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都茶文化的基本特點

  巴蜀成都是茶文化的搖籃。那麼成都茶文化有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成都茶文化的特點,一起來看看。

  成都茶文化的特點

  成都茶館的格局和氣氛與其他地方的茶館比較很有差別,說它是屬於“下里巴人”型別的吧,它也都設有雅間,可供各類人等消費。四川作家陳世鬆寫了一本書《天下四川人》有比較,他介紹北方茶館是高方桌長條凳提樑壺泡茶,正襟危坐,喝得累人寡味。川東一帶,喝老蔭茶,一根根的長木板凳,純屬喝水解渴歇口氣的,是“無茶無座”***成都人不認為老蔭茶是茶***。南方的茶館裝潢華麗,待客以自制的點心為主,是“有座無茶”。成都的茶館“有座、有茶、有趣”。我也有同感,這裡的茶館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一個“俗”字,不是庸俗,是通俗,是民俗,是俗的安逸。你看,那桌子椅子都是幾千年人體工程學的光輝成果,竹製的扶手椅完全符合人的關節屈伸,但是又不像沙發或躺椅那麼會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讓你舒適的呆上一整天也不疲倦。就是那竹椅本身,也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要想領略老茶館的味道你可以到公園的河邊邊上的茶鋪去。最好的地方是都江堰的南橋邊上,那裡人多,風景好,河水、大樹、茶座、小吃一應俱全,隨時隨地熱鬧非常。

  在成都的茶館裡,人們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長,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館的靈魂。過去泡茶館的故事我就不說了。現在茶館裡的內容和故事儘管沒有上個世紀那麼豐富,也還是很有味道的。正所謂“杯裡乾坤大,茶中日月長”,小茶館大社會,這裡匯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來北往之風。茶館的社會屬性十分複雜,到此的人群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自有雅俗共賞之意。生意人在此可以談生意,退休者在此可以磨時光,朋友們到此可以敘舊情,戀人們到此可以訴情懷,家人們到此可以樂融融。

  成都茶文化最有特色的是茶博士,其實就是摻茶跑堂的。唐代《封氏聞見錄》:“茶罷,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四川的茶倌摻茶技藝高超,還有許多絕活,前些天還有外地的幾個女子到成都打擂比武,據說打了個平手。他們擺茶船,放茶碗的動作一氣呵成,他們可以把裝滿開水,有一米長壺嘴的大銅壺玩的風車斗轉,他是先把壺嘴靠攏茶碗,然後猛地向上抽抬,一股滾水向直瀉而下的水柱衝到茶碗裡,再然後他伸手過來小拇指一翻就把你面前的茶碗蓋起了,那手法硬是叫絕。他們表演的花樣有什麼“蘇秦背月”“蛟龍探海”“飛天仙女”“童子拜觀音”。。。。。。,讓人眼花繚亂。技術高超的可以扭轉身子把開水注到距離壺嘴幾尺遠的汽水瓶裡,剛好灌滿,外面點滴不留,和古文裡那個賣油翁的技術不相上下;他們生活在茶館,接觸社會各階層,見聞廣博,知識面廣。城市裡的道路交通、新聞軼事他們都曉得,因此被茶客呼為“茶博士”。如今在全國各地打工的四川茶博士很多,不過他們靠的主要是一手摻茶技藝,而不是博學多識了。

  一般準備到茶館裡“泡”上半天一天的人物,都是喝二花、三花的老顧客,就是二級、三級花茶。因為花茶是老茶葉加上茉莉花熏製的,不但價格便宜,三五塊錢一碗,還經得起長時間的浸泡,你就是坐在那裡喝上一天,茶鋪也是笑臉侍候,你隨時可以大聲的吆喝“摻茶”……“來了,沒注意,先生對不起了”……普通花茶和綠茶一般都是用蓋碗茶來喝。茶蓋謂天,茶船謂地,茶杯喻人,茶水衝上,蓋子一蓋,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說多有講究。

  現在成都茶館的茶具也發展了,因為有一些要享受陽春白雪的老闆們到茶館談生意,要坐包間,喝幾十元一杯的高檔茶,而高階茶葉講究個美觀高雅,於是茶館裡就有了水晶玻璃杯子。點上一杯雀舌,那茶葉被水一衝,立刻厚厚地浮在水面上,好像一群要伸出頭的小魚苗,慢慢地它們又一個一個直立著沉下去,立在杯子底下一層,一看就是好茶。老闆們喝花茶要喝“碧潭飄雪”,玻璃杯子上面飄起一層白白的茉莉花,杯底鋪著一層嫩綠的茶葉,看著都爽心悅目,喝到嘴裡香純濃郁。還有近年發明的“青山綠水”,就是過去農民喝的野茶——苦丁茶的嫩葉製作的,如今成了高檔的飲料,也要用玻璃杯子承裝才有碧綠味道。我還聽說,有一個生意人,過去租寫字間辦公,每月幾千元的租金,後來他到茶館裡開了個雅間,在那裡接待客人,每天支付茶錢就行了,還有人伺候,你說這成都人精不精明?

  成都的茶館熱鬧,賣瓜子,賣花生,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搓麻將,打長牌,談生意,悶瞌睡,寫文章,百業千行都對茶鋪情有獨鍾。四川人偏要擠到一起到茶館裡找感覺,所謂“鬧中取靜喝杯茶去,忙裡偷閒拿杆煙來。”成都人的消遙派頭可見一斑。

  成都茶文化的起源

  在中國這塊人傑地靈的土地上,又是誰最先發現茶樹、學會飲茶的呢?眾多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起於巴蜀。

  周朝時期,巴蜀地區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最適宜茶樹生長。基於這種原因,巴蜀地區的茶樹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巴蜀就成為茶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巴蜀一帶也就成了茶樹種植的中心地帶。當時巴蜀地區居住的部落除了巴人和蜀人以外,還有其他十多個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他們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中,大量接觸到茶樹。他們漸漸發現,茶葉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解渴降暑、提神息熱,是一種很好的飲料。自此,飲茶蔚然成風。據《華陽志》記載,周武王伐紂時,巴蜀等西南小國還將其所產茶葉當成貢品獻給周武王,使周武王大開眼界,同時周武王也養成了飲茶的習慣。在周武王的倡導下,華夏大地開始普遍飲茶。

  成都茶文化的歷史

  巴蜀飲茶習俗源於先秦,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蓋、茶船子的“三年頭”茶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茶館、茶肆在蜀中更是歷史悠久,遍佈巴蜀城鄉和街巷,極富特色,或隱於鬧市,或立於郊野,置身於其中,不但可以品茗養性,還可以聽評書、看圍鼓,充分體味巴蜀的風土人情。

  中國茶道從創始以來,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禪茶一味’這四個字足以形象地說明禪與茶的關係,坐禪和品茶是一個道理,都可以靜心修身。”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副祕書長、巴蜀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長明說。四川的禪茶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蜀中禪茶與日本的茶道有著極深的淵源。

  “禪茶一味”是在宋代由郫縣人、成都昭覺寺住持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的,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村田珠光正是在圓悟克勤的影響下,悟出“茶禪一味”的真諦,成為日本茶道精神。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後,他的老師一休禪師將圓悟克勤禪師手書的“禪茶一味”遺墨傳付與他。

  日本茶道中的“茶禮”,普遍的說法是來源於成都大慈寺的“無相禪茶之法”。當年,昭覺寺圓悟克勤禪師的師父、綿竹人五祖法演曾在成都大慈寺學習佛教經論及佛門禮儀,對大慈寺歷代相傳的茶禮也十分熟悉。他離開大慈寺到湖北省黃梅縣五祖山講禪,向同門師弟劉元甫談及大慈寺的茶禮,劉元甫以此寫了一本《茶道清規》,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飲茶理論。

  與禪茶相比,道茶偏重於長生保命、益壽延年之功果。陸羽在《茶經》中說:“茶生蜀山青城山丈人峰,為茶中上品。”相傳南朝著名的煉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過道,他在《雜錄》中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神農本草經》中又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斷,茶的飲用和藥用功效,青城道士們很早就已經掌握並運用。

  蒙頂山又稱作蒙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時期被列為貢品,作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因此,蒙頂山有著世界茶文化聖山之稱。

  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主要品種有甘露、黃芽、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五種傳統名茶及特級綠茶,各級烘青、炒青,各種茉莉花茶,沱茶,南路邊茶等,它們是貫穿我國茶史的名牌茶。據何長明介紹,甘露、黃芽、石花這三種茶,在蒙頂之外又有著其他的名字,分別是碧螺春、竹葉青和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