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的種植方法

  猴頭菇,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餚,肉嫩、味香、鮮美可口,那麼,大家知道它是怎麼種植的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猴頭菇的種植條件:

  1.營養

  猴頭菇屬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強。能廣泛利用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及維生素等。人工栽培時,適宜樹種的木屑是最經濟而優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殼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麩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還有尿素、蛋白腖、銨鹽、硝酸鹽等。

  生長髮育過程還要適宜的C/N比,菌絲生長階段以25:1為宜;子實體生育階段以35-45:1最適宜。此外,猴頭菌在生長中還要吸收一定數量的磷、鉀、鎂及鈣等礦質離子。

  2.溫度

  猴頭菇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6-34℃,最適溫度為25℃左右,低於6℃,菌絲代謝作用停止;高於30℃時菌絲生長緩慢易老化,35℃時停止生長。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為12-24℃,以18-20℃最適宜。當溫度高於25℃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或不形成子實體;溫度低於10℃時,子實體開始發紅,隨著溫度的下降,色澤加深,無食用價值。

  3.水分和溼度

  培養基質的適宜含水量為60-70%,當含水量低於50%或高於80%,猴頭菇原基分化數量顯著減少,子實體晚熟,產量降低。對相對溼度的要求,菌絲培養髮育階段以70%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則需要達到85-90%,此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而潔白。若低於70%,則子實體表面失水嚴重,菇體幹縮,變黃色,菌刺短,伸長不開,導致減產;反之空氣相對溼度高於95%,則菌刺長而粗,菇體球心小,分枝狀,形成“花菇”。一個直徑5-10cm的猴頭子實體,每日水分蒸發量達2-6g。

  4.空氣

  猴頭菇屬好氣性菌類,對CO2濃度反應非常敏感,當空氣中CO2濃度高於0.1%時,就會刺激菌柄的不斷分枝,形成珊瑚狀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鮮的空氣極重要。

  5.光照

  猴頭菇菌絲生長階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無光條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實體生長階段則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強度在200-400lx時,菇體生長充實而潔白,但光強高於1000lx時,菇體發紅,質量差,產量下降。

  猴頭菇子實體的菌刺生長具有明顯的向地性,因此在管理中不宜過多地改變容器的擺設方向,否則會形成菌刺捲曲的畸形菇。

  6.酸鹼度

  猴頭菇屬喜酸性菌類,菌絲生長階段在pH2.4-5的範圍內均可生長,但以pH4最適宜。當pH在7以上時,菌絲生長不良,菌落呈不規劃狀。子實體生長階段以pH4-5最適宜。

  :

  1.品種選擇

  栽培的主要品種有C9、H11、H5.28、H401、H801、Hsm。出菇快,產量較高的優良菌株主要有C9、H5.28。

  2.栽培季節

  猴頭菇的栽培季節,應根據其子實體生長溫度以16-20℃為最適宜的特點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一般春秋兩季均可栽培,華南地區春季在2-3月開始接種,秋季以9-10月接種栽培為佳。

  3.培養料的配製及裝袋

  培養料的配製:

  1.培養料的配方:

  ① 棉籽殼50%,木屑30%,麥皮16%,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② 草粉50%,木屑26%,麥皮20%,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③ 木屑69.5%,麥皮25%,黃豆粉2%,石膏或碳酸鈣2%,糖1%,尿素0.5%。

  配製時,先將主料拌和均勻,再將其它輔助料如石膏粉、過磷酸鈣或糖等溶解於水後,緩慢噴灑入培養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達到70%左右。拌料後,將料堆成堆稍悶半小時,使料充分溼潤,而且吸水均勻,防止乾溼不勻現象。因為猴頭菇喜歡酸性,培養料中不宜加石灰,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間。

  2.裝袋:前裝培養料的塑料袋規格不一,但以15×55cm的低壓聚乙烯塑料袋常用,每袋可裝乾料0.2-0.25kg。裝料前先將袋口一頭用線繩紮好,裝料時將料壓實,上下鬆緊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乾淨,以避免雜菌從袋口侵入。裝滿料後,從中央打上通氣接種孔,再用線繩將另一口紮緊。

  4.培養料的消毒:

  採用高壓消毒滅菌,也可採用常壓滅菌,當溫度達到100℃後,保持14h以上,停火後再密閉4-6h。

  5.播種發菌

  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每袋接5個穴,接種後,將菌筒搬入培養室,按“井”字形堆疊發菌,培養室內溫度維持20~25℃,空氣溼度65%左右,遮光培養。於菌絲生長旺盛期***接種後15天左右***,溫度降低至20℃左右。經20-28天培養,菌筒的菌絲基本長滿,應及時將菌筒搬入菇棚進行催蕾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