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的正確種植方法是什麼

  菠蘿有它自己的特殊生長習性。絕大多數菠蘿具有蓮座狀葉叢。葉叢基部形成一個能蓄水的葉筒。不過菠蘿怎麼種植呢?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菠蘿的種植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菠蘿的種植方法

  繁殖方法

  菠蘿畝栽3800~4000株,需苗量極大,常用整形素催芽繁殖、營養體繁殖和組織培養3種方法。催芽時間與辦法:5~11月選具40釐米長的綠葉,通常卡因類40張葉,菲律賓品種35張葉的植株。每株用250毫克/升乙烯利加1%尿素與0.5%氯化鉀混合液25毫升灌心催芽,處理後第5天和第12天分別再用1200~1500倍和600倍~750倍整形素溶液25毫升灌心。

  營養體繁殖,常用小苗培育,即利用田間的小頂芽、小託芽、小吸芽和果瘤芽分類假植於苗圃培育後出國。利用採果後留在果柄上的小託芽生長培育成苗,利用老莖切塊繁殖和更新地老莖繁殖。組織培養育苗,用Ms培養基,在室溫30℃、光照12小時或自然光照培養室內培養。

  栽培管理

  菠蘿優質豐產的技術要點:一是選好園地,選坐北朝南,陽光充足、水源豐富、交通方便之地作商品生產基地。二是科學種植,種前,對瘠薄土壤進行改良,施足基肥;選壯苗種植。密度,卡因類畝栽3000~4000株,皇后類4000~5000株。三是種後加強肥水管理,施肥量,廣西每畝施氮42.2公斤,施磷26.8公斤,施鉀38.5公斤,N∶P2O5∶K2O=1∶0.62∶0.9;施肥時期,通常12月~翌年2月抽蕾前施促蕾肥,採果後7~8月施壯芽肥;在促蕾肥、壯芽肥之間施壯果催芽肥;每年4、6、7、9月各施一次葉面肥,5、8月各2次追肥,用1%尿素加0.5%硫酸鉀溶液;採果後施基肥。

  種植方法:

  1、雙行式,常用的畦和溝共150cm寬,雙行單株排列。它的優點是:畦溝較寬鬚根能夠向外擴充套件,畦上的株行距比較均勻,莖基互相擠靠,葉片伸展成半球面,能充分利用陽光,又易形成行間“自蔭”環境,減少畦溝雜草,方便管理。用這種方式種植菠蘿一般溝寬100-110cm,小行距40-50cm,株距隨密度而變動。如果每667m2種植3500-4000株,株距20cm,每667m2種植4500株,株距15cm左右。

  2、三行單株排列的畦和溝共170cm寬,其中畦面寬120cm,小行距35-40cm,株距隨密度而變,一般在20-25cm之間,這種方式,植株個體營養面積均勻。

  3、四行式,一般採用200cm寬畦,寬窄行排列種植,寬行100cm***其中溝寬50cm***,窄行50cm***其中溝寬20cm***,形成的小畦面上以25cm株行距種植,每667m2植4500-5000株。它的優點是:畦上有溝,植株封行後,這個小溝既排水又保水,有利根系生長;大行距較寬,方便行人操作,窄行兩側葉片受人為傷害少,霜凍時葉片受害大為減輕,大果多在此兩行中間獲得。

  水分管理要及時排灌,防澇抗旱。四是做好其他各項管理,如為不影響果實生長髮育,應適當的除芽和留芽;為促花要進行催花;為提高果實重量和品質要噴果,在小花全部謝花後,用50毫克/升赤黴素加0.5%尿素液噴果,過20天噴第二次,噴70毫克/升赤黴素加0.3%尿素液。為使果實成熟一致,果實發育到七成熟時,用乙烯利300毫克/升噴果催熟。

  病蟲防治

  菠蘿常見病害有凋萎病、黑腐病、苗心腐病。

  凋萎病:植株發病後,葉片變軟下垂,葉色淡綠至紅色,基部腐爛,最後全株枯死。此病是粉介殼蟲為害所引起。防治方法:首先要嚴格注意不用病苗繁殖。其次要及時撲滅粉介殼蟲,定植時用500倍樂果溶液浸頭,倒置晾乾後種植。種植後發現粉介殼蟲為害,要及時噴樂果500倍液,或25%中科美鈴1500倍液。再則,菠蘿 園若發現病株,要及時挖除,以防蔓延。

  黑腐病:受害果心變黑,逐漸擴大至全果腐爛,病菌多由摘芽處及採果的果柄傷口侵入。防治方法:注意不要在雨天打頂及採果,以減少病菌入侵機會。此病也是貯藏菠蘿鮮果的主要病害。

  苗心腐病:幼苗爛心死亡。主要是堆放發熱或積水引起。防治方法:避免種苗堆放過久,特別是遠途運輸過程中應儘量減少堆放過久,以免因高溫、高溼或不透氣致發熱傷苗。運到目的地後即刻攤開,略晒1天~2天后再種植,要避免雨天種植,注意深耕淺種。

  菠蘿的價值

  藥用價值

  菠蘿性平,味甘、微酸、微澀、性微寒,具有清暑解渴、消食止瀉、補脾胃、固元氣、益氣血、消食、祛溼、養顏瘦身等功效,為夏令醫食兼優的時令佳果,不過一次也不宜吃太多。***李時珍《本草綱目》***

  菠蘿含有一種叫“菠蘿朊酶”的物質,它能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溶解阻塞於組織中的纖維蛋白和血凝塊,改善區域性的血液迴圈,稀釋血脂,消除炎症和水腫,能夠促進血迴圈。尤其是過食肉類及油膩食物之後,吃些菠蘿更為適宜,可以預防脂肪沉積。

  菠蘿蛋白酶能有效分解食物中蛋白質,增加腸胃蠕動。這種酶在胃中可分解蛋白質,補充人體內消化酶的不足,使消化不良的病人恢復正常消化機能。這種物質可以阻止凝膠聚集,可用來使牛奶變酸或軟化其他水果,但這種特點在烹飪中會被減弱。

  此外,菠蘿中所含的糖、酶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對腎炎和高血壓者有益,對支氣管炎也有輔助療效。由於纖維素的作用,對便祕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當出現消化不良時,吃點菠蘿能開胃順氣,解油膩,能起到助消化的作用,還可以緩解便祕。除此之外,菠蘿富含維生素B1,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感。

  菠蘿汁有降溫的作用,並能有效預防支氣管炎,但是發燒最好不要食用。經醫學研究,自古以來,人類就常常憑藉菠蘿中含有的菠蘿蛋白酶來疏緩嗓子疼和咳嗽的症狀。菠蘿皮中富含菠蘿酶,有豐富的藥用價值,據國外專家20多年實驗,長期食用菠蘿皮,心腦血管,糖尿病發病率顯著降低,並有一定的抗癌效果。尚含一種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

  食用價值

  菠蘿作為鮮食,肉色金黃,香味濃郁,甜酸適口,清脆多汁。菠蘿果實除鮮食外,多用以制罐頭,因其能保持原來風味而受到廣泛喜愛。加工製品菠蘿罐頭被譽為“國際性果品罐頭”,還可製成多種加工製品,廣受消費者的歡迎。

  菠蘿和一些水果一樣,吃了會讓一部分人過敏,過敏反應最快可以在15分鐘內發生,這樣的症狀被稱為“菠蘿病”或者“菠蘿中毒”。比如腹痛,腹瀉、嘔吐、頭痛、頭昏、面板潮紅、全身發癢、四肢及口舌發麻,過敏比較嚴重的還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等反應。

  把菠蘿泡在鹽水裡再吃,還能使其中所含的一部分有機酸分解在鹽水裡,去掉酸味,讓菠蘿吃起來更甜。也可以放在開水裡煮一下再吃。菠蘿蛋白酶在45℃~50℃就開始變性,到100℃時90%以上都被破壞;甙類也同時可被破壞消除;5-羥色胺則溶於水中。經煮沸後口味也得到改善。每次吃菠蘿不可過多,過量食用對腸胃有害。初次吃的寶寶只吃餅乾大小的一塊,如果無異常,下次可適當加量。

  菠蘿的名稱由來

  首先,菠蘿一名的起源與波羅密***蜜***有關。漢語中波羅密***蜜***一詞一為佛教用語,指到達彼岸;二指一種熱帶水果,現今被規範成菠蘿蜜。菠蘿蜜***或波羅密、蜜***是原產於印度,很早就傳人東南亞和中國***唐代,一說南北朝傳人***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熱帶水果。今又叫木菠蘿、樹菠蘿、天波羅等。波羅蜜***密***與佛教有關,而佛教是源於印度,後傳人中國並中國化了的大宗教。波羅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譯的結合。最初譯為波羅密多,後“多”字省略。指稱果樹的波羅密後又因其果實又大***如冬瓜大***,又甜,便稱為波羅蜜。

  其次,用波羅蜜指稱菠蘿還與佛教塑像聯絡密切。親手削過菠蘿皮、吃過菠蘿的人便知道,菠蘿果實的外殼有許多六角形***或六邊形***刺結瘤或日果刺,即小花的遺蹟,頗像佛祖、菩薩塑像頭部頭髮的螺髻***如樂山大佛像,大足石刻佛像,各種石雕佛像***。在佛教史上多數石刻佛像與生活中的佛教僧人和尚尼姑不同,後者一般剃為光頭。而佛像多塑成有發並梳成螺髻,當然也有戴帽、頭巾的、光頭的。可以想像中國古人因受佛教影響,便把這種來自西方由西方人傳人的美洲水果稱為波羅蜜,後又簡稱為波羅。

  再次,有一位叫馬可·波羅的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響很大。他來自義大利,元初來華在中國呆了十幾年,回去後寫了一本《馬可·波羅遊記》,激起西方人對中國的極大興趣和熱烈嚮往。所以,叫這種水果***pineapple***為菠蘿***波羅***還有一點洋味,與它由西方***人***傳來吻合。

  美洲菠蘿初傳人時與由印度、東南亞傳人的菠蘿蜜有些混淆。但這兩種熱帶水果實在差別很大,於是人們對它的稱謂也漸漸分開。清乾隆年間的李調元在《南越筆記》卷十三中說:“粵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羅,橫梗如拳,葉多刺,足衛衡宇”。可知這時又指稱美洲水果的波羅蜜已簡約為波羅;前面並加限制詞“山”,表示它可栽種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吳其在其所著《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一中說:“露兜子產廣100東,一名波羅”。他接著講:“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子。其葉去皮存筋,即波羅麻布也”。這大概是最早單獨稱其為波羅的記載。

  帶草頭的“菠蘿”一詞大概最早出現於清嘉慶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對它無任何解釋。所以這時波羅已開始被文人們加上草頭,表示它是植物、水果。民國年問出版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辭海修訂本》均立有“波羅”條,其解釋已近當代。可見民國時又簡化為波羅。直到解放後出的詞典、辭典等才把它正式確定規範為“菠蘿”。

>>>下一頁是菠蘿怎麼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