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的製作工藝

  鐵觀音茶,原產於福建省安溪縣,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既是一種珍貴的天然茶飲,又有很好的美容保健功能。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鐵觀音的製作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鐵觀音的製作方式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麼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著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才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鑑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一、茶葉基本成份:

  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等11種礦物質。

  二、茶葉基本成份之功能:

  兒茶素類:

  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咖啡因:

  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複合物;茶湯冷後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礦物質:

  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1.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2.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3.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鈣的利用。因不溶於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維生素:

  1.類胡蘿蔔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才可補充。

  2.B群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其他機能成份:

  1.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2.皁素抗癌、抗炎症功效。

  3.胺基酪酸於製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產生,使喝茶可以防高血壓。

  鐵觀音的加工工藝

  鐵觀音茶的泡飲方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須嚴把用水,茶具,沖泡三道關。“水以石泉為佳,爐以炭火為妙,茶具以小為上”,意思就是水以山泉水最好,茶具以小巧方便為佳,如果用炭火來燒水那是最好不過。如果你喝茶比較少或者是剛開始喝茶,最好是不要喝,要是想得話,喝完茶葉要吃點甜的食物鐵觀音的檔次只有通過喝才能辨別出來,香味也是慢慢品出來的。鐵觀音最好用蓋碗泡,水儘量用純清水來泡,水溫九十度左右為宜,第一道水洗茶和暖杯,第二道水十五秒為香,以後每道順延十五秒,最好不超過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無明顯茶香後屬茶渣,雖有味實無保健之效,鐵觀音非越久越好喝,茶香回味為好茶獨有,所以品茶以新茶為佳,且上好鐵觀音有酸度,若久存則酸度漸失去。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為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0—45%;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一7月上旬***為夏茶,產量佔15—2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一8月下旬***為暑茶,產量佔25—3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一l0月上旬***為秋茶,產量佔25—30%。有個別地方由於氣溫較高,還可生產一季冬茶,冬茶顏色較青綠,滋味也較青,產量不多。製茶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捎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為最優。

  鐵觀音  鐵觀音茶的採製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 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 俗稱“開面採”,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採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晒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捲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涼青、晒青、涼青:鮮葉按標準採收進廠經過涼青後進行晒青。晒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為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葉色轉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6—9%左右為適度。然後移入室內涼青後進行做青。

  做青: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再經過攤置,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伴隨著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鐵觀音鮮葉肥厚,要重搖並延長做青時間,搖青共3—5次,每次搖青的轉數由少到多。搖青後攤置歷時由短到長,攤葉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搖青必須搖到青味濃強,鮮葉硬挺,俗稱“還陽”,梗葉水分重新分佈平衡。第四、五次搖青,視青葉色、香變化程度而靈活掌握。做青適度的葉子,葉緣呈硃砂紅色,葉中央部分呈黃綠色***半熟香蕉皮色***,葉面凸起,葉緣背卷,從葉背看呈湯匙狀,發出蘭花香,葉張出現青蒂綠腹紅邊,稍有光澤,葉緣鮮紅度充足,梗表皮顯有皺狀。

  炒青: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抓緊進行。

  揉捻、烘焙:鐵觀音的揉捻是多次反覆進行的。初揉約3—4分鐘,解塊後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幹,不粘手時下焙,趁熱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縮等手法,經三揉三焙後,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氣斂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層白霜。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為止。最好才焙火烤乾成品。

  簸揀:慢烤後的茶葉最後經過簸揀,除去梗片、雜質即為成品。

  鐵觀音搖青技術

  以下以鐵觀音初制搖青技術為例具體解釋:

  1 “走水”獲高香 “保青”是關鍵

  搖青是制好鐵觀音的關鍵,而“走水”又是搖青的主要目的之一。所謂“走水”,即通過搖青,使“嫩梗中所含有的相當數量的芳香物質”和含量比芽葉高出l—2 倍的氨基酸和非酯型兒茶素隨水分擴散到葉片,使之與葉子裡面的有效物質結合,一道轉化成更高更濃的香味物質,這也是烏龍茶高香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走水” 的進行,除了要求葉子要處於運動狀態,還要求梗葉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和保持葉肉細胞的生理機能***親水能力***,也就是茶農所說的“保青”。相反,若過早喪失葉肉細胞的生理活性,就叫“死青”,“死青”就制不出好茶來,因其“走水”無法進行,葉子在搖青過程中得不到水分的補充,葉子失水過多,製成茶外形乾枯、內質香味較低淡。

  2 搖青操作的“三守一攻一補充”

  鐵觀音搖青操作上素有“三守一攻一補充”之說法,即第一、二次搖青宜輕,轉數不宜過多,停青的間宜短,一般第一次搖3分鐘,第二次搖青5分鐘,以免使水分散失過多,以保持青葉的生理活性,使萎凋後的葉子能慢慢復“活”過來。到第三、四次搖青則要搖得重,搖得足夠,使葉緣有一定的損傷,有青、臭氣散發上來,一般第三次搖青10分鐘,第四次搖青30分鐘。“一補充”則是在第四次搖青搖得不足,葉子“紅變”不夠時,再補搖一次。每次搖的轉數應由少到多,停青時間也是由短到長。第一、二、三次停青停到青氣消失,表面葉子萎軟下來之後,就要及時搖“活”,以免葉子因水分散失過多而“死青”。

  3 鐵觀音搖青中“消水”程度的掌握

  “消水”即茶青的水分喪失情況。“消水”適度的掌握,是搖青的技術所在。在搖青攤涼過程中,若攤涼太久,不及時搖“活”,致使搖青葉失水過度,手握葉子有沙沙響聲,並有枯燥感,就叫“盡水”。若搖青過程中停青不足,水分散發不夠,搖青葉還有“假活”現象,芽仍挺立飽水,手握有梗斷之覺,這樣就行殺青,就叫“大水”。“盡水”葉製出的成茶,外形鬆懈,色澤枯黃。“大水”葉製出的成茶,外形也不夠緊結,色澤青灰。二者的品質都比較差。

  “消水”適度的掌握,往往因季節、氣候及品種的不同而異。鐵觀音搖青“消水”適度的掌握,應掌握“春消、夏皺、秋水守牢”的原則,因為春季氣溫低、溫度大,茶青肥壯多水,做青過程中水分應蒸發多一些,即在搖青時可搖得重一些,停青時間長些,待到做青適度時,梗葉要“消”即嫩梗外觀乾癟柔韌,折而不斷,這時才會有濃郁的香氣。至於夏、暑茶園氣溫高,水分蒸旋陝,失水應少一些,梗葉略皺,發酵適度即可。秋茶因含水分少,只有保持鮮靈陛,才會形成高強香氣,所以至做青適度時,梗葉仍略有光澤,才能體現秋茶的秋香特色。

  4 “發酵”程度的掌握

  據老茶農的經驗認為:“發酵”程度的掌握。應做到“春秋等香,夏暑等紅”的原則,因為春秋委節氣溫比較低,葉子變紅較慢,幫搖青可搖到梗葉水“消”,有較高的清花香顯露,再行殺青。而夏、暑茶氣溫較高,葉子邊搖邊“發酵”,就不能等“梗葉消,有高香”了。而主要是看葉子紅變適度時,就要立即殺青,否則變會“發酵”過度,降低品質。

  5 低溫低溼的北風天

  北風天是制高階茶的好天氣。因為在這種天氣下,葉子中的多酚類的酶促氧化進行得比較緩慢,葉子發酵比較慢,搖青可搖到“梗葉消”,使葉子裡面的內含物能充分轉化為成茶的香氣和滋味物質,同時,在低溫低溫隋況下,葉子內含物的化學變化比較緩慢,物質的轉化,積累大於消耗,並有利於搖青時的“保青”,使“走水”能順利進行。梗中豐富的有效物質能得以充分的利用,所以說“北風天”是制觀茶的好天氣。

  總之,要制好鐵音,應“天、地、人”相配合。天即“天時”,也就是製茶的和天氣。地即“地利”,是指鐵觀音特定的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及良好的鮮葉原料,這也是制優質鐵觀音的先決條件。再者是人,人要“人宜”,即製茶的技術水平,要制好鐵觀音,就要懂得“看青做青”,要掌握好搖青工序的操作要領及程度,這是制好鐵觀音的主觀因素。

  鐵觀音的正味、消青與拖酸茶的區別

  作為茶葉界中的重量級品種,鐵觀音業界的技術潮流變化是比較快的,從過去的傳統茶再到輕發酵工藝的流行,輕發工藝隨後又分化為正炒、消青、拖酸三種類別,其中消青又衍生“消正”、“消酸”兩個小類。這幾種茶無論在外觀、香氣、口感方面都有較顯著的風格差異。 ­

  1、正炒:幹茶顯黑、色澤較暗不鮮活,視覺觀感顯得較差。 ­

  2、消青:幹茶一般顯烏綠,色澤鮮活度普遍較高,視覺觀感較好。 ­

  3、拖酸:幹茶多顯青綠,色澤鮮活度普遍較高,觀感與消青茶的差異並不是很大,因此較難從外觀上區分 ­

  鐵觀音的香氣的區別 ­

  1、正炒:通常正炒茶蓋香不易顯現,即便是上等品,首泡蓋香一般也較為闇弱、二水清晰些、三水最強化,屬於富有後勁的風格——但從香氣來講,正炒以幽香風格多見、強度也很難同消青產品相比。茶湯香氣同樣較為淡雅,風格含蓄多見。 ­

  鐵觀音2、消青:消青茶蓋香清晰,上品蓋香或風格張揚、或含蓄,但都很容易感知——優品香氣高雅。但近幾年蓋香極尖銳、霸氣的鐵絕跡,接觸過等級最高的茶品,香氣為極幽細風格,香氣一縷、極富穿透力。不過這類茶也極罕見,不建議追求。總體來說,消青茶容易做到蓋香清晰高揚,茶友也最容易接受。 ­

  3、消正:香氣靠近正炒風格;消酸:洗茶後聞葉底,會有明顯的酸香,這種酸香普遍令人愉快;一水後酸香消失,茶湯則不帶酸味。 ­

  4、拖酸:洗茶聞葉底,酸味很明顯,拖酸茶一般有明顯的拖味,這種茶有致命的缺陷,工藝沒有保留的價值。 ­

  概要:論香氣的高揚程度,拖酸排第一,消青排第二,正炒排第三;論香氣的高雅程度:正炒排第一,消青第二***高階品亦可並列第一***,拖酸末流沒法比。 ­

  備註: ­

  鐵觀音香氣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就是“清”,“清”的內涵是指毫無雜味——它可以沒有明顯香氣,但一定不能有雜味。上等品必須要做到香清,所以大家會體會到,一些很高等級的鐵,香氣反而顯淡,但仔細聞之,會感覺清新高雅。一旦蓋香有雜味,那麼即便香氣再高揚等級也上不去。 ­

  香氣“清”的鐵觀音原料純淨度極好,茶青來自同一區域,且採摘規範;相反,如果不同區域的茶青混合,或者採摘長短不齊,那麼很容易帶來雜味。 ­

  鐵觀音的口感的區別 ­

  1、正炒:正炒茶湯水溫和,原因在於發酵程度稍高,刺激性小,喝著很舒服的感覺。但是品飲時會感覺茶湯本身不夠香,味道也相對不飽滿;但品飲之後強勁的回甘湧現,普遍都帶生津感,呼吸之間口腔中感覺香氣明顯——簡單點說,品飲後的感覺好於品飲時的感覺,觀音韻的說法,更明顯是針對正炒與傳統工藝茶品的。正炒中的極品鐵,茶湯***即化為回甘,幾乎來不及細細品味口中就芳香四溢——但聞茶湯本身,你會感覺它的香氣往往不是很明顯。另外,正炒鐵的茶湯在4水後普遍都會發甜,明顯的甜感。 ­

  非常不幸的是,由於正炒或偏正炒風格的鐵觀音,香氣不高揚,鮮爽度也不高,很多茶友都不喜歡此種風格,但目前安溪地區高價位的頂尖茶品幾乎清一色是正炒觀音,甚至有不少製茶者認為茶品若香氣高揚就流於俗氣,而應該高雅耐品,這種觀點見仁見智,但可以反映出業界的最新風尚。 ­

  2、消青:消青茶湯的湯香多見濃郁,茶湯色澤青綠帶黃,外觀較好。口感也較為濃郁,優品以柔細、稠滑見長,適合在口中細細品味,飲後回味甘爽,但無法與正炒茶相比。偶也有消青茶有茶湯發甜現象,但比例很低。 ­

  消青工藝比較容易做到香氣高揚,茶湯細膩,較為討好,目前仍居於市場主導地位。 ­

  拖酸:喝了容易讓人產生反胃感,而且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這種不適感就越嚴重——茶友若剛開始接觸,可能還不容易體會,可一旦有此體驗後,一般都不會考慮拖酸茶了。即便拖得好的茶,也不耐儲存。 ­

  對於茶友來說,選擇何種茶品的決定權應該是自己的味蕾而非他人建議,因為人的味蕾最誠實,不喜歡正炒即不選它,儘管它代表未來趨勢。選擇自己喜好的風格,你會有一個愉快的品茶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