h悶堆與不悶堆處理的比較,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變化。結果顯示,悶堆過程中,茶多酚和兒茶素含量隨時間的延長而減少加劇;氨基酸總量在悶堆前期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悶堆9h後茶多酚和氨基酸均有顯著下降,並有少量茶黃素和茶紅素產生;咖啡鹼含量變化不明顯。表明相同條件下,悶堆時間是黃茶滋味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黃茶濃醇鮮爽滋味主要是悶堆過程中多酚類物質和氨基酸協調變化所致。黃茶悶堆時間以6~8h為宜。黃茶因鮮葉原料嫩度差異而有黃大茶和黃小茶之分,但無論何種黃茶,悶堆都是形成其黃湯黃葉、醇厚鮮爽品質的關鍵工序。在黃大茶悶堆過程中,茶葉內含成分發生很大變化,葉綠素含量因熱化而引起的氧化、降解、置換等被破壞近60%,使綠色減少,黃色顯露,同時兒茶素類在悶堆中大量減少,而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含量變化並不大,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黃小茶因原料嫩度較好而在悶堆時間、方法上與黃大茶有較大區別,而且,相同工藝、相同悶堆條件下,不同悶堆時間對黃茶滋味物質的影響,尚未見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