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信陽茶文化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巨集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信陽茶文化的發展概況

  信陽市是河南省主要產茶區,面積、產量、產值均佔全省的90%以上。在早些年,信陽毛尖與國內其他一些著名的產茶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名氣不夠。與同為中國十大名茶的西湖龍井、福建鐵觀音、雲南普洱茶相比,名氣都遠不如別人。二是產量不大。2005年,全市茶葉產量為1.5萬噸,而同期雲南普洱茶產量為5.2萬噸,安溪鐵觀音產量為4.5萬噸,這些茶葉的產量都比信陽毛尖產量大得多。三是產值不高。2005年信陽市茶葉總產值為10億元,按單產28.9公斤計算,單產值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龍井平均單產值達10591元,雲南普洱茶產值達到39億元。其他還有市場佔有率不高、宣傳力度不夠等。2003年4月,信陽毛尖茶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同時《信陽毛尖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和《信陽毛尖茶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也經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從而使信陽毛尖茶的生產及市場進一步規範,這對保護信陽毛尖這一巨大的無形資產,保護信陽毛尖品牌,保護茶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發揮信陽毛尖茶的精品名牌優勢、應對入世挑戰、做大做強信陽茶葉產業,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992年以來,信陽憑藉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茶的品牌優勢,以茶為媒,廣交朋友,成功舉辦了11屆中國信陽茶葉節。每屆茶葉節都組織了招商引資、茶葉展銷、經貿、旅遊、文化娛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每屆都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11屆茶葉節期間的商品貿易成交額累計達86億元***包括合同成交和現貨成交額***,簽訂經濟技術合作專案574項,完成硬體建設專案313項。這些招商引資專案的實施和基礎設施專案的建成,不僅提高了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改善了投資環境,而且為信陽經濟發展增添了充足的後勁。茶節盛會期間,王光英、白立忱、李德生、費孝通、段君毅、彭衝、李錫銘、洪學智等國家領導人光臨茶節盛會,國家40多個部委和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的領導同志,國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領導和客商,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菲律賓、印尼、匈牙利、波蘭、荷蘭、澳大利亞、希臘、埃及、哥斯大黎加等20多個國家的外商,以及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共5萬餘人光臨信陽,為信陽的發展獻計獻策,給信陽帶來了先進的管理資訊和技術,為信陽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一個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投資環境大為改善,經濟日趨繁榮興旺的新信陽已呈現在世人面前。

  信陽曆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信陽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儲存著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20多處。戰國時期,信陽是楚國的疆域中心;唐朝中葉,信陽再次成為中央王朝糧食、兵源和財源的重地。信陽大地曾哺育了眾多歷史名人:一代名相孫叔敖、開漳聖王陳元光、治閩功臣王審知、歷史學家司馬光、中原碩儒馬祖常、文壇領袖何景明、植物學家吳其浚等都誕生在這裡。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子路問津處在信陽,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也發生在信陽。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就是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戰國編鐘所演奏。

  信陽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暖溫帶草類生長。境內大別山逶迤連綿,形成天然的綠色寶藏,是信陽毛尖茶葉天然的家園。信陽毛尖與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同為三大著名綠茶。信陽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濃”譽滿海內外。信陽是中國北緯最高的產茶區,位於江淮之間,大別山和桐柏山的結合部,峰巒疊嶂,雲遮霧繞,雨量充沛,空氣溼潤。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奠定了信陽毛尖茶香濃味厚的品質基礎。近年來先後興起、並在國內外各種展評中連獲大獎的龍潭、五雲山、九華山、仰天雪綠、青峰雲霧、新林玉露、文新等茶葉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陽人為之振奮,引為自豪。信陽毛尖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後,2005年又成為國際地理標誌網路組織***Origin***的新成員。信陽市十分珍惜這些榮譽,採取一系列措施,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技術進行規模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茶農+地理標誌”的生產模式,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技術進行規範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茶農+地理標誌”的生產模式。另一方面,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配合,嚴厲打擊假冒信陽毛尖地理標誌的違法行為,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競爭秩序改善,企業發展環境明顯好轉,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業,形成信陽五雲茶葉集團有限公司、信陽文新茶葉有限公司、信陽盧氏茶葉有限公司等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10餘家,年產值百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百餘家。茶農20餘萬人,經營信陽毛尖的商戶遍及全國各地,信陽毛尖已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業。

  信陽茶文化的特點

  信陽飲茶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幾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見客先上茶,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不倒茶,主人便覺無法顯示熱情,愧對來客;茶成了好客的信陽人交友的重要儀式和內容,對遙遠的友人,信陽人還喜歡寄一包新茗送情誼。用茶運載著縷縷情絲和綿綿厚義。

  信陽在喝茶上十分講究,極儒雅,極繁文縟節,貴族氣十足。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滾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葉,注入淺水,但並不飲,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這叫“洗茶”。經過了這番洗,茶方可飲。送給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滿杯,而是八成滿,俗稱“酒七茶八”。茶杯是絕對不可蓋的,這既不同於北京的蓋碗茶,更不同於閩南的功夫茶。信陽人飲茶無論城鄉都講究一個觀賞美,客人到來,一溜十幾個玻璃杯亮晶晶排開,一一放茶葉,又一一注淺水洗茶,再一一斟滿,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主人在陪客人飲茶時,不斷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會及時續茶,使茶湯濃度保持一致,水溫適宜。到信陽做客,飲茶應漫飲細啜,邊談邊飲,不可狂飲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殘茶,即示意不再飲用,否則,主人還會給客人續茶。

  在信陽,不僅客人登門要以茶敬客,真誠恭謹,而且親朋好友之間的往來,也多以茶為禮,絕不疏忽。這是信陽流傳了千百年的純樸習俗。信陽民間,逢年過節或日常拜親訪友,都有饋贈茶葉的習慣,雖然包裝簡陋,卻是他們親情和友情的真誠傳遞。友人,特別是來自遠方的好友,短暫的歡聚之後,臨別之時意猶未盡,以自產的茶葉為贈,不僅是友情的展現,也是對友人深深的祝福。赴外地看望多年未見的好友同窗,戰友同事,一包信陽毛尖必不可少。送茶表達的不僅僅是濃濃的故鄉情和同窗情,還有互相的思念和永不褪色的友誼。在外地學習工作的信陽人從故鄉歸來,也總不忘帶點上好的信陽茶,簡單而質樸的信陽茶,成為友誼的厚過載體。