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種植技術視訊

  大蒜的品種照鱗莖外皮的色澤可分為 紫皮蒜與 白皮蒜兩種。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

  一、大蒜的整地施肥

  大蒜是弦狀鬚根;吸水肥能力較弱,鱗莖又在土壤中生長、膨大,所以大蒜應選擇土壤疏鬆、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的地塊栽培。儘管大蒜的適應性較大,但還是以砂壤土為好。因砂壤土疏鬆,適宜根系發育,返青早,抽薹早,蒜頭大且辛辣味濃,起蒜容易。

  栽培大蒜的地塊在前茬作物收穫後立即耕翻晒垡,在播種前要再整地作畦。基肥應在耕翻之前施入。大蒜因生長期長,群體密度高,需肥量大,一般畝施優質有機肥如糞尿肥、廄肥等5000~8000千克;並配合20~30千克磷、鉀肥。有機肥料要充分腐熟,若使用生肥,發酵時會燒傷蒜根,還會引起地下蟲害,尤其是地蛆嚴重發生。要精細整地作畦,畦寬1.5~2米,以東西延長為好。

  二、秋播大蒜栽培技術

  ***1***播種

  ①適時播種。大蒜播種的最適時期是使植株在越冬前長到5~6片葉,此時植株抗寒力最強,在嚴寒冬季不致被凍死,併為植株順利通過春化打下良好基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種。長江流域9月份天氣涼爽,適於大蒜幼苗出土和生長。如播種過早,幼苗在越冬前生長過旺而消耗養分,則降低越冬能力,還可能再行春化,引起二次生長,第二年形成復瓣蒜,降低大蒜品質。播種過晚,則苗子小,組織柔嫩,根系弱,積累養分較少,抗寒力較低,越冬期間死亡多。所以大蒜必須嚴格掌握播種期。

  ②合理密植。密植是增產的基礎。蒜薹和蒜頭的產量是由每畝株數、單株蒜瓣數和薹重、瓣重三者構成的。應按品種的特點做到適當密植,使每畝有較多的株數。早熟品種一般植株較矮小,葉數少,生長期也較短,密度相應要大,以畝栽5萬株左右為好,行距為14~17釐米,株距為7~8釐米,畝用種150~200千克。中晚熟品種生育期長,植株高大,葉數也較多,密度相應小些,才能使群體結構合理,以充分利用光能。密度宜掌握在畝栽4萬株上下,行距16~18釐米,株距10釐米左右,畝用種150千克左右。

  ③播種方法。“深栽蔥子淺栽蒜”是農民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大蒜播種一般適宜深度為3~4釐米。大蒜播種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插種,即將種瓣插入土中,播後覆土,踏實;二是開溝播種,即用鋤頭開一淺溝,將種瓣點播土中。開好一條溝後,同時開出的土覆在前一行種瓣上。播後覆土厚度2釐米左右,用腳輕度踏實,澆透水。為防止乾旱,可在土上覆蓋二層稻草或其它保溼材料。栽種不宜過深,過深則出苗遲,假莖過長,根系吸水肥多,生長過旺,蒜頭形成受到土壤擠壓難於膨大;但栽植也不宜過淺,過淺則出苗時易“跳瓣”,幼苗期根際容易缺水,根系發育差,越冬時易受凍死亡。

  ***2***田間管理

  ①追肥。大蒜幼苗生長期雖有種瓣營養,但為促進幼苗生長,增大植株的營養面積,仍應適期追肥。由於大蒜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弱,故追肥應施速效肥,以免脫肥而出現葉尖發黃。大蒜追肥一般3~4次,分為:

  催苗肥:大蒜出齊苗後,施1次清淡人糞尿提苗,忌施碳銨,以防燒傷幼苗。

  盛長肥:播種60~80天后,重施1次腐熟人畜肥加化肥,每畝20~30擔,硫銨10千克,硫酸鉀或氯化鉀5千克。做到早熟品種早追,中晚熟品種遲追,促進幼苗長勢旺,莖葉粗壯,到爛母時少黃尖或不黃尖。

  孕薹肥:種蒜欄母后,花芽和鱗芽陸續分化進入花莖伸長期。此期舊根衰老,新根大量發生,同時莖葉和蒜薹也迅速伸長,蒜頭也開始緩慢膨大,因而需養分多,應重施速效鉀、氮肥***複合肥更好***10~15千克。於現尾前半月左右施入***可剝苗觀察到假莖下部的短薹***,以滿足需要,促使蒜薹抽生快、旺盛生長。

  蒜頭膨大肥:早熟和早中熟品種,由於蒜頭膨大時氣溫還不高;蒜頭膨大期相應較長,為促進蒜頭肥大,須於蒜薹採收前追施速效氮鉀肥。如:氮鉀複合肥畝施5~10千克,若單施尿素,5千克左右即可,不能追施過多,否則會引起已形成的蒜瓣幼芽返青,又重新長葉而消耗蒜瓣的養分。追肥應於蒜薹採收前進行,當蒜薹採收後即有豐富的養分促進蒜頭膨大。若追肥於蒜薹採收後進行,則易導致貪青減產。若田土較肥,蒜葉肥大色深,則可不施膨大肥。中、晚熟品種由於抽薹晚,溫度較高,收薹後一般20~25天左右即收蒜,故也可免追膨大肥。

  ②水分管理

  齊苗期:一般播種1周即齊苗。追施齊苗肥後,若田土較幹,可灌水1次,促苗生長。

  幼苗前期:幼苗期是大蒜營養器官分化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大蒜齊苗後進入幼苗生長前期,由於齊苗後灌水1次,加之長江流域地區此期也正值秋雨較多的時期,因此要控制灌水,並注意秋雨後田間的排水工作。

  幼苗中後期:以越冬前到退母結束為標誌。此階段較長,也正是大蒜營養生長的重要時期。越冬前許多地方降雨已明顯減少。土壤較幹,應澆灌1次;越冬後氣溫漸漸回升,幼苗又開始進入旺盛生長,應及時灌水,以促進蒜葉生長,假莖增粗。

  抽薹期:蒜苗分化的葉已全部展出,葉面積增長達到頂峰,根系也已擴充套件到最大範圍,蒜薹的生長加快,此期是需肥水量最大的時期,應於追孕薹肥後及時澆灌抽薹水。“現尾”後要連續澆水,以水促苗,直到收薹前2到3天才停止澆灌水,以利貯運。

  蒜頭膨大期:蒜薹採收後立即澆水以促進蒜頭迅速膨大和增重。收穫蒜頭前。5天停止澆水,控制長勢,促進葉部的同化物質加速向蒜頭轉運。

  ③中耕除草。可於播種至出苗前噴除草劑。撲草淨:對防除蒜地的馬唐、灰灰萊、蓼、狗尾草等有效。50%的撲草淨畝用藥100~150克。西馬津和阿特拉津:畝用藥120~240克。除草通:畝用藥35~6S克。

  對以單子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蒜田,每畝用大惠利120~150克於播種後5~7天***出苗前***加水30~50千克稀釋,晚間噴霧。以雙子葉闊葉草為主的蒜田,每畝用25%惡草靈120~150毫升,或24%果爾45~60毫升,於播種後7~10天***出苗前***加水40~60千克,晚間噴霧。蒜苗幼苗生長期,當雜草剛萌生時即進行中耕,同時也除掉了雜草,對株間難以中耕的雜草也要及早拔除,以免與蒜苗爭肥。

  ***3***採收

  ①採收蒜薹。一般蒜薹抽出葉鞘,並開始甩彎時,是收藏蒜薹的適宜時期。採收蒜薹早晚對蒜薹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採薹過早,產量不高,易折斷,商品性差;採薹過晚,雖然可提高產量,但消耗過多養分,影響蒜頭生長髮育;而且蒜薹組織老化,纖維增多;尤其蒜薹基部組織老化,不堪食用。

  採收蒜薹最好在晴天中午和午後進行,此時植株有些萎蔫,葉鞘與蒜薹容易分離,並且葉片有韌性,不易折斷,可減少傷葉。若在雨天或雨後採收蒜薹,植株已充分吸水,蒜薹和葉片韌性差,極易折斷。

  採薹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以採收蒜薹為主要目的,如二水早大蒜葉鞘緊,為獲高產,可剖開或用針劃開假莖,蒜薹產量高、品質優,但假莖剖開後,植株易枯死,蒜頭產量低,且易散瓣。以收穫蒜頭為主要目的,如蒼山大蒜採薹時應儘量保持假莖完好,促進蒜頭生長。採薹時一般左手於倒3~4葉處捏傷假莖,右手抽出蒜薹。該方法雖使蒜薹產量稍低,但假莖受損傷輕,植株仍保持直立狀態,利於蒜頭膨大生長。

  ②收蒜頭。收蒜薹後15~20天***多數是18天***即可收蒜頭。適期收蒜頭的標誌是:葉片大都乾枯,上部葉片退色成灰綠色,葉尖乾枯下垂,假莖處於柔軟狀態,蒜頭基本長成。收藏過晚,蒜頭嫩而水分多,組織不充實,不飽滿,貯藏後易乾癟;收藏過晚,蒜頭容易散頭,拔蒜時蒜瓣易散落,失去商品價值。收藏蒜頭時,硬地應用杴挖,軟地直接用手拔出。起蒜後運到場上,後一排的蒜葉搭在前一排的頭上,只晒秧,不晒頭,防止蒜頭灼傷或變綠。經常翻動2~3天后,莖葉乾燥即可貯藏。

  大蒜生長習性

  1、 溫度:喜冷涼,適宜溫度在-5-26℃。大蒜苗4-5葉期耐寒能力最強,時最適宜的越冬苗嶺。

  2、 光照:完成春花的大蒜在13小時以上的長日照及較高溫度條件下開始花芽和鱗芽的分化,在短日照而冷涼的環境下,只適合莖葉生長。

  3、 水分:喜溼怕旱

  4、 土壤和營養: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氣、保水排水效能強的肥沃壤土較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